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东安舜皇山,乃天下名山,是永州闻名的生态旅游区。 相传上古时代,距今四千多年前,我国氏族公社晚期,南方的缙云氏后代,在长沙建立三苗国,北方有虞氏舜灭三苗,受禅即帝位,后来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东安舜皇山当属苍梧之野,亦为江南之山陵。唯独此山以舜皇名之,我以为舜帝南巡登临此山无疑。明隆庆年间修纂的《永州府志》载有一个肯定的说法:“永之东安有舜山,——因舜巡狩所经也。”相传舜帝南巡至此,听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见群峰踵踵,古木苍苍,以为进入了仙境,便流连忘返,驻跸此山,他深入民间,考察民情,解民于倒悬之苦,…  相似文献   

2.
今天有幸参加这样一次关于舜文化的研讨论 ,感到十分高兴。毛泽东主席在一首诗中曾经赞颂中国人民 ,说 :“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一是指明通过努力人人可以成为聪明人 ,二是说尧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今天各位济济一堂讨论舜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多少年来人们根据古代文献研究舜的问题一直难以达成共识。有的书上说“舜生于诸冯” ,有的则说“舜 ,冀州人也”。诸冯是今天山东省的诸城市 ,而冀州在河北和山西二省的中南部。二者差之千里 ,孰是孰非 ,难以决断。疑古学派认为古代文献记载是无稽之谈不足信 ,就是连一些不…  相似文献   

3.
由于研究舜文化的机缘,多年前我就认识谷明光同志了,那时他正任职于中共宁远县委书记。我们第一次相识,他就盛情地邀请我抽空去宁远看看九疑山、舜帝陵。一讲到宁远,他一改起初给我的那种达练稳健的印象,变得情不自禁、甚至眉飞色舞起来:“舜帝藏精之所”、“中华道德之源”、“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地”……他对宁远的古往今来,真可谓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一下子把我带进了“九嶷山上自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诗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美哉舜耕山     
孙仁歌 《教育文汇》2012,(12):52-52
淮南市有一山,叫舜耕山。尽管有考证说舜耕之山在山东历山,但在我们心中,这里就是一座虞舜躬耕之山。我供职的大学就位于舜耕山下,地图上就是这么标的。有一年新生刚入学,我出的第一篇作文题是《舜耕山下第一秋》,要求学生以舜耕山为背景,写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没想到交上来的一篇篇作文,表达的多是悲秋、哀秋甚或哭秋的主题,不少学生在文中慨叹自己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你们说“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不,是“我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我是这样教我的学生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孟子的思想。禹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呢!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有了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读河     
有位同学说:“读山,便是读父亲。从山的博大读到父亲的胸怀的宽广;从山的巍峨读到父亲的威严;从山的内蓄的力量读到父亲的眼中深邃的爱。”我说:“读河,便是读母亲。”在生我养我的地方,有一条终日流淌的小河——虎渡河。自小,我就在小河潺潺的流水声中长大。我说:“流水声是母亲唱的催眠曲,那么柔,那么软,那么和谐,那么动听。”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6,(Z1)
过年了,我去外婆家拜(bai)年,看见外婆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麻袋”,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钱。我问:“外婆,你这个小麻袋是谁送给你的?”外婆说:“舜 (shun)姐姐送给我的。这是她用针线穿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如《尚书·舜典》上说的:“敬敷五教”。“育”字的古义是培植、抚养,如《诗经·小雅·蓼莪》上说的:“长我育我”。但“教”与“育”这两字在春秋以前尚  相似文献   

9.
舜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位圣君。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诸冯”这个古地名,如今在哪里?2005年9月全国虞舜文化研讨会在运城召开后,《山西日报》曾对会议的报道中说:“诸冯为舜帝出生之地,位于今运城市辖区的县级市——永济市张营乡境内。诸冯村又名姚墟村,现已改名为舜帝村。”笔者对这一定论,持有异议。并以孟子所说:“舜之居深山之中”等历史文献、典籍记载,和现存的舜生活、生产过的区域内众多的遗迹遗址、考古证据,实事求是地论证了舜的出生地“诸冯”,是今之垣曲县的“诸冯山”。而不是永济市距黄河岸边仅几公里处的平原上的“诸冯村”。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  相似文献   

10.
山的模样     
小狗汪汪问多多:“山是什么模样?”多多说:“我带你去看山吧!”多多带汪汪来到一条小河边。多多指着河对面说:“看,这就是山。”小狗伸了伸舌头说:“哇,山好高大呀!”“是呀,这座山的身体里面是石头,外面有一层土,还长满了树木和花草。你看,绿油油的,多美丽呀!”小狗看着看着突然惊叫了起来:“怎么河里也有山啊!”  相似文献   

11.
认识我自己     
一天,苗苗过生日,带来一块蛋糕和自小到大每年过生日的照片。早点过后,一群孩子围着苗苗把每一张照片都细细地看过去,苗苗则兴致勃勃地作介绍。龙思思说:“我也有过生日的照片,都是爸爸拍的。”晶晶说:“我有爬的照片。”阿兰说:“我还有好多刚生下来的照片呢!”几个幼儿马上说“我也有”、“我也有”。陈夏耷拉着脑袋说:“我不是妈妈生的,是从山  相似文献   

12.
舜葬何处:一说葬于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一说葬于山西垣曲鸣条岗。前说依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者自说依据《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谁是谁非,本文以详实可信的史料,辅以研究分析,考证得出结论:在中国,舜帝陵唯有一处——即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之舜帝陵。  相似文献   

13.
湖南九疑山旅游区以舜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与具有美感的典型山岳自然景观相匹配,资源品位高,特色强,可开发潜力大。九疑山旅游区的开发应注重舜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具体开发方向为远古生活街与远古园林、祭舜盛典场面、瑶寨风情和“原始”特色的生态旅游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于2012年9月26-27日在湖南永州宁远召开,参会学者70人,参会论文54篇。清华大学教授、海内著名专家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以提纲挈领的风格,讨论了9个方面的问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唐之享会长的文章《促进民族融合的伟大历程——试论舜帝南巡的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从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等多方面,探讨舜帝南巡在民族融合中的伟大贡献。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谢玉堂会长的长文《舜葬九疑的新思考)),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1)舜在百岁高龄的晚年为什么还要去江南巡狩?(2)舜为什么身葬九疑?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虞舜与九嶷”,会议收到“舜葬九嶷”主题论文14篇,“舜帝南巡”主题论文4篇,合计论丈18篇,是近年来关于虞舜与九疑山关系问题的最为集中的探讨,论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突破,为今后的递进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此外,在“舜文化”的文化史研究、“舜文化”的精神史研究、“古史研究”、“家庭伦理、勤政廉政、和谐社会”研究、“舜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文学、诗学、美术”研究等6个方面,也有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5.
九嶷苍梧辨     
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因传虞舜葬此而名扬遐迩.今地理类书大都说九嶷山一名苍梧山。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因为,苍梧并非山名,更不是九嶷山的别称。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从虞舜死葬的最早记载说起。《礼记·檀弓》载:“舜葬苍梧之野。”郑玄注:“苍梧,于周南越地野。”《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巡南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汉书·武帝纪》载: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山今在零凌营道县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总名为苍梧也”。  相似文献   

16.
今天是星期天,邻家的塔拉哥哥准备上山摘野果。山上的野果可多啦,什么山楂、山丁子、山里红等满山都是。小满达知道了,也非要跟着去不可。塔拉哥哥板起面孔说:“不带不带!山上有狼,非吃了你不可!”可满达坚持说:“我不怕狼,我给狼吃野果,它就不会吃我。”塔拉哥哥没有办法,说:“那好,你的足球让我玩十天,我就带你去!”“十天就十天!”满达答应下来。满达跟着塔拉哥哥上了山。山  相似文献   

17.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每当吟诵这瑰丽的诗句,就令人向往那白云瑷叇的苍梧…… 《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九疑即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六十里。《淮南子·修务训》说: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零陵乃古地名,虞舜时属三苗地。司马迁的足迹曾至九嶷,他的记载是与历史,地理情况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19.
两只青蛙     
从前,有两只青蛙,一只住在哆哆咪的沼泽里,一只住在咪哆哆的池塘里,他们都厌倦了周围的环境。“我打算去山那边看看有什么,”哆哆咪青蛙说,“咪哆哆的生活肯定比这儿有意思。”“这儿的生活真是无聊极了,”咪哆哆青蛙也在想,“山那边一定更好玩,我打算去看看哆哆咪是啥样子。”  相似文献   

20.
小鸡和小鸭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鸭邀请小鸡去小河边玩.玩着玩着小鸭忽然看见河对岸有一座山,小鸭说:“小鸡快看!快看!河的对岸有一座山,我们去山上玩一玩。”小鸡说:“好啊!可是我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小鸭说:“那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小鸡说:“好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