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春节贴年画的民间风俗,是我国春节文化传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古以来,人们便有春节贴门神的风俗,以此表达趋邪避害、祈求门户安定的愿望,点缀和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当时并无"年画"的称呼。最早出现"年画"这个词儿,是在清代后期。据记载,道光  相似文献   

2.
张莹  王怡威 《收藏界》2015,(2):76-87
年画,也叫年节画、年例画,即专门为年节时令所作的画。其内容或描述年节时令中的风俗活动,表现人们的年节生活;或描绘与年节有关的景物,或反映人们对未来的良好愿望,其目的均为庆祝年节,迎祥祈吉。古时,年画普遍流行于民间、贵族官宦乃至帝王之家,每逢春节亦用年画渲染气氛,表达节日的喜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曾一度被人们当作废纸丢弃的旧年画又重新受到了市场的青睐,这些购买年画的人并非只是为了给节日增添一点喜庆气氛,而是用来进行收藏和投资。哪些年画才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呢?  相似文献   

4.
年画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一种造形艺术,是民族绘画中的一朵奇葩,它产生的年代在先秦两汉之际,并且在古代曾经出现过非常辉煌的兴盛时期。年画艺术,根植于民间,装饰于节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群众的审美爱好和需  相似文献   

5.
陆克勤 《收藏界》2010,(2):100-102
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教育意义和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以生动有趣的内容、优美而真实的形象,以及精细的构图艳丽的色彩,愉悦着百姓,并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向往,成为喜迎新岁、节日必备的民间艺术品。  相似文献   

6.
感悟年画     
从2003年起,中国邮政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这一天,都连续发行4枚一套民间木版年画邮票。七年来,已发行《杨柳青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绵竹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漳州木版年画》,共7套28枚邮票。把木版年画这种艺术形式成功地搬上邮票,形成我国民俗文化艺术题材中又一大系列邮票。  相似文献   

7.
年画     
“牛牛要年画,妞妞爱年画;丈夫买年画,妻子贴年画;爷爷看年画,奶奶笑年画……”这是二十年前苏北地区流行的一则民谣。我们将迎来21世纪的又一个新年,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年画和昔日熙熙攘攘的年画市场……  相似文献   

8.
汉斯 《集邮博览》2009,(3):72-73
旧时中国民间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的习俗,年画是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过年前,家家户户在室内贴年画,门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因为一年更换所以称作"年画"。  相似文献   

9.
吉祥年画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贴年画以求幸福、平安、吉祥,是新春佳节五彩缤纷的点缀,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台湾地区年画印制始于道光年间,大陆东南沿海广东、福建将年画(版画)制作传入岛内,盛行一时。  相似文献   

10.
过年,是岁月更替的标志,是一个烙上了鲜明民族印记的节日,是一个充分展示民风民俗的橱窗。贴年画、写春联、请福字、剪窗花、放鞭炮,春节染上了喜庆的红色;买年货、穿新衣、包饺子、团圆饭,春节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逛庙会、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舞龙灯、耍狮子,春节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春节就这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一路走来。  相似文献   

11.
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收藏的万余张年画中(包括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及新年画),其中表现各时期时尚女性选题的年画占有相当的比例。早在十九世纪末,江南女性因为地域上的便利与经济生活的发达,其服装和发式在全国来说是首屈一指的,于是在上海一些商家为推销商品,常在商品广告中  相似文献   

12.
佛山木版年画创始于明代年间,鼎盛于清代民国,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必备之物,鼎盛时,日产门神12000对,年产年画过千万张,是华南地区年画产地的代表。佛山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山东潍坊、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六大年画”,在中国年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深受广府地区及海外华人的喜爱,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陆克勤  梓荃 《收藏界》2011,(2):32-37
老年画新风情随着新年的到来,各类色彩丰富、风格各异的年画开始势不可挡地走进收藏市场,来到我们的眼前。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是民间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相似文献   

14.
李润 《集邮博览》2018,(3):106-107
春节贴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俗。因张贴于室内一年一换而得名的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唐宋时期演变为木版年画,明清开始盛行于全国各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去常贴在室内墙上的年画逐渐被挂历等各类墙画取代。金梅生、顾炳鑫、华三川、刘旦宅、张令涛、胡若佛、刘王斌等我国现当代著名画家,都曾创作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或戏曲故事,  相似文献   

15.
年画近年成了收藏界的新宠,本文为大家讲述究竟年画收藏要注意什么,什么样的年画比较值得收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民国年画目前,民国时期的老木版年画市场上尚可找到,且价位合理,可以大量收藏。此外,民国月份牌是年画中唯一在市场炒作过的,曾在收藏市场红火一时。此题材贴近当时生活风尚,美色诱人,风格独特,中西结合,雅俗共赏,容易得到市场追捧和响应,有广泛的群众基  相似文献   

16.
1月25日《杨柳青木版年画》木版年画在秦汉就已出现;宋元开始流行,当时称为纸画;明代逐渐普及,改称画帖;明末清初发展为水印木版年画。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天津市西南杨柳青镇(杨柳青邮政局,300380)生产而得名。创始于明崇祯年间,盛于清雍正、乾隆至光绪  相似文献   

17.
1月14日《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西中市邮政支局,215003)。这里的民间木刻年画,为我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之一。苏州为富庶的江南名郡,商业繁荣,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富裕的苏州人讲究生活情趣,家中悬画,随月令不同而更换,丰富多彩的年节、民俗、风物,都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杨涛 《集邮博览》2015,(4):72-73
杨家埠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是著名的年画与风筝之乡。杨家埠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寒亭杨家埠)之一,2005年2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20 05-4《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种邮票(图1)。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刻年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期,借出差之机到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了解其历史及风土民俗。  相似文献   

19.
乐明 《上海集邮》2005,(12):7-7
1月22日《武强木版年画》河北武强县的民间木版年画(县邮政局,053300),为我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之一。  相似文献   

20.
尚朝阳 《收藏》2007,(4):190-191
木刻年画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木刻年画大多先用手工刻版,然后手工套色刷印,具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艺术特点。传统木刻年画盛行于明清时期,其中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和四川绵竹的年画最为有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