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随着升学考试压力的加大,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解决由应试教育所导致的厌学、逃学等问题,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教育引导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提升学力,基础教育改革应以学力培养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的身心真正地回到课堂,促使学生的学力不断的优化完善。  相似文献   

2.
据韩国“东亚日报”2005年1月10日报道:2005年高考中被汉城大学录取的学生的基础学力比去年提高。  相似文献   

3.
再论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7年,本课题组对面向21世纪上海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轮课程、教材改革(以下简称为“课改”)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塑造健全人格,着力培养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目标构想。本文作为原有工作的继续,拟就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其意义作进一步的探讨,俾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一、关于学力的理解 “学力”作为一种词汇,在我国是古已有之的,即所谓“学问之力量”或“学问之效力”①但作为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在教育学术界,对它的解释随着时代的不同,教育观念、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互异。在日…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推行定将促进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怎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基础学力与创新素质的协调发展?本文就此进行分析研究。一基础教育是为了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下牢固基础的教育,也是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基石。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的素质结构是多维的,其中,一定的基础学力和创新素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学力,从广义上说,是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多种能力及所达到的学识水平。具体分析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巧等方面的水平;二是…  相似文献   

5.
本人认为.要有效的开展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教学,应扎扎实实地从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抓起.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学者围绕青少年学生的学力培养展开了论争,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学力观。学力观也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影响日本的教育改革,这在不同时期日本的教育政策、报告及指导性文件中都有所体现。日本幼儿教育的目标从知识技能的习得转向人格基础的养成,再到生存能力基础的培养;教育实践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集体性教学转向幼儿自主游戏中心,再转向知识技能与游戏相结合。日本幼儿教育的改革历程中亦可见学力观的影响,探究日本学力观对幼儿教育改革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把握日本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应站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高度,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切实为每位学生的日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而宽厚的基础。这一基础可以确认为以“基础学力”为发展基点的“基础教养”。在学生“基础学力”、“基础教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最为基础的核心课程,发挥着非同一般的“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梅 《上海教育》2005,(5B):56-56
“双案”是由“学案”和“引案”组成。“学案”是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方案。“引案”是教师在“学案”的基础上设计的,重在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学案”。“学案”能够反映出学生自学轨迹,“引案”能够反映出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语教学中,运用“双案”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学力培养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基础学力问题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受到极大的重视。本文首先论述了在国际上被认为是高水平的日本学生的学力是怎样形成的,并具有怎样的特征。并且对日本式学力为什么现在正面临着危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国际比较的视点,对各国应对学力问题而进行的改革进行了概观,指明了为建立新的学力观而应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力论     
20世纪的学力研究教训表明,21世纪的学力研究视点需要三个转移,一是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二是从静态的抽象分析转移到动态的生态考察,三是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转移到学习者的终身学习上来。文章从学的角度来重新讨论学力问题,以生态学、终身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为指导,论述了学力构成的五大要素及其发展形态,提出了生态学力观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1.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 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自2000年成立以来,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工程内涵及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构建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基础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方院校化学及其相关专业实验条件和实验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从本世纪初起,在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及社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搭建了完善、科学的绩效化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了化学及其相关专业,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20几年里,弹性学习的兴起已经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全新的变革。西方国家为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弹性学习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而西方学者在该领域所作的大量学术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借鉴国外的有益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相关理论构建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学校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根据财经类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表达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为核心,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语文教学内容模块化、组织教学情境化、能力训练项目化、评价方式开放化,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既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构建,又是人类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源和推进器。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更新的加速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传统的终生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必将成为社会的主导观念。高校成人教育应该深化教育改革,树立大众化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网络教育观念、多元化观念,开展继续教育,实行开发办学,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总体教育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教学改革的着重点 ,往往只放在教的改革方面 ,忽略学的方面。改变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正是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以学为主”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入手,提出了“以学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构想,并阐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以及运用“以学为主”教学模式应意的问题,从理论上证明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是院校教育系统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开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  相似文献   

18.
2018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和任务。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在深刻领会中央各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以资本管理为核心,以管资本为题眼、边界、标尺和先手棋,从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四权分开的特色校企管理新模式、瘦身强体切实提高国资收益、探索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党建引领国有资本发展五个方面,紧密围绕高校企业体制改革聚焦教学科研主业的要求,服务双一流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立德树人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以企业家精神传递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其关键在于发展创业所需的思考与行为方式,应采用在创业中实践的形式,通过创业模拟课程培养机会识别思维、规划思维、压弹能力和执行能力这些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Education Reform for Raising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lobalization has increased economic competition within and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e world’s regions.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s commonly seen as a valid index for judging a country’s level of economic prosperity. Many recent large-scale education reforms have been justified by the urgent need to increas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rough expanded and improved education. It is generally assumed that to increas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citizens must acquire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necessary for civic success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hat schools are expected to do in order to promot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ten contradicts commonly accepted global education reform thinking. Experience in many countries indicates that increased standardiz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example, may be counterproductive to the expectations of enhance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rather than competition between education systems, schools and students, what is needed is networking, deeper co-operation and open sharing of ideas at all levels if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key features of education reform policie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competitiveness are those that encourage flexibility in education systems, creativity in schools and risk-taking without fear on the part of individuals.P. Sahlberg - The views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alone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those of the World Bank or any of its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