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延迟策略197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ischel界定了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定义: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具体来说,它是专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延迟满足的含义 延迟满足是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米歇尔(Waher Mischel)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指一种个体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他所做的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程萍 《培训与研究》2006,23(12):77-79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文通过论述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特点以及影响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因素,探索了如何教育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倾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具备良好的延迟满足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家长培养幼儿延迟满足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长对延迟满足的认识水平和培养意识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家长的认识水平与培养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2)具体情境中,家长使用各方法的情况存在差异,且具体情境中家长的培养意识与其使用培养方法的种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3)常规培养作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提高幼儿延迟满足的方法,其使用情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家长的培养意识与其常规培养情况存在显著相关。(4)幼儿延迟满足处于中等水平,且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的培养意识、培养方法与幼儿延迟满足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探讨3~5岁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变化及延迟满足策略的运用.结果表明:(1)3~5岁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且年龄差异显著.(2)3~5岁幼儿会使用多种延迟满足策略,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动作分散策略,使用频率最低的是自我强化策略.动作分散策略、静坐等待策略和寻求目标策略的运用与延迟满足时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考试》2008,(5)
延迟满足是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米歇尔(Walter Mis- chel)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指一种个体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延迟满足是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之一,是个体在缺乏外部强加刺激的情况下指导自己行为的必要成分。延迟满足能力反映的是个体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控制自己  相似文献   

7.
有些儿童任性、固执,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会以哭闹、使性子、不高兴、耍脾气等方式来达到目的。一些家长的宠溺和顺从助长了儿童的坏脾气,使他们从小形成为所欲为的习惯。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儿童的欲望逐渐增加,而延迟满足欲望的能力没有相应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了解、重视儿童内心的欲望,在合理的范围内承认并允许欲望的存在,同时应帮助儿童克制不合理的欲望。延迟满足欲望必须战胜在等待过程中出现的内心焦虑和不安,自我延迟满足包含在时间和价值双重维度上复杂而相互冲突的列联结构,它反映的是个体在相互竞争的压力冲突情境中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儿童期良好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能预测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认知灵活性、计划性、有效地追求目标、学校学习适应性和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在儿童时期,尽早开始帮助孩子控制欲望,培养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业延迟满足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倾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出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探讨了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不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水平的初中生的成就目标存在显著差异;掌握接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促进作用,而成绩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负向影响,其中掌握接近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9.
学业延迟满足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倾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出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探讨了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水平的初中生的成就目标存在显著差异;掌握接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促进作用,而成绩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负向影响,其中掌握接近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
芮燕华 《考试周刊》2012,(31):182-183
儿童的语言运用是指儿童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类型与延迟满足关系影响,采用两种不同情绪类型的视频短片启动大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比较两种条件下使用认知重评策略与表达抑制策略对紧随其后的延迟满足任务成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积极情绪状态下,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组延迟满足得分差异不显著;消极情绪状态下,认知重评组延迟满足任务得分显著高于表达抑制组。结论:认知重评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消极情绪对延迟满足表现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儿童早期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他们进入青春期乃至成年期的社会适应表现或某些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预期作用.目前,对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实证研究,探讨了自我延迟满足的范式和自我延迟满足的心理发生机制;对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理论研究,探讨了自我延迟满足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和自我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对儿童早期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探讨了3~5岁幼儿延迟时间发展的特点和延迟满足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学龄前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必须学习文化情境下的情境表达规则,才能掌控在什么情景下表达什么情绪,以及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才能满足双方的需求以维持正面的社会互动体系。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采用,有助于减少情绪冲突,促进情绪成长。只有教给幼儿正确调节情绪的方法,才能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经过调查,男孩女孩在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心理理论和延迟满足一直是幼儿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很多研究中二者都表现出了高度相关。结合一些相关研究,探讨二者关系及影响这种关系的相关因素,提出二者关系研究的新想法,通过不同情境个体延迟满足差异和心理理论的相关的研究,试着解释心理理论对延迟满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电话和视频等媒介下的交流方式与面对面的交流具有不同的特征.研究在面对面、电话和视频三种交流情境下诱发大班和小班儿童的故事叙事,考察交流情境对学前儿童叙事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叙事语境化上,非面对面交流情境表现出显著优势;(2)在心理状态术语上,电话交流情境对小班幼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视频交流情境对大班幼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在叙事结构上,电话交流情境能显著促进小班幼儿的总词汇量和平均句长的表现,而面对面的交流情境能显著促进大班幼儿叙事总词汇量的表现.研究表明,非面对面交流情境对提高儿童的叙事表现有独特的优势,教育者要适当利用或创设远距离交流情境的机会促进儿童对叙事语境变化的敏感性,提高叙事质量.  相似文献   

16.
小学一年级英语教育是引导6-7岁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启蒙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情境中.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一年级英语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情境教学法.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情境法是运用了“三S”心理控制法理论.即惊异(Surprise)、悬念(Suspension)、满足(Satisfaction),通过直观丰富的语言情境的创设.激发儿童的活动动机.帮助儿童整体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引导儿童萌发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一种方法。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与实验.我发现情境法在一年级英语教学中有特殊价值。情境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7.
儿童在归纳推理中是否遵循多样性原则,表现出多样性效应,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在Lopez等、Gutheil等和李富洪等的研究中,小于9岁儿童的归纳推理不遵循多样性原则。Heit等的研究中,5岁儿童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多样性效应。而Lo等更是基于贝叶斯模型,提出了用前提概率与论断力度的关系(即ppp)来衡量儿童运用多样性信息的能力。事实上,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争论是由推理范畴的不同所引起,一种是涉及生物概念范畴,另一种是涉及人格特质概念范畴。在人格特质概念范畴中,可以运用心理理论、人格特质与行为之间稳定的关系,以及共变原则的归因促进儿童对前提多样性信息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赵振国 《幼儿教育》2012,(Z6):38-43
本研究以180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施测的方式考察儿童数量估算能力的发展及其使用的估算策略。研究结果发现:(1)3~6岁儿童虽已具有一定的数量估算能力,但其作出合理估算的能力仍较低。(2)3~6岁儿童在估算策略的运用上存在年龄差异,半数以上大班儿童使用了三种或三种以上估算策略,中班儿童中以使用一到两种策略的为多,而几乎一半的小班儿童无法说出自己使用了怎样的策略。(3)大班儿童较多使用较为复杂、高级的估算策略,而中班和小班儿童较多使用较为简单、低级的估算策略。  相似文献   

19.
延迟满足是儿童心理成熟的表现,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延迟满足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它的研究范式也不断得到改进。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种儿童延迟满足研究的基本范式,并分析了这些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介绍了四种在已有范式基础上提出的实验变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48名6至12岁的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进行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使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两类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方面:两种情境下,6-9岁年龄组与10-12岁年龄组组间得分差距存在显著差异,视力状况和两类儿童各自的性别主效应及视力状况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均相当显著;(2)在两类儿童对情绪策略的使用方面:视障儿童在两种情境下无使用情绪策略(内外情绪一致)和使用夸大策略的频率明显高于普通儿童,而使用平静策略、掩饰策略的频率却明显低于普通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