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兴安 《江苏教育》2004,(11B):17-18
按教学进度该上《螳螂捕蝉》。一想到该上这节课,我心里就不禁一阵窃喜——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因为就是凭着这一课,我在全县课堂教学达标评估活动中获得了“A”级。要知道,这个“A”级是多少教师梦寐以求的呀!  相似文献   

2.
呵护童心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堂语文课上,教学《乡戏》这篇课文(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一位学生提问:“‘逢年过节’的‘逢’是什么意思?”一位女生兴致勃勃地答道:“是‘每逢佳节’……”见她说不下去了,我提议“将它代进去——‘每逢佳节’年过节。”“哈哈哈……”一阵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3.
廖秀云 《广西教育》2004,(7A):85-85
在1999年以前的中师教材《现代汉语知识》(试用本)第二册“形容词”这一节内容里,曾有这佯的论述:“少数单音节形容词和动词一样,重叠时中间可嵌入‘了’或‘一’,例如:热——热一热,热了热;暖——暖一暖.暖了暖”、这就告诉我们,这里的“热”和“暖”原则上还是形容词.只不过它们能像动词那  相似文献   

4.
刘晓郡 《小读者》2010,(8):71-71
刚上初一的时候.同学之间都比较陌生。我通过《小读者》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快乐王国”里的问题.一起阅读“精神美餐”中的文章.有时我还用投影将文章放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摘抄《小读者》里精彩的内容。渐渐地,同学们也开始购买《小读者》了,班里掀起了一阵“《小读者》热”。  相似文献   

5.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音乐家,为了创作一部《森林交响乐》,到原始森林去体验生活。清晨,从森林里传来了一阵悠扬的歌声,音乐家循声寻去,只见一个美丽的少女正对着溪水唱歌。他被少女这首歌的旋律深深陶醉了,再三恳求她再唱一遍,一边记录下来。可是,少女却哭了起来,她哽咽着说:“我是个奴隶,魔王规定我60年只能唱一首歌。”音乐家还是苦苦哀求,少女被他的深情感动了,沉思了一会说:“好吧,等会儿在你五步远的地方,会出现五朵一模一样的杜鹃花,其中一朵就是我,其余的四朵都是昨晚在那里过夜的魔鬼。如果你能采到我,那你的愿望就能实现。”音乐家应下了她的要求。只见少女化作一股轻烟,被一阵风吹走了。  相似文献   

6.
近期看了《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中《我的乏味语文》这篇文章.作者是一位四年级语文教师.为了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他在带着学生学完《搭石》一课后.让孩子们畅所欲言.领悟从平凡的小事中折射出真正的美。……孩子们热议的正是当今网上盛行的种菜、偷菜、买桨、卖菜游戏,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职业——“偷菜钟点工”。  相似文献   

7.
结冰 《陕西教育》2005,(12):59-61
从《七巧板》和《大风车》中走出的“鞠萍姐姐”以她纯真甜美的形象、自然活泼的主持风格赢得全国亿万小朋友和家长的喜爱。大家部习惯的嘁她“鞠萍姐姐”.其实鞠萍的儿子马上就满12岁了。一提到宝贝儿子.鞠萍脸上立刻流露出内疚的表情——从名人家庭中走出的孩子无一部受到父母不得已的“冷落”。但让鞠萍欣慰的是,她只给了儿子生命.然而儿子给她的却是整个幸福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麻辣语录     
《四川教育》2012,(1):2-2
“其实我减的不是肥.而是公众对我的偏见。”—— “励志女神”芙蓉如妇做客央视《奋斗》,称希望大家更能接受她的内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最近.我们深入到课改实验学校听课调研。新课标理念下的一堂堂语文课.宛如一阵阵春雨.驱散了隆冬的沉闷,给人以清新、奋发之感。下面列举某校一位老师的一节讲读课——《乡愁》.看看她是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  相似文献   

10.
我有一名学生叫余颖,读高一,她能全背诵高中语(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她理应成为“名人”,所以别的班级也邀请她“巡回背诵”。我跟她说:“也许,全中国的学生中,只有你能做到……”  相似文献   

11.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2.
男女都一样     
最近.我学习了一篇北朝民歌——《木兰诗》。我是带着一种敬仰的心情来读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的。我折服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豪情和“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聪慧,我惊叹于她“将军百战死,壮十十年归”的无畏,我明白了“忠”“孝”两个字在花木兰的身上可以两全。  相似文献   

13.
12月11日外婆家那里有一种风俗,那就是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这六天中,大伙儿就聚在一起——请“灰姑娘”。听说正月十五那天外婆的邻居家要请“灰姑娘”了,我很好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他——青铜,是一个不会说话.却会以全部的精力来照顾妹妹的男孩。她——葵花,是一个善解人意,乖巧懂事的女孩。他和她,是小说《青铜葵花》中的人物。我读完了《青铜葵花》,当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时,书中的画面就在我的头脑里一幅一幅地展开来.青铜和葵花这两个闪亮的名字.便再也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5.
刘晓武 《教育文汇》2007,(12):38-38
“八小时之外,有一段属于我的时间,啜一口清茶,听一首名曲,又一次打开我的最爱——《教育文汇》”。这一段充满诗意的文字出白《教育文汇》的自我推介专页。真的,她仿佛特别理解一个读书人最钟情的诗意世界,她似乎洞悉了一个读书人最真实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几十年后,当我老了,或许会写一部中国文学史,其中自然有青春文学这一章,而这一章该如何起头呢?是从《花季雨季》还是从《三重门》?且让我把时间的标尺慢慢向前推移……先让时光倒流七十年,一个女孩正趴在灯前写小说《不幸的她》,字里行间对长大成人的忧伤和恐惧远远超过了12岁的年龄,她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一张爱玲。正是这个做着天才梦的女孩说出了“成名要趁早”的经典语录,二十出头便大红大紫,再看她笔下的那些个《传奇》,原来张爱玲才是青春文学的“祖师奶”啊——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节选了《红楼梦》第三回里的一段——《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也是学习的重点。王熙凤作为整个《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作者对她的塑造是不遗余力的。在节选的这一节里作者除了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为王熙凤的登场营造声势外,还不惜笔.圣地描写了她的衣饰、容貌、体态、神情,再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淋漓尽致地向读者展现了她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这首歌来自一位不能说话的小女孩。和她相依为命的妈妈在一场大雨中离她而去,她默默地用这首手语歌——《感恩的心》最后献给她的妈妈。  相似文献   

19.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将要进入支教第二年的韩秀琴老师,新学年被调到县里任教了——这对于有些一心想“跳龙门”的农村教师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可在农村待了20多年的韩老师.竟是沮丧和遗憾的:“舍不得走啊,‘书香班’的孩子更需要我!”上级安排的支教只有一年,她却想一直把28个孩子教到毕业。 给全校的高年级女生上“性健康课”;领着学生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以及200多首诗词:寻找机会去附近的学校甚至安阳市一小上课;“逃票”观摩名师课堂(收入有限,出外学习的机会很少);为每一个学生写成长故事;每周教学生一支歌;发动学生给“《读者》林”捐款、写信:坚持到县图书馆看书……热爱读书、写作、旅游、交友和唱歌,性情开朗的韩秀琴,决心凭着“毛竹精神”实现“成为名师”的梦想,不虚此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