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十二册中凸透镜成像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做好此实验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a.实验对蜡烛与光屏间距离的要求。 此实验是在保持蜡烛与光屏不动的前提下,当凸透镜离蜡烛近,距光屏远时成放大的实像;反之则成缩小的实像,并且两次成像要清晰。根据几何光学中的相关规律,能够成两次清晰实像的条件是蜡烛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大于 4倍焦距。 b.蜡烛与光屏间距离的确定。 ①粗测凸透镜焦距: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形成一个与凸透镜等大的亮斑 (而不是成像 );然后反复调节透镜和光屏位置,当光屏上所成亮斑的大小不随光屏的移动而…  相似文献   

2.
一、凸透镜焦距的测法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个垂直于主光轴的光屏,沿主光轴移动光屏,使光屏上能呈现一个圆形的光斑,量出凸透镜的直径D、光斑的直径d和透镜到光屏的距离L,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解析太阳光可以认为是平行光.光屏上呈现的光斑,可能是太阳光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在光屏后会聚而形成的(如图1所示),也可能是折射光线在光屏前会聚后再继续传播射到光屏上形成的(如图2所示).对于第一种情况,根据几何知识有:二、凹透镜焦距的测法如图3所示,用不透光纸剪一个直径为a的圆孔,粘贴在凹透镜上(…  相似文献   

3.
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常遇到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是什么?又如何解答呢?请看下文.问: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要在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为什么要这样做?答:为观察到实像.为了研究实像的性质及像距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应把实像成在光屏上.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其目的就是使实像成在光屏上.问:点燃蜡烛后,为什么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相似文献   

4.
<正>实验要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1)点燃蜡烛后,将烛焰焰心、光屏中心调至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为方便操作,我们常将蜡烛、透镜、光屏靠拢在一起调节。(2)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取决于物距,为了方便操作通常固定凸透镜,通过移动蜡烛和光屏找像。(3)前后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题一 孔要小到什么程度方可使物体成像呢? 解答实验表明,当发光体、孔、光屏三者位置一定时,使孔逐渐增大,在光屏上看到:像由清晰逐渐变得模糊直至看不到像而只能看到孔状的大光斑,这是因为,发光体、孔、光屏位置一定时,孔越大,发光体上各发光点的光束在光屏上形成的光斑越大,光斑重叠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磁感线和磁通量是很重要却又较难理解的概念 .以往因没有演示磁通量的仪器 ,学生在学习时只能凭想象而建立概念 ,这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成为教学难点 ,又影响到后续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为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设计了磁通量演示仪 ,以可见光束形象地表示磁感线 ,以投射到光屏上的光点数表示磁通量的大小 ,改变光屏的角度 ,以光点数的增减表示磁通量的变化 ,从而达到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一、磁通量演示仪的结构磁通量演示仪由光源、透光栅、光屏、刻度盘、支架等组成 ,如图 1 ( a)所示 .在演示仪支架的前部安装有光源 ,光源可为小白炽灯 ,功率图 1要稍大些 .在支架的中后部位置安装透光栅 ,光源和透光栅的距离约为 2 0~ 6 0 cm,透光栅是一块平面板 ,上面均匀分布着 1 0 0多个圆孔 ,圆孔直径约 3~ 5mm,如图 1 ( b)所示 ,透光栅的平面和光源到透光栅的连线相垂直 .在支架后部安装光屏 ,在光屏框架上有一根中轴 ,中轴和透光栅平行 ,光屏的中轴装在光屏支架上 ,光屏可绕中轴旋转 .在光屏支架上装有刻度盘 ,光屏中轴上装有指针 ,以显示光屏的旋转角度 ,如图 1 ( c)...  相似文献   

7.
本刊1996年第3期刊载了《怎样解未知量多于方程数的物理题》一文,笔者读后,觉得解这类物理题,还有三种方法。1 利用判别式[例1]欲使烛焰经焦距为f的凸透镜成实像于光屏,烛焰到光屏间的距离l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分析与解答]设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为u,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像距)为ν,则由  相似文献   

8.
一、光屏上为何得不到像例 1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某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然后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 ,如果他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 ,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 ,则可能的原因有 :                .分析与解 光屏上得不到像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可能是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 ,凸透镜不能成实像 .(2 )凸透镜能成实像 ,但由于光屏、凸透镜、烛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 ,而且偏离较大 ,光屏不在烛焰的像所在的位置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 ,但离…  相似文献   

9.
一、已知物距和成像特点求焦距例1距某凸透镜20厘米的一物体在光屏上成放大清晰的像,那么凸透镜焦距的范围是多少?解析根据题意,当物距u=20厘米时,放大清晰的像呈现在光屏上,说明一定是倒立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2f>u>f,即2f>20厘米>f,解不等式得:10厘米<f<20厘米.二、已知像距和成像特点求焦距例2在距凸透镜3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缩小清晰的像,那么其焦距范围是多少?解析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说明是实像,所以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是:2f>v>f,即2f>30厘米>f,解之得…  相似文献   

10.
对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物体呈像在光屏中央的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我们用光屏承接实像。当光屏到透镜的距离适当时,从光屏上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成的实像。在此,我们要探讨的是:如果不用光屏,又能否看到实像呢?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12.
百春 《初中生必读》2009,(Z2):57-57
题一孔要小到什么程度方可使物体成像呢?解答实验表明,当发光体、孔、光屏三者位置一定时,使孔逐渐增大,在光屏上看到:像由清晰逐渐变得模糊直至看不到像而只能看到孔状的大光斑.这是因为,发光体、  相似文献   

13.
题例1(2013·扬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1)如图1甲,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上/下)调整.(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左/右)移.(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左/右)移.  相似文献   

14.
一、填空题1.实验中学的张戎同学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蜡烛距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时,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烛焰的像,则这个凸透镜焦距的范围是______;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在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放大的烛焰的像.2.如图1,一个小球置于水平放置的薄凸透镜的上表面主光轴上,该透镜的焦距为10cm,若球做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v=2cm/s,小球经______s后,通过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3.物体经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的条件是______;能得到放大的实像的条件是______.4.放…  相似文献   

15.
一、我会选(每小题3分,共39分)1.(2008年山东省潍坊市)小明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A)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实像(B)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C)光屏上有正立、等大的虚像(D)光屏上没有像  相似文献   

16.
一.“光斑”与“像”的区别 在光屏上接收的可能是像,也可能不是像而是光斑,像与光斑的意义是不同的,像是物体上每一个发光点成像的集合;光斑是锥形光束被光屏所截得的圆形,像的大小、形状与发光物体有关,而与透镜的孔径无关,而光斑的形状、大小则与透镜的孔径有关,所以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不能认为凡是光屏上接收到的都是实像; 2.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不一定是像距。  相似文献   

17.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远程教育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外部条件,一是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资源,二是要具有优良的支持服务系统,三是要构建相应的质量体系,四是要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对学习者来说,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和具体表现,是判断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准.我认为学生写好作文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材料;二是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要经过长期的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19.
我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忽然发现光屏上除有一片较亮的区域外,在光屏的中心位置还有一块特别明亮的光斑.仔细观察,发现是蜡烛火焰的倒立实像.由于像太小,看起来象是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0.
1.提出问题做“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时,一般利用光屏来观看.于是很多同学就认为,要看到实像必须有光屏,拿掉光屏将无法看到实像,甚至有同学认为实像也消失了.这些观点正确吗? 2.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