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范氏家族和田畈村的社会背景及其口头文学传承状况的研究。从移民活动、家庭传统、社会环境和个人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范氏口传文学家族形成的原因,丰富了对民间文学传承规律研究的内容。同时分析了武当山民歌的内容构成及其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清代武进蒋氏家族杜诗学传承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前期武进蒋氏家族杜诗学可称繁盛,从蒋金式、蒋鸿翮到杨伦,杜诗家学绵延百余年不衰,且贡献出《杜诗镜铨》这样影响巨大的杜诗注本。勾勒出蒋氏家族杜诗学的传承链条,厘清其继承和发展情况,可以例证清代杜诗学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家族传承。  相似文献   

3.
乡贤精神是本地域历代明贤积淀下来的榜样文化。家族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家族教育在乡贤精神传承中独具优势。荣氏家族是江南望族,在发展家族事业的同时致力家乡建设。读书习礼,帮贫助学,贾而兼儒的良好家风,使荣氏尽社会责任;创办族学,培养实才,建立图书馆,使荣氏致力公益,泽被乡里。荣氏家族教育对乡贤精神的传承,对加强乡村家庭德育,形成良好文明家风,助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乡贤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才选拔机制催生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文化家族,眉山苏氏家族独树一帜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学传统使其成为其中的翘楚。重视家族学术传承,父子兄弟共学、自相师友、兄弟联科等现象是其突出的特征。良好的家学传承是眉山苏氏家族得以成名和发展壮大的基石。探索其家学传承的理念和内容,可以揭开宋代文化家族长盛不衰的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5.
家族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家族传承不仅守住了本家族的核心技艺,而且家族成员的积极参与也为传承技艺积蓄了宝贵的人才,使得"传承链"历经百余年而没有中断。然而,家族传承固有的血缘关系传承使得传承人数越来越少,这对传承手工技艺本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高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校非遗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家族成员走进课堂传授"核心技艺"、设置课程内容与编写"留青"教材、参与工作室项目及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家族和宗族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作用,在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不断增强。在宋代典型的士大夫家族"苏州范氏"中,"房"的概念是逐步形成的。范仲淹最初制定的规矩里,"房"是指以夫妇和子女组成的一个家庭单位,或者几个这样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家庭。随着族人增加和世代交替,在北宋熙宁、政和年间续定的规矩中,"房"被"诸位"所取代。南宋时,"范氏十六房"的概念正式成型,成为义庄以及宗族运营的重要构成要素。"房"的固定化意味着宗族的组织化,同时也体现出宗族的家庭机能日益淡化。通过分析范氏家族"房"的成立、变迁以及功能,可以考察在中国的家族、宗族史研究中"房"的重要性,并深入认识宋代士大夫家族的组织、构造和变迁。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1):54-63
乡村治理精英的代际传承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对星村这个近郊村庄的实地考察发现:个人能力、参政意愿与社会资本三者结合,形成了乡村治理精英代际传承的条件;乡村治理精英代际传承具有内生性、家族性、转型性、认同性以及典型性等特征。乡村治理精英代际传承主要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基层民主、村庄稳定和传承合法性三个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倡导良好家风不仅有利于家庭和家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太湖县志(同治版)》记载了十多位刘氏先祖孝友、义行和崇文尚教等事迹,文章结合刘氏家志的相关材料分析,探析了太湖县刘氏的家风表现及其传承方法与途径,认为加强示范引导和家训倡导及家谱为先贤立传,有利于促进良好家风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乡土社会解构背景下民间武术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乡土社会解构后:人口低流动性到高流动性致使民间武术的传承对象急剧减少;休闲体育内容多元化对民间武术传承的巨大冲击;法律地位的确立消弱了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消失。提出后乡土社会民间武术传承的措施:转变观念加强技艺创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民间武术;民间武术传承应与现代教育系统相结合;努力构建新时期传承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选择和培养好家族企业后继者,是家族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层次和意义,从家族成员、非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三方面分析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授予对象,并做出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方式与企业绩效、选拔维度、企业发展阶段三个方面的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1.
行政学一直面临着学科认同危机,而知识传承和增长对于学科地位维持和促进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一些学科的比较研究,分析其研究中的知识传承和增长规律,可以为提高行政学研究质量提供一些借鉴。以知识传承与增长理论、学科分层理论为讨论的基础,设置了两大类十七个统计指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其电子文献数据库中公开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行政学与其他学科存在明显的差距,知识传承和知识增长具有内在正向关联。鉴于行政学的相对落后状况,从遵守学术规范、聚焦研究主题进行持续关注和反思,重视研究方法训练和规范运用,改进博士生培养管理,发挥重要学术期刊的导向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增强行政学研究中的知识传承,进而加速知识创新和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3年,联合国通过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国人对“无形”文化遗产也日渐予以关注。《公约》把密切联系活态文化精神的形式归纳为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显而易见,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这五个方面都与传承人的活动方式、传承手段、传承条件、传承内容和传承结果息息相关。因此,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最主要的是保护其载体,即传承人。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经学研习与传承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研习与传承,从源头上可追溯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家族后人。在官学衰败与家学兴盛的背景下,世家大族开创了以家族模式来传承学术、培育子弟的教育体系。家风和家学是家族教育体系的两大要目,是实现家族门第世代传承的核心要素。世家大族对于《孝经》与三《礼》的研习与传承,推动了《孝经》与三《礼》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养成了士族子弟孝友之内行的家族风操。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之间的相互因袭,再加上儒家经学与士族门第之间存在的天然亲和力,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家族的核心思想信仰,儒家经学成为家族的核心家学内容。世家大族在家训中所秉持的教人之方与为人处世之道,同样是以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为核心,并落实在家族子弟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传习,延续了因官学兴废而时有中断的官方经学传承,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国内教育文化界也在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甚至一度成为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加强了在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够共同促进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就是从传统文化对语文教育的作用入手,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途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真正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我国经典文学。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极为重要,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传承主要从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一是研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文化;二是太极拳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路径研究;三是太极拳文化研学旅行项目基地建设研究。并从如何利用太极拳文化研学旅游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焦作市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分析研究,为弘扬与发展焦作市太极拳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年龄增大许多企业创始人开始考虑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从我国现行法律和财富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家族信托已经成为家族企业传承的一个可选工具。本文通过分析特步公司的经营状况,对其家族信托设立前后的持股方式、权力分配、薪酬水平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引入家族信托对特步家族企业管理和传承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家族信托的建议,帮助家族企业辩证看待、合理运用信托工具,实现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家族企业的管理与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清代满族统治者在皇室通过师徒传承、长辈训导及言传身教、家族内部传授等文化教育的传承方式对皇子及八旗子弟进行文史知识、绘画艺术、文字等方面的教育,传承文化,对家族子弟的幼年启蒙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传承和培育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摇篮。满族人的民族性格首先塑造并体现于家庭之中,皇族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宋代成都范氏家族是重要的学术家族和政治家族,已有研究系统清理其世系者寥寥,且极少利用文物资料。本文据所见文献和成都范氏的三方墓志铭,对其世系进行全面梳理。学术研究要以纸本文献为基础,同时要充分重视另一重要基础即文物资料,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科学地加以清理、辨析、利用,才会取得更多更深入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书院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种文化机构,集藏书、校书、读书、治学于一体,对传播思想、繁荣文化、培育人才、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章通过晋商家族书院在融入人文精神、选址、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将教育思想与书院环境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晋商家族书院的环境营造;并对今后晋商家族书院文化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较为发达,其教材多样,既包含儒家经典,又有自编的地方教材,思想内容广泛;教育体制相对完善,有州县等官学,也有家学、义学等私学,且有特色的寺学教育。唐五代时期敦煌的童蒙教育在传承中原传统文化,提高当地民众素质,培养当地民众的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以及规范当地社会风俗,普及教育,打破贵族对学校和教育文化的垄断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一时期敦煌童蒙教育作用的分析,可为当代文化传承及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