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最高境界,它既有“真”的意蕴、“价值”的意义,还有终极关怀的作用。天地境界在去除利害之束缚、消除有无、动静、内外之分别的基础上,达到超死生、齐凡圣的境界。天地境界的旨归在于给人类以终极意义上的关怀,这对于建立个体人格、建构精神家园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理学”之境界观总体上的文化背景是那个时代“古今中西”之争这一特定的文化事件。“新理学”境界观的形成,既有对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借鉴,更有冯友兰在心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的特别关注。在获得此种境界的具体路径上,冯友兰又提出了所谓“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而“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则又分别代表着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思维方法或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不仅是理学建构的终极目的,是理学范畴体系的完成,也是理学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要达成的最佳境界,而这一境界主要是通过“乐”来体现的。理学家对“乐”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们一方面继承儒学前辈忧乐天下的精神,以大悲襟怀关注现实人生;另一方面又对“孔颜乐处”从本体论层次上加以阐释,从而为士大夫的理想审美人格找到了形上之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境界说”进行生成结构的系统分析,是理解冯友兰学术发展脉络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考察“境界说”的发轫入手。层层深入“境界说”的基础、方法、内容以及意义.试图以此来更进一步地阐释“境界说”的内涵和价值,更深入地理解“新理学”体系。同时,也通过对“境界说”的生成结构的理解和把握.揭示“境界说”本身存在的难以量化、操作化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先生对逻辑学有着浓厚兴趣,他把逻辑学作为“手指头”,成就了“新理学”,体现出逻辑学的工具价值。中国近代学正是借用逻辑学这一工具,建构起中国近代学术,针对当今社会忽视逻辑学现象,我们呼吁必须重视逻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主要体现在《新原人》中,是冯先生在抗战时期为排解民族危亡的困扰,激励人们奋勇进取而作的思考。其学说基于纯粹哲学和美学思考之上,有着将天人浑然一体和古今溶于一筹的整体思维特征,而其本质就是人生智慧。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源自于南阳古老的讲智慧、注重人生事业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冯先生自身的人生实践,正是对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的践行。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作为其"新理学"体系的精髓,有其哲学形而上的深厚理论依据。他的学说以逻辑分析为起点,通过融合新理学中的自然观、社会论、文化论,达到新理学的终极关怀——人生境界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学说的寻波探源,渊源有自,佛教思想"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以其丰厚的精神养料和深邃的逻辑因子启发、濡染、浸润着他,从而使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学说成其新理学中的一束多姿的奇葩。  相似文献   

9.
1983年,这一年冯友兰先生与金岳霖先生都到了八十八岁,冯先生题联一付,贺金先生寿,这上联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下联是"论髙白马道超青牛"。"米"字可分解为"八十八",故八十八岁有称为"米寿"的。"茶"字可分解为廿和八十八,故一百〇八岁称为"茶寿"。上联表示祝贺,并以茶寿相期;下联是指金先生的学问,表示推崇。公孙龙著有《白马论》,"论高白马"是说金先生逻辑分析的水平高于公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觉解”与“智慧”、“内圣外王之道”与“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天地境界”与“真善美的统一”等二位冯先生基本哲学范畴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在后经学时代,冯友兰先生和冯契先生对理想人格的论述指明了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一个轨迹,因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冯友兰先生的“境界说”尤其是冯契先生的“智慧说”注重理论和德性的统一,哲学思维和人的德性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了真善美、知情意的统一,重新恢复了哲学的理性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冯友兰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试图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某种程度的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终极关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终极关怀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且融汇了中、西、马哲学中的基本精神。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哲学新形态表现为:人是现实生活过程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实践是人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基础;以人为终极关怀就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础建构的终极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先生的思想历程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自我——失去自我——回归自我。而应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三阶段。他晚年的哲学思想,已从“理在事外”转变为“理在事中”。也即从唯心转向唯物。从理学转向气学,从接着程、朱讲转为接着张载讲。  相似文献   

14.
人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对象,寒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目标。要真正在教育管理中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就应以主体教育管理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实践。因为它是一种以实践的、辨证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的管理观,是一种能够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  相似文献   

15.
儒家内在超越的终极关怀在心性—道德—理想人格这一方向上的成就已经受到广泛的注意 ,其另一走向 ,即礼—政治—理想社会这一方向的源流却很少被注意。从先秦儒家开始 ,孔子对天的信仰向人文化发展的过程具体展现在“仁”与“礼”的双重关怀中 ;孟子和荀子则分别发展了这两个方面的理论。考察从秦汉以来直到近代康有为等人以及现代新儒家在终极关怀理论上的历史变化 ,将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儒家高度入世的终极关怀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简史>短小精悍、简捷扼要,深刻地反映了冯友兰已然成型的明确、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他以"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观规范了哲学的内涵,以"无用之大用"和"内圣外王"推出哲学自身的特征和功能,在哲学方法上提出"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以及"新理学的方法".冯友兰关于哲学史和写的哲学史的划分,哲学史目的和任务的诠释,哲学史研究方法的阐发,表明他的哲学史观已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他的大同学说的终极关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发展客观原因,后者为前者实现自身的扬弃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两者的互动发展中,大同学说的终极关怀呈现出了由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的超越与回归,其民族主义的思想也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在吸取西方哲学来改造中国哲学、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时候,注意到了西方哲学中的逻辑主义和“逻各斯”传统,而对西方哲学中的个体能动性思想和“奴斯”精神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这样,在冯友兰《贞元六书》的体系中,不仅“新理学”和“境界说”之间、“共相世界”和“天地境界”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而且经过冯友兰改造后的“新理学”也缺乏中国哲学原有的那种契悟、冥会和亲证、体验。冯友兰后来在运用“正的方法”的同时,又求助于“负的方法”,在重视与引进西方的理性主义的同时,又推崇和提倡中国的神秘主义.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9.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