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义全 《文教资料》2015,(1):119-120
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这关系青年一代能否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是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担当意识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担当"精神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动力,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诉求。新时代应把握"担当"精神在培养时代新人中的关键位置,以青年大学生为着眼对象,明确"担当"精神的生成逻辑,把握"担当"精神的内涵要求,探求"担当"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而助力造就一批甘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何婷 《林区教学》2020,(2):11-14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影响着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发展。培养有担当、有责任的时代新人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命题。首先表现在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包括责任与担当的关系,同时,意识的培养也有其特殊性,弄清责任、担当与意识的内在逻辑是前提。新时代赋予了责任担当以新的意义。只有弄清楚其内涵,辅之以恰当的培养路径,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路径的统一,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幸福指数是整个社会幸福程度的重要表征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孕育生命情感、开展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强弱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水平,而且关系到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需要,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必修课程,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对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家庭教育认识偏颇、社会教育环境乏力、学校教育失范、自我教育缺失等问题,给出了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需要从高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等方面实施培养。  相似文献   

7.
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全新时代使命。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育,不仅对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更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培育体现在要引导大学生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志存高远、明德至善,吃苦耐劳、务实担当,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包容感恩。  相似文献   

8.
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新形势下努力探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的途径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和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关键是要有效结合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使青年大学生在传播、接受、信仰的过程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呈现出认知不准确、担当意识淡薄、担当执行能力欠缺等一系列问题。本篇文章在分析泛娱乐化现象下造成大学生担当精神不足的原因后,提出了促进思政课堂和担当精神的结合,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担当意识;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深化大学生担当意识等路径以实现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抓好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丰富的担当意识,广大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担当意识,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要培育担当意识,并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实践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