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必须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当学生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2.
张洋 《中小学电教》2011,(7):112-112
立意是作文的"灵魂"。"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如何让自己的作文标新立异、脱颖而出,主要取决于文章的立意。中考作文大多是话题或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没有明确的标准,如何立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立意决定了作文的形式与内容。作文有了主题思想,文章才有灵魂,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也才有依据,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立意呢?现就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极具开放性的命题,它的选材范围较广,写作较为自由,不受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表达方式也比较灵活,更能考察学生本身的写作功底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因此也成为最近几年中考作文的"常客"。常言道:"其题善,佳作成一半"。话题作文如何命题才会产生脱颖而出、鹤立鸡群的艺术效果呢?笔者将在本文中把自己的浅薄之见做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4.
陈丽婷 《考试周刊》2010,(51):34-35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作文教学的美跟教材直接相关。教材是通过教师的"教"才"活"起来的。新课改实验教材,目的是把作文教学通过"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生活体验"激活。在此,我谈谈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5.
一、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想写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是一个素材库,每个人每分每秒都在经历着不同的事,收获着不同的感受,体会着不同的滋味,这些都为作文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写你的所见、所闻、所想,源自生活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7.
学生初学写作,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会,感觉没啥可写,或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写作文就想套用"作文大全"之类的辅导读物中的内容,或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或凭空编造假故事。这都无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会使学生越来越讨厌习作,害怕习作。《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作文,本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在习作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8.
陶云云 《考试周刊》2011,(81):52-52
一、作文写作的《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做到"能以一定速度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恰当,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以此为教学目的,学生的作文能达到这个要求,才叫合格,才是作文写作的"柳暗花明"。  相似文献   

9.
王仕文 《考试周刊》2011,(46):76-77
"作文难,难作文",自从开始接触作文,这句话就一直牢刻脑海。中师毕业后,我走上了教师岗位,才发现作文不仅难写,而且难教。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在教学这块领地,老师似乎谈作文色变。也许正是因为一个"怕"字,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老师定框框,学生永远只能在这个框框里面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硬着头皮去应付,空洞、不真实、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以来,作文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依然是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树立对写作的信心,让学生乐于写作,会写作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呢?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在这三个字上下功夫,即聊、诱、赏。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1)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2)注重平时积累。①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②通过写日记来积累。③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④注重作文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确实培养起他们自我评改的能力,那么在学生的眼里作文将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见了作文也才不是"老鼠见了猫",而是"猫见了老鼠"。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教学的时尚用语。在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作文评价中树立"对话"意识,采用更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会让作文教学更加精彩——"对话"让作文指导更富亲和力,"对话"让作文评价更富情感性,"对话"让作文教学更富有效性。在我们进行作文评价时,我们可以采用创设多种对话情境和妙用对话评语的策略,让作文指导在对话式的评价中充满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的灵性。  相似文献   

13.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日常工作中一项费时低效的任务,然而其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一次作文下来,作文簿像小山一样压在语文老师的案头,老师辛辛苦苦地"精批细改",有的要一直忙到下一次作文即将开始时,再加班突击一下才勉强改完。所谓"评讲指导",也大都是匆匆搜几个"典型案例",向学生打一通褒奖加指责的"马后炮"。  相似文献   

14.
写作文如做人。我在教学生作文时曾经引用已故的文学大师季羡林季老的一句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古语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也体现作文与做人的同义关系。新概念作文的倡导者提倡:"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去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表面说是生活与作文的同义关系,本质上仍然是在阐释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实质上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作文是学生人格的物化形态,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品,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钮建国 《海南教育》2014,(12):29-30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日记,是作文的"营养餐",是蜕去"官服"时的作文。在学生的日记中你可以找到学生在生活中的缩影,那一篇篇诙谐、幽默、赋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日记,在学生的作文中却是难得一见。同样都是让学生写生活中的事。  相似文献   

16.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作文须"符合题意"。要使文章符合题意,精心审题是第一步。审题,就是仔细地分析、理解和领会题目的意思,是作文的第一关。这一关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审题准,就能写出符合题意的好文章;审题不准,写作时就很容易跑题。"要作文,先审题",此话一点不假。那么,怎样审题才不至于偏题呢?  相似文献   

17.
周毅 《现代语文》2014,(11):156-157
面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常常会感慨。"文章没有思想,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深度"其实就是文章的立意不深,对问题的剖析没有独到的见解,只会人云亦云。在2011年江苏高考"拒绝平庸"作文中,2010年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刘伟无数次地"拒绝"着平庸。  相似文献   

18.
有的小学生总觉得写作文难,写出的作文不是单调乏味、三言两语,就是内容空洞,不着边际。面对这一情况,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事情,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把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源头时有活水来"。同时注重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让求新贯穿作文;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就会做到"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习作成败的关键,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兴趣效能的发挥。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应特别重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调动学生对作文的兴,  相似文献   

20.
万事开头难,低段作文的教学在学生的写作生涯中占据着基础性的位置。只有把第一步走好,以后才会有好的收获。如果孩子从开始就被动地接受有关于作文的训练,作文写作将会变成很枯燥的一件事。只有在起步阶段,勾起孩子的兴趣,孩子才会把作文写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