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铁生由于自身的残缺,陷入自我价值丧失的危机。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思悟由个体延伸到社会,认识到人生的虚无和荒谬。面对价值观念的断裂和缺失,史铁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挖掘深入思考,试图找到一条重建之路。史铁生通过对人性的探寻,看到人性中的神性品质,并在神性思考的过程中,悟到了生活的真谛,重新确立了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
梁晓声是一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本色"作家。他的《普通人》以"本色"语言塑造了一位"本色"主人公,表达了回归真善美的"本色"理想。作品对正义道德的呼唤表现出与世俗社会的不协调,从另一层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显示了多元社会的张力。他的本色创作使他成为当代文坛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作家史铁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散文的走向,使它开始告别"红、光、亮"的宏大视角,开始向人性的深处挺进。周作人在1918年提出的"人的文学"的理想,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被空悬之后,在世纪末的20年内得以实现和深化。这几代努力者中,就有史铁生的身影。他为"人的文学"尤其是"人道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对人灵魂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求与探求。  相似文献   

4.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5.
刘珏欣 《华章》2011,(5):56-57
“米黄色的裤子,咖啡色的条绒夹克,戴着手套的双手就像插在口袋里。戴着棒球帽,脚下是永远不沾地的皮鞋。”这是史铁生延续多年的招牌打扮。在老朋友、老邻居王耀平眼里,这代表着“铁哥”的文学青年范儿。  相似文献   

6.
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救世者,还是一个知识渊博、见解高明的学者。他的形象彻底完成了作者赋予的打倒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的使命,终结了耽于幻想的理想主义者的美好梦想。  相似文献   

7.
我们身处的时代被好多人称为是理想主义全面丧失的时期,我不这样认为。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理性全面复归的时代,理想主义在理性光辉的映照下,反映出更加丰富多采的内容,再与多姿多态的表达方式相配合,呈现出来的必然是隐蔽而深邃的面目。  相似文献   

8.
杨振雩 《师道》2007,(3):7-8
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时候,讲课的教师都是临时请来的著名作家。听这些当代中国文学界鼎鼎大名的作家们讲课,真是让人如坐春风,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9.
10.
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史铁生先生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每周要靠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每次透析完后,他全身乏力,而且特别累;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每次都有一种在鬼门关转一圈的感觉,这都是对他精神的折磨和肉体的摧残。上  相似文献   

11.
梁晓声作为知青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创作了大量的知青文学作品。在知青文学的文坛上,他执着地用自己的笔端记录了知青生活的心路历程。从知青下乡到知青返城,对这一特殊的群体给予了倾心的关注,塑造了一组青春群像。对梁晓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揭示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知青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2.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记忆与印象作为史铁生的写作之源,经历了极限体验、反思生存、通过写作寻找生存的意义以及把记忆与印象作为写作之源的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因特殊遭际而系身"心魂书写",这使他与历史语境、文学批评、阅读"惯例"、文学史写作之间长期存在紧张与突围的关系."人文精神大讨论"为史铁生与文学史之间的相互妥协提供了机会.史铁生成为"重要作家",是生存环境、文人"圈子"、文学"成规"与制度性环境长期排斥、导引与形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与海伦.凯勒,一个因为高位截瘫从光明堕入黑暗,一个因为失去听力视力陷入寂静又黑暗的世界。在艰难的苦难旅程中,他们都握住了黑暗中伸向他们的援手,在大自然中得到安抚和感悟,在思考中进行文学创作,最终借助一缕微弱的阳光走出黑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李贺相隔一千多年,两人虽然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历程不同,生命状态不同,但他们感悟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思考人生,追问宿命,通过对死的探索,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有相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上帝的死亡,人深陷于价值虚空、意义缺失的荒诞与绝望的世界中。因此,人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寻找到新的生活的意义。“量的伦理”和“过程说”正是加缪和史铁生两位作家对此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中的一个“异数”。他的自传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是其从生命绝境突围的心路历程的艺术勾勒。他之所以能够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并彻悟人生,在于其思索具有浓厚的宗教精神和广阔的哲学视野。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的创作,一向以富于深邃的哲性内涵而备受关注.其作品常于苦涩中透穿激昂,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是始终贯穿于其作品中的一个精神命题.史铁生以其作品在平等之追求与平等之难求的体会和认同中完成了对生命的彻悟.  相似文献   

19.
梁廷楠戏曲理论的生成,与其戏剧创作、历史研究、经学研究等多方面的文化活动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创作的体验、经学考证的方法和观察问题的历史视野,决定了其曲论的基本特色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梁肃是唐古文运动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师从独孤及、李华,擢拔韩愈、李观、李翱诸古文运动干将。梁肃《绣观世音菩萨像赞》明确交代了其与李华的师生关系,因此李华女所绣观世音菩萨像并非为其亡夫崔绰祈福,而是为其父李华祈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