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从古至今,中外各国民事习惯的地位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事习惯经历了从作为法律的全部,到成为法律渊源的主流,再到只能作为隐性因素对法律产生影响的变化。但是,不论社会怎么发展,习惯依旧在社会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需要去协调习惯与法律之间的冲突,只有这样,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规范逻辑,是在类比真势模态逻辑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其与法律规范及道德规范领域的实际规范严重脱节,使得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各种规范逻辑系统均遇到了各种难题。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来看,规范逻辑要应用于现实的法律规范,必须结合法律规范的实际诠释规范词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法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状态与文明过程,都是作为调节、规范和评价人们的行为以及社会规范系统而产生和存在的.二者在社会控制整体上是并行的,没有大小与主次之分.但是又因为两者在特定的价值取向和调整领域中各有优劣长短之别,所以,法与道德要互相取长补短,紧密配合和互相支持才能发挥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价值的功能,从而才能更为有效地引导、规范和评价人们的行为.一、法与道德的依存关系(一)法不能离开道德而存在道德是法的基础.从起源上看,法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产品等方面的行为产生的一定的规则;这些行为规则起先表现为习惯,即成为氏族成员生活的共同准则,渗入阶级内容,发生质变,演变为法律.从现实看,法包含着国家对人们应该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的要求,包含着立法者关于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善  相似文献   

4.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矛盾发展到原始习惯不足以解决的阶段的产物;法不是凝固的,它随着古代社会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稳定演进为近代社会民主治理下的社会协调而由专制型发展到民主型。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人类迄今最高级的社会和谐,与之相伴随的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法律。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在法的完善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5.
对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厘清网络伦理的概念,分析由网络技术所引发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种种表现,从网络自身的特殊性、网络技术的不完善、网络规范的滞后性以及网络行业主体道德意识淡漠等方面寻求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提出从技术监控、道德规范和法律制约等方面构建网络伦理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对食品安全进行伦理控制已经十分迫切。道德规范相对于法律规范而言,具有真实在场性、绝对普适性、永恒不变性、抽象概括性、行为引导性、自我监督性等多种优势,这些优势对于食品安全所需要长期、深入控制的目标而言,都有着潜在而巨大的实践空间。应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充分运用积极的道德规范和消极的道德规范从两个方向控制、引导、规范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7.
从习惯到法律的演变有两个基本的路径:一是纳入,其中包含重述和适用的过程;另一个是转化,其中包含编纂与整合的过程。同时,从习惯到法律演变的过程中,社会秩序始终蕴含着两种规则治理的二元化现象,这是由法权在两种规则中的不同表达形成的一种必然性的结果。从历时性过程进行分析,由习惯到法律演变的过程具有过程的渐进性、进程的交互性、方式的多样性、程度的差异性以及范围的扩展性这样5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慈善事业法》与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多个法律部门发生关联。从法的形式看,与《慈善事业法》相关的立法有中央层级不同效力的法律规范和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从已有的具体内容看,有的可以且应当被《慈善事业法》所吸收,有的则需要废止或加以修改。《慈善事业法》与其他相关立法的关系,涉及立法权限的划分和法律体系的统一,关乎慈善事业立法的科学性和有效实施。慈善事业立法需要重点关注并妥善处理其与民事法律、《公益事业捐赠法》、《信托法》、《行政许可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还需确立慈善服务等在立法中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学生管理规范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是高校“依法治校’,面临新的挑战和课题。因此,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大学生的法律、道德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法律规范为依据,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实现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社会的习惯到阶级社会初期的习惯法,再到后来的成文法典的过程,并以原始社会的血族复仇习惯的演变作为例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社会法在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迈上了从法律规范到法群再到第三法域的发展路径上来。立足于社会本位思想的指导,以社会利益为重的社会法在解决这些社会难题时展现了蕴涵其中的实质社会正义、社会连带责任、人权保障及社会协调的法律思想。笔者阐述了法律社会化思潮下社会法发展的过程,并分析了社会法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的法律化是人类的道德思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从而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法律的道德化是法律转化为更高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义务的过程,是法律得以被主体普遍遵守的必然体现。因此,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得以成立的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也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研究生成为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灾区”,对其治理应构建包含软硬法规范和道德规范“双笼关虎”的规范体系方能取得实效。针对现有学术不端行为治理规范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制定专门法或统一的软法规范、发挥道德规范的规范与教化作用、制定科学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等相关制度并探索法律道德化与道德软法化的转化协同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立法过程中从调研起草到审议通过的简要过程,并从不同视角介绍了该法律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的历史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梁年 《华章》2007,(Z2)
一、让政治课发挥德育作用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学校和家庭构成德育网,其中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可从以下3方面来说明。第一,从德育的构成看.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所构成,内容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诸多领域,因而习惯上人们把政治课与德育课同义,有的学校称  相似文献   

16.
习惯到法的演进是法律来源的一个途径,但习惯上升为法只是法治化的一个方面,要达成法治化的完满,必须让法从神圣的殿堂走向民间成为人们的习惯,即法之普度,只有习惯了的法才能为人们所习惯。  相似文献   

17.
作为法律古已有之的主要社会渊源,习惯已经在法律适用与法制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合同法中已经正式承认了交易习惯的规范效力,并把它作为一种补充法源纳入到合同规则体系当中去了。文章围绕我国合同法中的交易习惯展开较为详细的讨论,主要介绍了交易习惯的内涵与特征,指出交易习惯的法制意义与司法适用,基于我国合同法中交易习惯的相关法律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完善措施,从而在扩大我国合同法适用范围的同时,增强合同法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过程中,将国家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上升到法的层面,充分发挥道德与法律的作用,是当前反腐的新思路。从法治层面建构我国公职人员道德规范约束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公职人员从政道德规范体系,制定严格的《国家公职人员道德法》,建立完善国家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引导机制、道德评价机制、自我践行机制、惩罚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网络伦理问题表现在对人们的道德、民族文化、国家政治、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既与网络技术及其运行的不完善、网络规范的滞后性有关,也与网络行业主体的道德意识的淡漠作用有关。因此应主要从技术监控、法律制约、道德规范等方面构建网络伦理道德秩序,其中以道德规范为主。  相似文献   

20.
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是家庭法立法的指导思想,又能体现家庭法规范的基本精神,它贯穿家庭法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以家庭法为主导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点。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英国家庭法实现了从父权至上到儿童权益最大化、由夫妻一体主义到夫妻别体主义、由永不离异到破裂主义离婚原则,并始终坚持了一夫一妻制原则。从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变迁,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英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