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华 《文教资料》2013,(33):81-83
《华阳国志译注》“原文”部分主要依据任乃强先生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但在移录过程中存在不少失误,包括文字的讹、脱、衍、倒、移.以及增删符号的误录、误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华阳国志》是研究西南古代少数民族的重要文献典籍。本文认为,与以前及同时代文献相比,在对少数民族记载的广度上和深度上,《华阳国志》都有较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杨华 《文教资料》2013,(8):14-15
《华阳国志译注》为今人阅读理解西晋地方志《华阳国志》提供了一个比较简易的本子,但书中的注释时有失误,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十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华阳国志》中"参毗之礼"的理解颇有争议,或以为参拜毗罗佛的密法仪式,或以为佛教丧葬之礼,或以为"参毗"即辅佐,"礼"为"体"之误字。佛经及大型佛教辞书中并没有"参毗"一词,而"参""毗"二字连用以表示辅佐的用例在古籍中习见,"礼""体"二字混误在文献中亦不乏其例。在对"参毗之礼"的几种解释中,刘琳先生的说法当为确诂。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条从西南通向东南亚的陆上交通要道,即西南丝绸之路。近年来,这条古代陆上交通线受到学者的密切关注,对其研究著述者颇多。《华阳国志》大量的记述了我国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山川形势,而这一地区正是西南丝绸之路所经之地。本文就是结合《华阳国志》的记载,对我国西南丝绸之路早期的状况作一简单的概述。  相似文献   

6.
一、从“天穆之野”看夏启《九歌》在沅湘之间的流传。《山海经》、《华阳国志》、《竹书纪年》有关记载证明:“天穆之野”正是夏启祖先的发祥之地。夏启《九歌》是为娱乐祖宗、鬼神而创制的歌乐。屈原所“窜伏”的沅湘之间,正属于传说中的“天穆之野”。从在这个地区流传着同是祭神之乐《九歌》的历史巧合,可以推测屈  相似文献   

7.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史的重要语料。文章对其中的人称代词进行穷尽式的搜集、共时和历时的比对,分析其中人称代词的数量、使用频率、单复数、语法等问题,以期客观地展示《华阳国志》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面貌,为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提供专书描写材料。  相似文献   

8.
《通鉴》八十六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条云: 九月戊申,琅邪王睿至建业,睿以安东司马王导为谋主,推心亲信,每事咨焉。王导说睿:“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无绥新旧。”故江东归心焉。当北方五胡云扰之际,王导治理江东,被誉为“江左夷吾”。“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这几句话,实为其施政关键之所在。陈寅恪先生《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对此已广征史实,作了许多具体的说明。兹复就陈文所论未备者,取有关史实,试为诠释。 (一) 西晋末,流民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华阳国志》八《大同志》云:  相似文献   

9.
根据《华阳国志》、《汉书》等诸多史籍记载,永昌(今保山)的哀牢山的九隆神话传说,反应哀牢山是哀牢国的肇迹之地,后来到了唐南诏国时期为了纪念“南诏本哀牢后裔”在此建庙,形成了以赶庙会为主体的哀牢犁耙会,至今依然兴盛。  相似文献   

10.
常璩《华阳国志》所录42首歌诗谣谚,直接或间接地留下了作者、形成时间等较为具体的背景信息:部分格式较为严整、内容较为典雅的歌诗明显为文人作品,而大多数童谣、谚语等则为民间歌谣。它们形成时间上至西周,下及两晋交替之际、巴人李氏家族建立的大成政权时期。与同时期的中原文学作品相比,《华阳国志》存录的这些歌诗谣谚蕴含着更为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对现代的许多文学史著述也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