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梼杌闲评》是一部以魏忠贤为题材的历史小说。着重描写了其祸国殃民的罪恶一生,因此一般研究者都将它归入"时事小说"一类。它继承了时事小说"求实"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大量的世情笔法,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梼杌闲评》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初小说发展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这部小说研究较少,本文对《梼杌闲评》的艺术成就作了有益的探讨,认为它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历史小说与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3.
《梼杌闲评》是明清之际一部比较典型的社会批判小说,作者在讲述魏忠贤一生的过程中,刻画了大量方外人物形象。他们的出现不仅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折射出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本文将《梼杌闲评》中的方外人物分为神仙、术士、鬼怪、僧道、其他,共五类进行探讨,进而探究此类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梼杌闲评》是明清之际一部比较典型的社会批判小说,作者在讲述魏忠贤一生的过程中,刻画了大量方外人物形象。他们的出现不仅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折射出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本文将《梼杌闲评》中的方外人物分为神仙、术士、鬼怪、僧道、其他,共五类进行探讨,进而探究此类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梼杌闲评》主要反映了明清时的北方话,是研究近代汉语发展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介词运用方面体现了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全书处所类介词共有25个,文章选取有特色的14个处所介词进行研究,分析它们的用法及其介词短语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梼杌闲评》是成书于明末清初的"世情"与"历史"相结合的社会批判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记载了大量明末时期的戏曲信息,其中涉及剧种、剧目及戏曲演出习俗的记载让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明末清初戏曲的演出与流传情况,对戏曲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梼杌闲评》这部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对它的讽刺手法予以探讨,归纳出它的主要讽刺手法,指出讽刺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后来的讽刺小说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历史事件,导致当时出现了一批反映魏忠贤祸国殃民事件的时事小说,其中在文学性上取得较大成就的是《梼杌闲评》,它在"求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世情笔法,以一颗明珠为线索贯穿全书,又以佛教的因果报应构建作品的整体框架,使故事前后贯通,情节生动,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9.
<正>《孟子·离娄下》有:"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其文则史"究作何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和世界文坛流传不衰。在四大名著成书前后,与之关系密切、互为渊源的戏剧,以其立体化、形象化的形式,在舞台上演绎和诠释四大名著中的故事。随着四大名著的对外传播,相同体裁的戏剧也登上不同国度的戏剧舞台,各种戏剧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及其诗文研究在宋元明三代几百年间备受冷落和鄙视。但到了清代却出现了一个长达200多年的李商隐研究热潮,研究内容既有对李商隐生平经历和政治归属的考证,又有对其诗文的年系考辨、笺注、解说与评点,还有对其无题诗、锦瑟等作品进行新的诠释。研究者众多,著作迭出,成果丰硕,使李商隐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清代李商隐及其作品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我们对其研究的总体把握,为后来学者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元代的水浒杂剧把南宋以来口头传说中的梁山泊英雄故事搬上舞台,这其中以写李逵故事的戏最多。现存元杂剧中的几个李逵形象都有一种趋同且异于其它时代其它体裁的形象特征,通过这个形象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人文和审美方面的需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照指向。  相似文献   

13.
在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复古论出台之前,明诗的宗尚经历了一个三段论式的过程,并非宋元诗风统治始终,而是先沿宋元余习,再以尊唐为深长的主流,然后又重新引入宋元等诗路以勘正尊唐之陋,至七子兴起的弘治时期,并仍以尊唐为主,尊宋辅之。因此,李梦阳的“复古”运动并非仅仅复兴久已遗落的唐诗传统,而是一种相对全面的开放视野。其精神实质,在于台阁体将诗路长期局限于盛唐一脉之时,而重提“学”的命题,即向古代一切优秀的诗歌成果学习。其核心是复兴古诗的审美本性和风教传统。  相似文献   

14.
安庆府志在明代凡四次纂修,嘉靖间知府李逊所主修的《安庆府志》即是其中完整的一部。此志自明迄今公私书目虽有载录,然或因载录者之疏漏,或因承袭旧讹之不察,在载记其纂修与刊刻时间时颇多讹误;有关该志与正德志之间的承继关系及其对正德志所做诸多厘正完善之功亦语焉不详。对此进行考辨梳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4,29(6):76-82
“以俗为戏”是李渔小说婚俗叙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李渔继承了晚明士人中流行的享乐之风和晚明思想中的怀疑精神,这种风气、精神和李渔个性的结合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自娱娱人”与追求“新奇”小说观念的形成.“以俗为戏”是这种小说观念的鲜明体现.“以俗为戏”的价值取向在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形象设置、情节构织和叙述语言的戏谑化等方面.“以俗为戏”这一叙事价值取向表达了士子对僵化婚姻礼俗的某种置疑,瓦解了话本小说婚俗叙事的教化倾向,赋予婚俗一种崭新的叙事形象和价值;但也不免陷入媚俗的境地,稀释了这一题材应有的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16.
唐人李善、李邕父子籍贯一直存在异说。两《唐书》说李善父子是江都人,后人多从此说。而与李邕同时的李白、杜甫、颜真卿等人则称“江夏李邕”。据李邕及其家族墓志铭,李善父子实为唐代江夏(今属湖北咸宁)人。其世系亦历历可考。  相似文献   

17.
明代传奇作家徐霖创作的戏曲作品《绣襦记》,其素材在唐代便为人们所熟知,故事流传极为广泛。这一故事得以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在于女主人公李亚仙身上所显示的性格美,文章通过对李亚仙形象分析来揭示其百折不挠、坚贞不渝、义干云霄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学批评对李白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评,论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承唐人批评取向,从整体上集中辨析李杜优劣;二、一些诗论家受理学思想影响,对李诗创作旨向予以指责;三、对李白作为诗人的创作才性、艺术渊源、诗作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特征展开详细论析。这基本建构出了古典诗学批评李白论的视野,为后世诗学批评李白之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贽是晚明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伴随着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李贽的思想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市民思想就是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否定《点绛唇》 (蹴罢秋千 )一词为李清照所作的 ,前人成说逐一加以辩驳 ,认为还是暂将此词定为李清照作为妥 ,同时从词史发展的实际和古人对李词的解读出发 ,对学界将词中抒情主人公等同于词作者本人的倾向提出质疑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词作解读的一般原则 ,认为“模糊性”的解读方法更符合文学鉴赏、文学接受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