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认为《守望中国书法》一书对"书以载道"这一问题的论述相当深刻,不但论及中国书法承载着中国社会的文化精神,而且提出中国书法承载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意志。本文表示赞成,并且认为无论是书法的"道",还是文章的"道",指的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所谓"书以载道"、"文以载道",简言之,就是中国古人以庄重的书法和典雅的古文来表现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书道原微--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抒情言志是书法的审美功用,尚道成道是书法的大境界;道的大境界,也是人性的大自由境界。书情、人性通道心,三位一体,是为“书之道”。人性的超越,书之法与无法及书之惰性的自由性与丰富性,意味着书法的触角可以自由深入地悟道、言道、载道与致道。书法、道之华。  相似文献   

3.
正夫书法之名,小道也,未若书道、书艺之称也。《易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苏轼评王安石书"得无法之法",皆可见古人技进于道之境界。南朝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亦可见神道重于法器,欲得传统神髓,必形神兼备、技道两进。世殊时异。纵观今日之书坛,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然则向以为人心不古,书法与文化渐行渐远,书不载道,殊为憾事。  相似文献   

4.
两宋之际,佛教盛行,书法上倡导"尚意"书风。苏轼则是士大夫中关注禅宗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倡导"尚意"书风的代表。探讨苏轼书论与书法艺术中,以书做佛事,书如其人,超尘脱俗,与心俱化的追求境界,从而看出苏轼书法之"意"的渊源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其中佛家思想对其影响尤为重要,使得其书法作品深具禅意,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5.
正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自余从事书法教育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地研习古代经典碑帖,解析书史书论,自然而然地沿袭了宗经的传统书法观念。对古代经典的阐释,先要述而不作,才能深入其中,逐渐摒除积习,养成引经据典的习惯。传统书法强调书如其人,所谓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法是技法的书法、文化的书法、"道"的书法,是"抽象的形象思维"发展的全息结晶。书法的全息是结构的全息,更是意义的全息。"抽象的形象思维"让书法产生更多的新形象,也让书法成为中国文化创造的全息码。"取象自然"的书法观、"由人复天"的秩序观、"经验感悟"的形上观、"书为人学"的技道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书法全息的理论支撑。书法作为一个子系统包涵了中国文化这个整体的全部信息。  相似文献   

7.
"书圣"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从魏晋琅琊王氏家族崇奉"天师道"的"家世遗传"和王羲之书法书、道合一的艺术追求可以看出,王羲之自然秀美、不露雕饰的书法风格,与其信奉"天师道"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在古代经典和今人的书法论述之中,人们对"道"法"艺"等概念的差别并不太在意,有时会混用,缺乏细腻的体会。我个人认为,文人雅士应该把由书悟道,继而立道、弘道当做高尚的具体追求,对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他推崇晋人书法,也是因为晋人书法具有他渴求的精神之美。苏轼学"二王",又能弃形破法,只求神韵,创作出以"尚意"为特征的个性书风。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是宋代尚意书学思想的奠基人。欧阳修的书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寓道于书的人品观、文人化倾向的雅俗观、自适遣兴的游戏观和重视主体意识的创新观。苏、黄、米受其影响,继承并发展了欧阳修的书学思想,对书法创作、书法审美以及书法批评标准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深化,逐渐形成宋代"尚意"书风的核心理念,为宋代书法走向高峰奠定了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考察宋湘与吴荣光、叶梦龙、伊秉绶三人的书法交游活动,除了给研究者还原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宋湘之外,还可发现嘉道时期京城碑学兴起而广东却掀起藏帖、刻帖、习帖的高潮这样一个事实,进而纠正学界所谓"晚清帖学式微"、"碑学笼罩天下"等观念。  相似文献   

12.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弄清《淮南子》的文道关系,对《淮南子》之“道”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阐释。就形而上来说,《淮南子》之“道”是本体之道,《淮南子》称之为“一”;就形而下来说,是指具体的自然、社会中万物特殊的规律、法则。同时,《淮南子》也认为文艺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表达,而人之“情”来源于人之“性”,“性”又本于“道”。这样就圆通地阐释了文道的关系,在本体论的视域中,赋予文艺以形而上的依据。把文、情、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尝试性地进行儒道文艺观的融合,对后世的文艺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艺术书法是书法的主体形态。书法线条是构成艺术书法之美的主要元素,草书是艺术书法的代表,艺术书法首先要养"眼"悦"耳",宗旨是养心。书法文化是书法的价值取向。汉字的表意功能是文化书法生存的基础,文化书法是汉字的文化性的内在体现,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缺乏理想情怀和思想深度的文化书法作品,传之不远。实用书法是书法生存的根基,艺术书法的主体地位长期存在,文化书法数量虽少但作用巨大,艺术转身文化是亮丽的、痛苦的、艰难的,多元书法并存最终归于文化书法。  相似文献   

15.
乾嘉时期以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主张通过考据、训诂以见道.这种得道方式对不善考据的章学诚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开辟新的得道途径成为章学诚思考的重点.章学诚并不完全反对考据的得道方式,但其立足点主要在于对考据学派展开批评,并提出了"学于众人,斯为圣人"的求道主张.不过,这种得道方式恐怕和考据学派的方式一样缺乏足够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主要论述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则,强调了“道”的概念,由此引申出“尊道而贵德”、“反者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等观点。这些观点给现代教育以启示:以“尊道而贵德”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反者道之动”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无为而无不为”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由此,在教育教学中要留点“布白”,民主宽松地进行班级管理,形成“若即若离”的师生关系,利用榜样进行示范,实施主体性教育,建设替在课程。  相似文献   

17.
儒家学说中关于天道、地道、人道和中庸之道的认识,体现着曾经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儒家学说中的道统是由圣人构成的承载和传续道的系统,其中寄托着儒家学者的价值理想,其本义是将儒家学者追求的真理和正义作为最高的是非标准置于君权之上.关于儒家道统说的认识涉及到对于中华远古史及古代文化传统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书法装饰学是随着书法装饰艺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较强的艺术学科。但是,人们在关注书法装饰现象的同时,基础理论研究却远远没有引起重视,这就给我们从事书法装饰研究的人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学术问题:要从基础学科研究入手,加强和完善书法装饰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彝文书写的行款,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格式.近代以后由于受到巨大的历史变革的影响,偶尔有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形式,但不是主流.近年来,多次比较大型的彝文书法展览和出版的彝文书法选集,绝大多数作品都采取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形式,背离了传统彝文书法的行款格式,应该从加强传统彝文的学习教育、坚持彝文书法传统的左书标准模式等方面给予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