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丛一峰 《山东教育》2004,(28):48-48
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随着这一元教学的完成,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也将告一段落。为此,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引导生加强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首先,在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的推导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割补、拼、平移、旋转等实际操作,引导、启发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把所研究的图转化成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规律、推导公式的同时,使学生观地感受各种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杨锋  周嗣昌 《云南教育》2001,(22):44-45
〖本课学内容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面积的计算”,主要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下面选登的是推导过程及评析。〗(教师出示硬纸板做成的梯形)师:怎样计算这个梯形的面积呢?同学们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教师电脑演示拼的过程)师:我们能不能仿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师:大家说一说,你拼成的是什么图形…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评优课活动中,听了两位教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课,教者方法迥异,听者感想颇多。  相似文献   

4.
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在学习与“圆的面积”有关的内容时,我总结出了自主探究的一些经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1.“圆的面积”探究目标的发展性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穴1雪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来源。要用发展的观点,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6.
7.
叶柱  王霞菲 《云南教育》2004,(16):29-31
对学生而言,数学课堂生活的价值究竟意味着什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有这样一段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说,从人文的维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完美的课堂教学,几乎是每一位教师的不懈追求。教师们都希望自己执教的每一堂课都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且教学方法多样、环节顺畅、气氛活跃,从而获得尽善尽美的效果。但是,教师这些面面俱到的努力,有时反而会产生令课堂不堪重负和学生忙于应付的结果。很多时候刻意追求所谓的“完美”,带来的往往会是更多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霍云龙 《云南教育》2004,(10):44-45
在学校常规听课中,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两次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觉得《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落实,首要因素是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现以此课例,谈我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0.
“有趣的算式”如下:先计算一下12×42和24×21的积,看看它们相等不相等。原来,12×42可以改写成12×2×21=24×21,所以12×42=24×21。这样的算式还有12×63=36×21等,你能再写出一个吗?以上是现行人教版《数学》第七册P65关于“有趣的算式”的全部内容。《教师教学用书》上没有参考答案,仅在P75上有一句提示语:“(教材)第65页下面的有趣的算式,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按照教材上“等积变形”的方法,进行了多次反复地尝试、验证,例如,12×64=12×4×16=48×16;18×24=18×2×12=36×12等,虽是等积变形,…  相似文献   

11.
蒋守彬 《云南教育》2006,(9Z):33-34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往往视为节外生枝,教师或纠正“偏离”,或“充耳不闻”,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沉闷和过程化,没有活力和生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提倡期望“生成”,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现笔者谈谈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段海岩  一风 《山东教育》2004,(34):41-42
教学目标:1郾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2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3郾渗透转化的思想,树立团结协作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概括圆面积计算公式。教学过程:一、引发旧知,蕴含新知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现在我们先来做个思维训练。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1郾用圆纸片对折看形成一个什么图形?(半圆)学生展示自己折出的半圆形,教师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上面图中的这条半圆弧的长度(实物投影)C2=2πr2=πr和这条线段的…  相似文献   

13.
设计意图 :此节课可放在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之后。通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 ,自主构建知识 ,主动发现计算一些特殊图形的面积。为学习一般三角形和其他图形的面积打基础。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 ;在合作学习的同时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寻求新的方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大胆猜想 ,并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师 :(出示图片)森林之王老虎给牛大叔和马大伯分了两块地 ,让它们各种其中一块 ,天黑前必须耕完。于是 ,牛大叔和马大伯都想找块小一点的地 ,但又不知道…  相似文献   

14.
师:同学们,喜欢足球吗?(播放足球比赛录像片断)去年我国足球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我想你们肯定知道啦--  相似文献   

15.
李秋焕 《山东教育》2004,(28):46-46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对其意义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掌握其读、写方法并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关于乘法各部分的名称,过去人们一直把相同的加数叫被乘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叫做乘数,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二者位置不可以颠倒,否则,就是对乘法意义认识不清,为此老师使出浑身解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识不清的学生还是大有人在。然而学习了代数初步知识后,二者的位置颠倒已习以为常,这就使学生产生了疑惑,二者明明可以位置颠倒,为什…  相似文献   

16.
赵琨 《山东教育》2004,(28):46-46
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是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编排的,即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和知识的应用。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从小爱数学的兴趣。教学时可按这三个层次安排。(1)知识的引入。课前可要求每组学生都准备一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模型的学具。教学时,尽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和摆弄这些实物学具,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相互说一说这些学具分别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要求学生试着分分类。一般会出现三种分类方法:一种是分为四类;一种是分为三类,即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  相似文献   

17.
王佳祺 《山东教育》2004,(28):47-48
在小学教材中,教学乘除法的简便运算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和积、商变化规律凑整或进行拆因凑整,从而达到使计算简便的目的。那么,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现结合具体实例作一简析。(1)利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凑整。如,125×6×25×8×4=(125×8)×(25×4)×6=600000其方法是把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乘,然后再和其他的因数相乘。(2)利用积、商变化的规律凑整。如,75×12=(75×4)×(12÷4)=300×3=90040…  相似文献   

18.
有的人认为教案不要写得太详细,只要提纲挈领地写就行。我个人认为教案还是写详细一些为好。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性更强,而艺术是不断追求完美的,只有尽可能地把教案写完整写详细,这样才能够既服务于教学,又为教后提供依据,便于日后改进提高。  相似文献   

19.
《小学青年教师》2004,(4):27-28
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评课采用了参与性很强的交互式评课方法,主持人为浙江省教研室教研员斯苗儿老师,嘉宾是著名特级教师、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朱乐平和浙江教育学院的吴卫东副教授。参与评课的还有一位学生、一位家长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听课教师。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本期“教材教法”栏目的文章,赏心悦目,不能不读。《处处“留空”不落空》一文,针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通病,提出了在课堂中,让学生拥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的三点“留空”做法,并指出运用“留空”艺术,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求知能力。作者之言,语重心长。《数学是“做”出来的》一文,通过两个精彩教学片断的实录和评析,从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高度,充分肯定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让学生“做数学”的成功教学方法,使读者感悟到,只有通过“以情促知———学而生乐———乐而需学———学而生爱”这样一个循环圈,才能实现学生的知、情和谐发展。吴正宪的教学艺术值得探讨、学习、借鉴。《贴近生活教学应用题》一文,介绍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进行开放性练习的设计和教学的创新做法,新颖实在,操作性强,学了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