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信息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徐州市为例,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的角度分析了2005-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徐州市2005-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现出先增加后收敛的趋势,土地利用结构正不断向均衡状态发展,但其信息熵值同全国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相比依然较低,土地利用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此研究可以为徐州市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海口市土地利用数据资料,以海口市近7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关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土地利用转化的速度以及发展的趋势.找出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并对海口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对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外资的引入带动开发区经济发展、交通用地的增加和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根据长沙市2001-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别建立了Markov模型和灰色GM(1,1)模型,对未来几年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预测.并将两种模型预测结果相互验证与对比分析,以提高预测精度与可信度.结果表明:未来几年,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持续减少,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概述衡阳市城市化过程基础上,文章进行了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衡阳市自1994年到2007年土地利用变动的总体方向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转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呈现出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且地区差异性大.作者选取了10个有关城市化驱动因素变量,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模型显示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归纳了目前在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广泛采用的一些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每种-模型的涵义.按照模型表达内容不同,将其分为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资源质量变化模型、土地资源空间变化模型三大类,总结了每类模型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通过对土地变更调查及乐清市历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和社会机制是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利用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建立各种相关模型反映各时期郑州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差别,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基于Fragstats的徐州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定徐州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应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分别对1994、2000、2005年三个时相的遥感图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并在Fragstats3.3景观格局软件平台上,基于景观尺度对徐州市景观格局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徐州市景观整体较1994年具有更大的破碎度、更高的多样性和更低的聚集度,景观的类型与格局变化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不透水面层逐渐取代耕地和城市绿地。  相似文献   

9.
衡阳市土地利用及其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研究了衡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并着重通过构建灰色系统动态模型,预测了2005和2010年衡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对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衡阳市在未来的10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耕地资源仍将继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非农建设用地对耕地保护冲击强烈;农地尤其是耕地质量将持续下降,人为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增强。据此,论文最后从合理协调城镇建设、乡村居民点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调整农业政策、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用地组合、强化水土保持机构的行政主管地位,开发宜农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几个方面提出推进衡阳市土她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未来人口状况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各类用地控制性指标的重要依据.人口发展与土地需求量密切相关,要预测规划期间土地需求量,首先必须对人口的发展状况作出预测.本文总结了常用的人口预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这些数学模型进行了县级人口预测子系统方案的设计,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人口预测中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和数据整理,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RS对龙泉驿区2007年和2013年两个时期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六种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点用地、林地、耕地、水体、道路用地和其他用地,综合GIS技术和马尔科夫模型来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6年间龙泉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其中居民点用地、道路用地、水体和其他用地呈增加趋势,而耕地和林地则大幅减少.最后,分析探讨影响龙泉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经济、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景电灌区1999年、2006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通过目视解译获得研究区1999年到2006年灌区的土地景观转化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预测模型模拟和预测景电灌区的土地景观变化.结果表明:在忽略政策、自然因素等的干扰下,随着灌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耕地、建设用地逐渐增多,草地和未利用地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的情况,接着介绍了一些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并对其中有些应用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模型。最后结合黄石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应用上述方法对其评析,得出黄石城区1996~2002年这六年间的土地利用发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元胞自动机和马尔科夫链等相关理论,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A-Markov模型),给出了从众系数矩阵的演化规则和确定方法.以舟山市土地利用变更为例,利用CA-Markov模型对该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同时,得到的土地利用系统非线性的复杂特征体现了CA-Markov模型具有模拟复杂适应系统的能力.研究表明CA-Markov复合模型不仅具有空间演化的优势,还具有Markov过程的优良性质,比简单的Markov模型和CA模型更优越.  相似文献   

15.
蛋白质折叠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本文从热力学原理来分析蛋白质折叠结构中的能量和稳定性的因素,利用熵效应和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初步预测蛋白质可能的折叠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从地理位置上看,徐州市和铜山县是“县廓市”;从行政角度上说,徐州市和铜山县是“市辖县”.特殊的地理位置、行政和文化关系等,使徐州市和铜山县呈现影响与被影响的态势,方言中声母的语流音变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实际调查发现,声母的音变在铜山县更加深入,而徐州市因受普通话及其他因素影响,变化不甚明显.在铜山县内部,由于另有影响其变化的要素,各片区表现也不完全一致.总的来说,徐州市和铜山县方言声母音变存在一定的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17.
德州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德州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统计数据,在区位熵计算基础上,绘制了德州市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洛伦茨曲线图,分析了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德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较均匀。各县市土地利用结构有一定差异.最后根据结果分析了德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原市因.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型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对广西土地资源利用的数量变化及程度变化做了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耕地以加速度的趋势在减少,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都以加速度的趋势在增加;广西土地类型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广西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仅达到开发极限的一半,开发力度不大;广西土地利用在考察期间处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福州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城市化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对土地利用目标能否实现构成关键性影响的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福州市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指出福州市城市化过程中存在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建设用地效率偏低、城市土地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利用过度与闲置并存等问题,进而提出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管理等建议,以期提高福州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利用引力模型对上海世博会客流量进行定性分析,并对上海世博会客流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利用引力模型对上海世博会客流量的预测与以前常用的渗透率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相比有其自身的优越性,考虑因素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