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征婚的影响下》推敲示范上海电视大学南汇分校沈卢旭《在电视征婚的影响下》是篇“中考”半命题作文,原题为《在……的影响下》。这名考生能选取有关电视征婚的影响来写,可称选材独特新鲜,而且文章写得十分生动感人;人物形象(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
下面是一篇发表在一家颇有影响的作文期刊上的学生作文。春雨虽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季,初春还是带着几分的寒意。  相似文献   

3.
李清华同学把她的抒情散文《我爱这个季节》的第四稿送我批阅,我便将其中值得修改和增加词句的地方,分别用“——”“〈〉”标出,叫她再去斟酌:或改或删,或并或补,并将斟酌的结果,填在右边的“[ ]”中。两天后,她把第五稿送来,看后,我满意地笑了。子是将我的“满意”写在“[ ]”后,献给大家。  相似文献   

4.
小引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典范,但也有个别篇目存在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应回避,不能躲闪,只能正视。这是我们应取的惟一科学态度。推敲示范  相似文献   

5.
以前,多次听《推敲》一课,教师的教法都如出一辙:一般都是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明确用“敲”的三点好处;然后通过介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故事,启发学生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要养成推敲的习惯。而最近听一位教师教学这课时,却一改这种方法。他在学生明确了用“敲”的三点好处后,“节外生枝”地安排了如下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的首篇,是作家王周生的散文《这不是一颗流星》。收入中学课本后,她本人才知道。为使文章的描写更准确、更生动,使叙述更加流畅,过渡更自然,感情的表达更强烈,她作了一次精心的修改,修改近百处。我们研究这篇文章的修改,不仅可以体会到作家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的匠心,而且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学到一些修改作文的门道。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在古诗的意境中辨别"推"和"敲"哪个更好。2.品读课文,编写剧本,感受贾岛与韩愈对待创作严肃认真的态度。3.认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能自主斟酌诗文中的用字用词。【教学过程】一、说"推"谈"敲",导入课文员援师:"推"和"敲"分别表示两个动作,但是组成一个词就不再表示动作了,而另有他意,意思是——(生:在写诗和  相似文献   

8.
以前听过“推敲”的故事,总觉得太过了,哪有斟字酌句到这个地步的呢?后来,我参加了《创》同题擂台的作文比赛,方才知道,所谓推敲,必须如此.题目要求仿写《惊蛰》一文,结构一致,字数相同,内容还要贴近自己的生活,文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我的天,这不就是戴着镣铐还要跳一支灵活的肚皮舞吗?当我心惊胆战地把文章递交给编辑老师时,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我没那么容易气馁,怀着初生牛犊的勇气连忙在电脑上删删改改,尝试和体会不同字词的搭配带来的细微差别.晦涩难懂的文字,模棱两可的语义,渐渐从原稿消失.我信心满满地呈上了二稿,结果,唉,还是没过.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相似文献   

10.
《张衡传》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比较典范的人物传记,无论是文章体例,还是语言难度,都与高考试卷中的文言选段十分相似,因此很适合学生阅读。但是,课文的注释却不够准确,其中至少有五处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11.
《考试》2007,(9)
【教材依据】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9课。【设计理念】《推敲》这篇课文主要讲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  相似文献   

12.
13.
14.
推敲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实施以及教学研究中应当具备推敲的品质。以《推敲》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对文本内容、教法实施反复论证,在不断推敲的过程中,对文本有更精准的把握,对教法有更恰当的实施,达成文本、学生、教师三者的和谐融通。  相似文献   

15.
《推敲》是一篇介绍诗人贾岛如何仔细斟酌诗句的一个动人故事。“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话 ,他为用推字还是敲字反复琢磨 ,连骑毛驴走路时也在做推门敲门的动作 ,以至于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 ,他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韩愈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 ,贾岛遂改为敲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 ,感悟推敲两字到底哪一字更为妥贴 ,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位老师巧妙地把辩论赛引进了课堂中 ,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 :贾岛遇到了韩愈 ,他是如何把事情经过告诉韩愈的?谁愿意做贾岛上台表演?(学生顿时脸…  相似文献   

16.
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借用丰富的实例、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分析启示我们: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应该“随处留心玩索”“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深获教益之余,也想做一点文字推敲的尝试,尝试之一便是对《咬文嚼字》中“推敲”的再推敲。  相似文献   

17.
18.
《数学与文化》初次入选教材,有些语句在表述上还有欠严密,至少有欠通畅。下面依课文顺序列举数句,并据原文语境作了初步修改,供读者作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陆精康 《语文知识》2003,(11):42-43
《教师教学用书》《勾践灭吴》译文有值得推敲之处,兹依序胪列,略作辨析。①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译文: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兄弟“父辈兄弟”“同姓兄弟”概念含混交叉。“子姓”指“子孙一辈”。《礼记·丧大记》:“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  相似文献   

20.
王勃的《滕王阁序》(高中《语文》二册),气魄宏大,字字珠玑。其中许多辞藻已凝为成语,沿用至今。这类成语语约义丰,教材的注释亦瑕玉互见,值得我们认真咀嚼推敲。 (一)课本注释颇中肯綮,可为定论。如“穷且益坚”中的“穷”被释为“困厄,处境艰难”,极为精妙,充分显示了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