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阶段转变,创新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研究制造业创新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化,对于深化创新地理理论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制造业大省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制造业创新研发和制造业创新转化两个环节构建制造业创新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的结构特征和格局演化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发现:广东省大型企业的制造业创新能力高于中小型制造企业,但小型企业的制造业创新活力较强;外商投资企业的制造业创新能力最强,而内资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创新能力较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强,而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造纸印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弱;广东省制造业创新在新产品开发环节强于基础研发环节,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从业人口规模、GDP规模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有较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管理是关系其能否持久生存的重要问题。对雅虎、Facebook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影响企业持续成长的创新管理问题;拓展摩尔模型中消费者心智阶梯的发展路径,并从企业创新能力管理角度扩展摩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面对的消费者市场具有特殊的时序化创新偏好,无视时序化市场特征的创新能力管理方式将导致企业失去持续成长的动力,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必须能够满足其对应的时序化市场需要;创新能力发展对策是高新技术企业赢得市场、实现创新价值、保证持续成长的重要创新战略内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战略应构建在时序化消费者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上,只有能够适时调整自身的创新能力发展方向才能满足其所面对的时序化消费者市场需求,获得下一阶段发展所需资源,实现科学的创新能力管理,获得企业的持续成长,为行业和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建立制造业信息生态系统;运用logistic函数,以2002—2015年陕西八大支柱产业的企业单位数为例,从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等要素视角,剖析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的陕西制造业发展阻力,进而提出培养制造业高素质信息人才、提高信息质量以及优化信息环境等相关政策建议,从而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期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4.
杨桂菊  陈思睿  王彤 《科研管理》2020,41(3):164-173
处于后发劣势的本土制造企业,已经很难通过跟随和模仿创新实现赶超。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市场需求,为本土制造企业提供了颠覆赶超的机会。但已有研究对颠覆性创新实现过程与机理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对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本土制造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模型。模型表明:基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利基市场的市场定位颠覆,差异化的服务设计颠覆以及运营模式颠覆是本土制造企业颠覆主流市场在位企业,实现成功赶超的有效模式。知识搜索(同行搜索和跨界搜索)是本土制造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知识与信息来源,机会能力是本土制造企业通过知识搜索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5.
经过严格筛选、审查后上市的制造业企业往往是各行业的龙头及骨干企业,对它们的规模排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制造业的若干特征:行业分布体现重化工业特征,企业向东部都市圈聚集,制造业企业效益与规模高度相关,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因此,本文认为应该培育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强化东部都市圈的产业集聚态势,并用新型制造业理念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阮敏  简泽 《科研管理》2020,41(6):109-118
与其它经济体比较起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表现出更高的出口参与率。现有研究认为,贸易成本的下降是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呈现高出口倾向的主要原因。与这个视角不同,本文从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出发,考察了国内市场竞争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倾向的影响。在这个新的视角下,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与企业层面的出口倾向正相关,因而,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企业出口;(2)在经济机制上,国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而通过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了企业出口;(3)国内市场竞争不仅在扩展边际上推动了更多的企业出口,而且在集约边际上促进了企业出口强度的提高。这些结果表明,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增进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因此,我们促进出口的政策应该更多地转向以培育竞争性市场为中心的微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7.
朱志红  高洁  徐平  邱书香 《科研管理》2020,41(10):145-155
以中国沪深两市112家石油石化上市公司2012-2016年数据为样本,就企业研发投入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资金投入对石油石化上市公司成长性存在显著性的正向影响,其正向影响存在滞后性,滞后期为三年且影响程度在滞后二期达到最大值;研发人员投入对石油石化上市公司成长性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公司规模和资本结构等亦对公司成长性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强化研发管理、增加长期持续性研发投入和完善创新人才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吕文晶  陈劲  刘进 《科研管理》2019,40(4):145-156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海尔集团智能制造平台COSMOPlat的建设事件为例,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了海尔COSMOPlat的智能制造模式及其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动态机理与具体升级路径,并构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基于智能制造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整合分析框架。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制定升级战略需考虑所在行业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并相应通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与智能产品转型,以智能制造为依托选择适应自身的升级路径。同时,领先企业可通过智能制造向行业制造平台转型,从而带动产业相关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整体升级。研究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种群演化规律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汉辉  汪朗峰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523-1527
 中国在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上努力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所以高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之间的联动演化关系对于制定良好的产业发展政策非常重要。本研究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之间的联动演化关系出发,在两个产业演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传染病模型分析两种产业种群之间联动演化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非常小,而且制造业企业数对高技术企业数的变化存在一定的限制作用,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健康状况,并可为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一定程度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智能+”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赋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分析“智能+”、集成创新、环境动态性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智能+”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探索“智能+”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能+”U型影响制造企业创新绩效,“智能+”U型影响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正向影响创新绩效。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智能+”与创新绩效之间的U型关系,也正向调节“智能+”与集成创新之间的U型关系。研究结论为中国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刘英基 《科研管理》2019,40(6):144-152
基于全球产业分工与贸易竞争的视角,在对制度环境、知识资本及其交互作用推动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提升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选取全国制造业行业2001-2013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制度环境、知识资本及其交互项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提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除经济开放度对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复杂度提升作用不显著外,制度环境、知识资本显著影响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提升,制度环境能够正向调节知识资本对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为此,将制度环境、知识资本等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中国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提升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于立宏  金玉健 《资源科学》2022,44(3):554-569
探析异质性矿企绿色发展的动力特征能够为评估和制定采矿业绿色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本文以2003—2018年沪深A股采矿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企业考虑资源和环境双重负外部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结果,据此讨论了不同规模和所有制矿企绿色发展动力特征的演化及其政策含义。研究发现:①总体上,平均规模效应是驱动中国采矿业上市公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规模效应下降及大幅波动也在制约其可持续增长,技术进步虽然稳步提升,但目前作用甚微;②国有矿企存在技术进步相对优势,但规模效应并不突出,而近年来非国有矿企的规模效应快速改善,并推动其在能源开采业和金属矿采选业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超过国企;③相对于中小矿企,大型矿企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但受规模效应下降影响,其绿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这在能源开采业和金属矿采选业中均得到验证。据此,本文梳理了2000年以来政府出台的与矿企规模和所有制相关的政策,发现这些政策因忽视异质性矿企的绿色发展差异而作用有限,未来政策制定应当考虑消除规模和所有制歧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相似文献   

13.
李玉刚  叶凯月  吴朋 《科研管理》2022,43(4):158-164
    研发投入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企业专业化经营?相关研究对此并未得到一致结论,且没有深入考虑我国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文章采用我国2008—2014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从资源和制度视角探讨了研发投入对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影响以及市场化程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专业化经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存在时间累积效应;市场化程度对研发投入和企业专业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实践价值在于考虑到在全球竞争环境下,与发达国家行业领先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普遍处于技术水平较低阶段,作为追赶型企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不适合把技术转移到其他行业,应该专注于在本行业发展;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重视研发的企业为了应对同行业竞争压力,更应该固守主业。  相似文献   

14.
陈玲  杨文辉 《科研管理》2017,38(7):37-43
研发税收抵扣政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现有研究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发税收抵扣政策进行了实证评估,并无一致性结论。我国近年来开始推广研发税收抵扣政策,效果尚不明朗。本研究利用2010-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探究税收抵扣的分配机制,评估政策效果。结果表明,上市年限短、高管持股比例高、员工规模大、处于高市场化地区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的研发税收抵扣。整体而言,研发税收抵扣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支出,这一效果在制造业较为显著。但对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并无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吴伟光  祝雅璐  顾光同 《资源科学》2021,43(10):2119-2129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发展碳市场以缓解气候变化问题和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碳市场的有效性不仅对于能否实现减排目标、有效降低减排成本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正处于政策设计、基础建设和模拟运行阶段,由于碳交易是人为创设的市场,配额分配、惩罚、可抵消等政策制度对其有效性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本文基于我国7省市试点碳市场碳交易历史数据,首先构造指标体系,对试点碳市场有效性进行测度;然后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定量估计了政策制度因素差异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优化我国统一碳市场政策制度、从而提高碳市场有效性提供依据。研究表明:①2014—2018年,我国7省市试点碳市场有效性峰值在一年之中二、三季度出现。各试点碳市场有效性相差较大,其中,湖北碳市场有效性最高,而天津、重庆碳市场有效性较低。②相较于需求状况而言,目前碳市场的供给状况对碳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更大。从需求角度来看,控排企业数量、惩罚力度对有效性的影响较大;从供给角度来看,配额总量的影响作用较大。③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对碳市场有效性影响明显,尤其是三产比重。④地区可再生能源占比对碳市场有效性具有正面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目前应重点完善配额发放模式、惩罚机制和逐步增加控排企业数量,以提高碳市场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赵益维  罗建强  冯庆华 《科研管理》2020,41(10):164-173
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服务创新的重要性,但服务创新的动力机制依然模糊。梳理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相关理论,解构制造企业服务创新三种驱动力---外界触发、企业创新意识和内部创新,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驱动力以及不同驱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界触发、企业创新意识和内部创新基础三者均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并且外界触发和企业内部创新基础还通过创新意识这一中介变量对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起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当前国内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互动的关键力量。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领域技术的协同创新和多种产业的联动配合,有效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在特定区域内构建一个能支持持续创新活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安徽省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案例研究表明,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主要在于:一是以产业内的核心企业为主,构建创新技术链和产业链进行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二是通过企业边界开放,创造开放式创新机制以实现多主体协同创新。二者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支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机制和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数据和一些产业代表企业的情况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有较大提升,但与世界先进企业差距仍然很大。企业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已初步形成,但对企业及其经营者、企业内外环境及企业发展路径和战略的分析表明,还存在许多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激励企业创新。主要的政策建议是,要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基本制度环境,产业技术政策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应当根据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内外条件分类设计政策,指导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分析科创板企业专利诉讼风险,为相关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防控专利诉讼风险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案例分析法,从诉讼案件、趋势、主体、专利、策略五个方面对科创板企业专利诉讼风险和应对策略进行研究.[结果/结论]科创板企业专利诉讼以企业之间的侵权和权属纠纷为主,被诉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