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精准扶贫刚开始针对物质上的扶贫,在物质扶贫卓有成效的同时,贫困大学生在精神上也存在贫困表现,主要存在思想意识上、心理活动上、道德修养上"缺钙",那么如何"补钙"呢?就要在解剖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归因上,创新精神扶贫新路径;优化周边环境,正确认知精神贫困问题;采取"他助"和"自助"相结合的脱贫方式;做好"成人"和"成才"的扶志教育,彻底改变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困境.  相似文献   

2.
2020年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心从着力解决物质贫困问题转向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即精神扶贫。教师作为贫困地区精神扶贫的主力军,肩负着扶贫者之志、扶贫者之智、守护乡土文化的时代使命。然而,在践行使命的过程中乡村教师出现了角色定位模糊,扶贫意识缺乏;乡土情怀缺失,扶贫内在动力不足;工作任务重、扶贫经验少,扶贫能力欠缺的问题。因此,为使乡村教师更好地履行作为“教育扶贫先行者”的使命,职前培养中要注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培育;在职培训要强化乡村教师教育扶贫角色意识;更要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扶贫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贫困的关系研究脱胎于经济与文化视角的反贫困理论.教育与反贫困研究的历史奠定了教育扶贫的基本思想,指出了教育与贫困在市场结构、人口素质、文化资本、社会政策等四大要素上的关联.我国教育精准扶贫还存在资源配置难优化、数字鸿沟难弥合、贫困文化传递难阻断、扶贫治理模式难转变等突出问题.结合历史研究中的四大要素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框架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开掘了新路径,二是为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开辟了新渠道,三是为消除贫困亚文化复制功能创造了新方法,四是为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注入新力量.运用"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具体路径包括:"互联网+"改革教育供给,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激活信息红利,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互联网+"提升文化资本,消除贫困亚文化的复制功能;"互联网+"促进多元参与,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一个贫困的群体,在心理上也是一个贫困的群体。为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等都为此采取了物质帮助、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解决了他们的系列问题,但是却存在着注重“物质扶贫”或“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扶贫”的问题。本文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出发,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而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前,扶贫工作遇到了“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的问题,新阶段扶贫投入边际效应下降,脱贫成本增加,原有的扶贫模式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在总结历史经验以及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我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趋势,提出了股权式、法制化、“发达地区补贫困地区、城市带动农村、以工补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一系列先进的反贫困模式。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新的模式和方法,有利于消灭贫困、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快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扶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心理贫困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循环怪圈需要清除。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扶贫十分必要和紧迫,高校可以从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建立心理预防网络、团体辅导、推进党、团、社团工作等方面关怀贫困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贫困问题不仅是物质问题,贫困会对大学生心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扶贫。勤工助学对高校贫困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焦虑心理,锻炼贫困学生交往能力、消除心理闭锁,提高贫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消除贫困生的偏激心理等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日趋饱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在认清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之后,从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方面下手,积极消除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努力探索贫困大学生就业新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物质贫困人口的精神贫困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精神动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等靠要",是勤劳、自强、知耻等德性缺失的表现。贫困人口精神脱贫的道德要求是要知耻、自强、劳动。精准扶贫的道德支持是多元的:物质帮扶,奠定精神脱贫的外在基础;思想教育,唤醒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榜样示范,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信心;规则干预,根治贫困人口的脱贫惰性;环境改造,营建积极向上的脱贫风气;科学用人,提高扶贫人员的帮扶水平。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以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自立自强意识淡化、心理脆弱、敏感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贫困"。在新形势下,除了应当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物质扶贫,还应加大"精神扶贫"的力度,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他们"精神贫困"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构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贫困理论阐述了生产资料贫困、生活条件贫困和精神文化贫困等,其中,生产资料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本质和基础,也是其它贫困现象的根源;依据马克思生产资料贫困理论,透视我国生产资料贫困问题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反贫困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陕西这样一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反贫困任务非常艰巨。政府、社会和穷人在反贫困实践中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应积极担起正义和责任,穷人要成为反贫困的主体,发挥决定性力量,充分调动这三方面的力量并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反贫困事业就会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13.
《周易》精神是天人合一,这为中国古人营造了一个天地人和谐的精神家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人陷入了寻找家园的迷津之中。《周易》的"忧乐圆融"精神给予我们一条出路:一方面始终对家园有忧患,另一方面始终相信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去构建一个新的"精神家园"。以此为契机,我们能去构建当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与辨证思考,强调要克服只从经济层面单向度地理解贫困,贫困的本质及其造成贫困的决定性因素是贫困者“头脑中的贫困”。高校也应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对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再认识,正视存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头脑中的贫困”现象。“扶贫先扶志”,相对于经济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头脑中的贫困”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从“经济扶贫”到“教育治贫”就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先飞”意识;做好开发式能力资助,帮助贫困生“丰满羽翼”;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培养贫  相似文献   

15.
彝族民居文化丰富多彩,他们在与自然的同化顺应过程中,形成了适合自己生存空间的一整套独特的建筑观念系统、建筑形制和建筑技艺,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彝族民居是彝族文化中重要的物质文化符号,沉淀着彝族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彝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统一载体。  相似文献   

16.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dopted different policies to address the global issue of poverty, though their poverty line varies.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Aware that poverty eradication must rely on intellectual support, the country has shifted its anti-poverty theory and policy actions from a passive, one-off poverty reduction mode based on ‘blood transfusion’ to an active and sustainable mode aimed at improving the ‘blood making’ capacity of the poor population, namely the Chinese mode.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ch a mode. China has always focused on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implementing anti-poverty policies; conducted classified and tiered efforts in education against poverty and made policies more targeted; adopted diverse policy instruments and shifted the focus from subsidy to educ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 developed quantifi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dexes to set standards for policy evaluation; and included education against poverty into the national anti-poverty strategic plan. China will further advance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and form a unique and effective anti-poverty mode,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all humankind.  相似文献   

17.
在低保范围之外存在一部分贫困人口,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因重病、重残造成的“支出型贫困”、“相对性贫困”群体不在少数,而社会救助各部门对这部分群体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城市对边缘人员的医疗救助普遍存在制度层次低,投入不足,救助水平不高,救助对象“固定化”且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等问题.完善安徽省贫困边缘人群医疗救助模式有以下几方面选择: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完善贫困边缘人员甄别机制;取消病种限制和起付线,扩大救助范围;加强医疗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困难群众对救助政策的知晓程度;争取多方支持,扩大筹资来源渠道等.  相似文献   

18.
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实现之后,中国减贫目标将转向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理论基础和因人施策的专业方法在相对贫困问题解决中具有可行性。为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实践,政府需要在制度建设、平台搭建和保证社会工作的独立性等方面加强配套建设。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Bank’s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recent anti-poverty priorities and strategies that shape the present Bank’s agenda for development. The paper provides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explicit strategies of the World Bank’s education policies aimed at fighting poverty by identifying the contradictions embedded in anti-poverty discourses and strategies, and relating them to an education policy that generates inequalities and shows little effectiveness in helping people to escape from poverty. This analysis is applied to the situation of Latin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s, which have, during the last decade, experienced an important expansion but have also maintained strong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nd access to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送灵归祖仪式“尼木措毕”曾经广泛流存在川、滇、黔、桂彝族人民的民俗生活传统中,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今仅有凉山彝族地区保留得较为完整,它是彝民族的永恒的“心灵图式”,是彝民族共有的族群记忆和历史积淀,是难得一见的人类非物质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