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洛丽塔》是一部悲剧。其悲剧性不仅在于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生命的毁灭,而且在于其道德的堕落。人类物质文明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贪欲的本性未改,恶存在于人类灵魂的深处,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条件,就会滋生蔓延。《洛丽塔》的悲剧意义在于警示人们要预防这种恶的产生,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无处不凸显华美新奇的文体风格。其写作风格华美多变,象征、非确定性的讽喻技法和美学诉求体现在浓郁诗意的精致妙喻长句中。小说不是诗,却"一切皆在诗的高度之上"。然而在这绚丽的风格下,却是贯穿全文的病态情欲所交织的悲剧审美情感。文章从充满张力的文本风格出发,分析绚丽语言背后人物赤裸的欲望诉求,达到对小说悲剧的审美。  相似文献   

3.
作为创伤亲历者的纳博科夫,在其代表作《洛丽塔》中创造了两个同样遭遇创伤的人物——亨伯特与洛丽塔。创伤给三者的身心均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由于三者以不同的姿态面对创伤,最终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积极应对创伤,便可获得美好人生,反之,创伤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坠落的金箭--解读《洛丽塔》的三个关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丽塔》惊世骇俗的故事情节其实只是作家纳博科夫借以悬置展示主人公亨伯特主观图景的一个框架;小说休整是有个性特色但终归失之于华而不实;惟有小说人物的认识意义和欣赏价值至今犹存。解读《洛丽塔》,准确把握亨伯特性格特征、情爱美学及悲剧意蕴至关重要,而重新审视一般论赞美有加的小说体亦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是一部在艺术上有极大创新的小说,也是一部极富争议的风云之作。从不同的文学角度来分析和阐释这部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学意义。基于此,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分析并阐述洛丽塔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如何觉醒的,以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批评界普遍认为的后现代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十二岁少女之间的畸型恋情故事,由于他们的相遇、相知、结合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注定了他们只是擦肩而过的两个人。但是又机缘巧合地在欲望这一点上找到了共同语言,两人各怀鬼胎,最终双双坠入欲望的谷底。这是欲望的悲剧、爱情的哀伤。  相似文献   

7.
张雪峰 《文教资料》2010,(31):15-16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充满了诸多象征,故事中镜子、剧院与监狱的出现更是充满了双重的象征意义.而正是这种双重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吸引众多读者解读这部不朽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第一部以美国社会背景进行创作的小说。本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解读了该小说。经历了自觉同时又痛苦的美国化的过程的纳博科夫借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之口对美国粗俗的消费文化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相似文献   

9.
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女主人公.洛丽塔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一条主线.特殊的单亲家庭背景、僵化的学校教育体制和不良的社会风尚等使得洛丽塔的悲剧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洛丽塔》     
少女德洛丽斯(洛丽塔)·黑兹和勾引她的亨伯特·亨伯特的故事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最为精彩的英语文学作品之一,更引人注目的一点是:这部小说是作者用他的第二语言写成的。由于小时候与青梅竹马的心上人恋爱失败,亨伯特对年龄9到14岁的小女孩感情热烈,非常痴迷,甚至为她们取名“小妖精”。经过早年一段失败的婚姻之后,他找到了故事中的洛丽塔,  相似文献   

11.
刘玲 《文教资料》2011,(5):22-24
纳博科夫被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之一,其最广为人知的小说《洛丽塔》更是被评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山之作。戏仿之手法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而本文则从人物形象、叙事结构、魔幻色彩三个方面侧重分析它对童话故事的戏仿,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后现代特征,体会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洛丽塔》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中存在大量对主人公亨伯特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描述,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弗氏的这些理论为分析亨伯特的人生悲剧提供了新的视角。亨伯特幼年时期两次失败的性经历,以及成年后他的白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失衡是他的心理病因,同时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刘赫嵬 《文教资料》2011,(24):32-33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一般被认为是后现代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上个世纪的一部宏篇巨制。小说文笔细腻,富有诗情画意。作品中大胆进行的语言实验、双关语的使用及自造词语的使用使文本虚构性更加玄妙,主题更加深刻,特别是对爱情的主题探究更值得纳博科夫研究者们去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4.
摹仿理论是西方最为古老也最有生命力的美学理论.纳博科夫对摹仿有着近乎偏执的喜好,摹仿是其创作中极具个性化的标签,其代表作《洛丽塔》因摹仿而熠熠生辉.从摹仿理论的起源、传承和演变的视角来解读这部迷人的奇书是理解纳博科夫及《洛丽塔》一个很好的入口.小说中存在着三种形态的摹仿:直接摹仿、伪装摹仿和戏拟摹仿.  相似文献   

15.
欲望不是能指-《洛丽塔》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是一部欲望机器,而欲望不是能指,并不指涉任何意义,它只管 生产剩余价值-另一部与它相关的机器,符号的惟一作用就是生产欲望,在超真实里,对忏悔进行滑稽模仿的《洛丽塔》的终极价值及其自身,它是一部精神分裂本,是革命的逃脱线,阅读《洛丽塔》的目的不应是寻找能指,而应把它看做是一部学生产机器,并从中体验到精神分裂本中形象的恶魔予以读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评论界对《洛丽塔》的解读更多的倾向于其文本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其实就其内涵而言,书中饱含了纳博科夫对美国现实社会的嘲笑和讽刺。本文从文化批评的视角,回归文本本身所内隐的现实意义,着力揭示当时美国消费文化的庸俗和汽车旅馆的肮脏等问题,并透过混乱的学校教育暗示未成年人保护的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7.
<洛丽塔>作为20世纪各国争相出版的经典之作,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如内容的挑战性、颠覆性,叙述的模糊性,文本的多重悖谬性等.本文从<洛丽塔>对欧洲经典童话的戏仿这一角度,对比书中人物与童话中的对应人物,浅析本书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8.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作品,巧合是其重要的结构艺术之一,纳博科夫通过使用巧合技巧,不仅突出了小说“命定论”的主题,增强了文本的虚构性,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一贯带有唯美色彩的美学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造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在蝶类学研究方面的痴迷赋予其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蝴蝶情结也让《洛丽塔》散发迷人的光辉。本文从蝴蝶情结的角度解读《洛丽塔》,感受作品中和那魅人的蓝蝶不期而遇的迷醉和狂喜。  相似文献   

20.
《洛丽塔》自面世以来一直是部争议之作,争议的核心就是道德问题.作为自由主义的反讽者,纳博科夫一直认为“残酷是人类最坏的行为”.《洛丽塔》自始至终都在书写着亨伯特的残酷.从回忆录作者亨伯特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和探讨亨伯特的“残酷”,并由此认为《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