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付鹏  石国锋 《现代语文》2009,(12):50-51
元代悲剧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呈现出多变的艺术姿态。而元代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悲剧,一般都有阴柔和阴刚两种美感形态。本文从女性这一人物形象入手,来剖析元代女性悲的发生机制、审美特征、哀苦氛围以及柔韧精神。  相似文献   

2.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悲剧作家,他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儒生君子的人生之路,亲躬戏剧创作和表演,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营养。其悲剧创作的艺术视野,同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联系,无论从创作思想的确立,情节结构的安排,悲剧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悲剧结局的把握等方面来看,关汉卿对中国悲剧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3.
任何伟大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悲观的,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底又必然是乐观的。衡量一部伤口是不是悲剧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观照。依其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分为古典悲剧和现代悲剧。现在看来,典型的古典悲剧已不复存在。与古典悲剧迥然不同的现代悲剧,其思想基础建筑在现代科学之上,其构成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有人称现代悲剧为世俗悲剧。中国学被认为没有产生过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种情形最突出地表现在大多数古典剧作中。而现代学史上名作家的作品,如《子夜》,《家》,《骆驼祥子》与《日出》等,均堪称现代悲剧的范列。在当代中国坛一度没有悲剧作品。但悲剧并不会永远消灭,悲剧美永远给人以鼓舞。  相似文献   

4.
悲剧精神是悲剧艺术的精髓。“五四”运动使中国作家第一次从整体上具有了悲剧意识,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悲剧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精神,经鲁迅奠基,又由茅盾、巴金、曹禺、沈从文、路翎等现代作家继承、发展、光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由“为人生”到重神性,再到张扬民族性,在变奏中不断演进,并始终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意志。  相似文献   

5.
中西悲剧毁灭都是正义战胜邪恶,这就是美。只不过这种美,中西悲剧的表现各自不同而已。中国悲剧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则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小说之父鲁迅,以其悲剧性人生际遇和精神世界中深刻的悲凉,使其小说充满浓郁深沉的悲剧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其小说的悲剧主题、悲剧意象和悲剧结构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剧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悲剧没有发展为巍峨的艺术殿堂,根源在于传统精神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反悲剧意识;儒、道、佛及天命观等共同铸造了这种意识,不断冲淡着悲剧意识.中国古代悲剧诞生于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交接面,是这两种意识由对立走向调和统一所形成的文化内隐模式的外显形态,因而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朱湘悲剧的内涵体现在他极强烈的自尊与自卑的个性中,这种个性悲剧与理想中的唯美主义产生激烈的碰撞,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极具个性的美,这种美既有与这种悲剧内涵相一致的同一性又有与此相背离的矛盾性,二的相融相合完成了朱湘悲剧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常静 《文教资料》2007,(35):39-41
哈代是英国文学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家,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构建了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叙事结构。而他笔下的女性都笼罩着浓郁的悲剧色彩。悲剧女性身后隐藏的并非是作者特殊的世界观,而是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矛盾冲突。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悲剧就是必然的。哈代通过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对现实、伦理、道德进行严厉的抨击。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通过抒写东北乡民死寂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表现了她对社会人生以及女性命运的深沉的思索,从而使她的作品中充斥着生命悲剧和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古今闻名的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文章从多个侧面,即悲剧性、人物本性和和谐性等三个方面着手去分析和欣赏这部巨著,浅析了作品中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赞颂,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试图从多角度挖掘出作品内部所蕴含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12.
元代四大悲剧向来因其是否称得上真正的悲剧而在学术界具有争议,然其光明结局的悲剧性实质以及主人公在人性、尊严上所遭受的空前摧残却让现代的读者相信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伦理道德的复杂化是元杂剧悲剧反映出的一个突出现象,其复杂性表现为:不仅道德价值成为悲剧人物的追求,也成为悲剧精神的组成部分,而且悲剧作家对传统道德的合理与否进行了反思,并对其不合情理处进行了批判。浓厚的伦理色彩是元杂剧悲剧的特色之一,它并没有影响元杂剧悲剧的悲剧性质,其特色与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历代文人写出了其眼中女性的关,女性的可爱,但又如实地、毫不留情地一个一个地毁灭给人看,而又在这一毁灭过程中再造了一份更高层次的美丽、可爱乃至崇高。文章立足于文化视角,从弃妇之怨、情礼之争、柔自取束、此心为爱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爱情悲剧进行分析,探讨她们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及文化命运。  相似文献   

15.
屈原一生追求人格完美,他代表了中国化的本质特征,不愧是中国化的象征。屈原的理想追求及期 失败,揭示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屈原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蕴涵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世俗性、民间性。从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内心冲突,反映出中国古代悲剧结局深厚久远的化积淀。  相似文献   

16.
悲剧和悲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艺史上,悲剧及其相关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难题。在分析以前各家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点远远算不上深刻的理解:悲剧总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抗争精神是悲剧的核心。悲剧美是在怜悯、恐惧基础上升华出的崇高感。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历史悲剧中的主人公均为悲剧性人物,其不仅单纯地使人"悲",而且具有道义美,具有激发人化悲为愤的精神力量。本文从郭沫若六部历史悲剧诞生的时代背景、悲剧题材、悲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对郭沫若历史悲剧所蕴藏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与李白之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灵运和李白在文学上成就斐然 ,但在政治上却上演了令后人扼腕的悲剧。造成两人政治悲剧的原因非常接近 ,这就是他们缺乏政治家的素质与才略。重新审视谢灵运和李白的政治悲剧 ,对存在于历代文人命运中的普遍类似现象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邓一群和于连都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并为此随了其中的悲壮与孤独。男权社会,等级社会异化了他们。他们的悲剧是抗争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她的悲剧经哈代的艺术创作,不仅使人们从中领悟到艺术的美,更能从中透视人类不同层面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