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装游戏是一种通过动作或语言等外在表达,将某一事物或人表征为另一事物或另一人的具有相似性的自由游戏活动,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夸张的游戏行为。幼儿假装游戏分别具有“转换”、“元交际”、“符号性表达/演”和“基于脚本的想象与创造”四种隐喻。其教育价值意蕴给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假装是幼儿早期表达的使用和理解的能力符号,假装游戏是童年最有趣的活动之一。文章主要从假装游戏的表现特点、假装游戏与幼儿认知能力的关系进行剖析,探讨如何在实践中通过假装游戏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假装、假扮看似儿童的游戏与胡闹,实际上是儿童学习的开始,是儿童戏剧天性的萌发。文章透过儿童的假装来思考儿童的戏剧天性。儿童早期的"动作(Acts)假装"是儿童戏剧天性的表现,同时假装游戏又为儿童实现角色扮演提供了载体。在假装游戏中,儿童的戏剧天性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玩扮演游戏也可以学本领哦天才宝贝免费探索之旅等你来报名3~6岁的宝宝,很热衷玩这样的游戏:拿走一堆锅碗瓢盆玩具假装炒菜做饭,挂上听诊器假扮医生,戴上小眼镜冒充小老师,披上床单假装大侠……早教专家将这类游戏统称为扮演游戏。当你看见宝宝对这些游戏乐此不疲时,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可笑,这是宝宝正用自己的方式学本领呢!天才宝贝早教中心专家指出:在玩扮演游戏时,孩子多半从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事物开始模仿学习,尝试扮演不  相似文献   

5.
假装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游戏形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假装游戏的概念,并总结回顾近年来假装游戏在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方面的影响,探析如何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假装游戏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健康的发展,以期对幼儿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假装游戏及其界定:早期对假装游戏的概念界定倾向于现象描述,随着研究的深入,假装游戏的概念界定也更加详尽全面。假装游戏是一种有意识的、但不含欺骗目的的游戏形式,行为者在准确地感知到实际情况的条件下,有意设想出非真实的情境,并根据这种想法有意公开做出非真实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游戏是幼儿经常从事的一种相似性活动,是幼儿在使用符号中逐渐增长能力、提供给幼儿语言和思维活动的一扇窗户,根本特征是“替代性”或“假定性”。假装游戏的主客体、内容都具有“符号”性,所以它是一种“符号现象”;“符号象征”使幼儿在“义之所指”与“义之所借”之间找到联系,从而“假装”;它所具有的“符号价值”,使幼儿的想像和创造得到了发展,从而也训练了幼儿的象征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了语言和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8.
任何人的孩提时代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活动。幼儿在做建筑游戏,在玩水、玩泥沙以及制作一些玩具时,就能认识各种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同时游戏能很好地促进幼儿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和感知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要活动,而且要想象,所以游戏又能促进幼儿想象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游戏中的想象就是“假装”.完全真实的事物或活动并不被幼儿当游戏玩。他们常把自己想象成假装…  相似文献   

9.
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儿童与游戏都是文化性的存在,儿童是"游戏人"同时又是"文化人",游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就具有文化的本质.儿童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文化,是儿童的一种自由与创造、轻松与愉悦的诗性表达,是儿童在文化习得、文化适应基础上的文化生成、文化创造与文化超越,是人生财富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72名3至4岁幼儿为被试,通过实验法考察了语言干预法、假装游戏法、言语假装游戏结合法这三种心理理论干预法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三种干预方法均能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但言语假装游戏结合法的干预效果最好.教育者应该在让儿童进行假装游戏的基础上给予言语引导,帮助幼儿在假装游戏中更好地领会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类比"是一种在找出两个不同事物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点后,把一事物的有关知识推移到另一事物,从而对另一事物做出假定性说明的推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假装游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48名3~4岁儿童为被试,借鉴以往假装游戏的干预方式,对幼儿进行假装游戏训练,以此探讨假装游戏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戏组儿童的心理理论后测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即假装游戏的训练促进了3-4岁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2)在后测的心理理论任务总成绩上年龄效应极其显著,即训练后,实验组4岁儿童与3岁组儿童在心理理论成绩上差异显著.假装游戏可能通过游戏中的角色、实物转换,即用一个物体代替另外一个物体或想像一个不存在的物体、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瞎子摸驴"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游戏.在一旁观看要比你亲自去做游戏,还要有意思.看到那些人被蒙起眼睛来表演,觉得既有戏剧性,又有点惊奇.做游戏的人不是直线行走,而总是朝着一边或另一边徘徊.  相似文献   

14.
图谱是一种视觉符号材料。在体育活动中运用图谱是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复杂的游戏材料具体形象化和将某一事物作为另一种事物的替代物的过程。论述了体育游戏图谱是什么,为什么要在体育游戏中使用图谱……在幼儿体育游戏中合理使用图谱可提升幼儿体育游戏的自主性,提高幼儿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只存在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中,同时也表现在思维和行动上。当人们在表达抽象事物时,大脑会借用具体事物产生隐喻性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抽象事物的目的。隐喻的功能就是用一种熟悉的事物或想法来表述另一种相对陌生的抽象事物或想法。人们使用隐喻性语言来表达抽象思维,但不同语种对于同种抽象事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突出表现在思维中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转化上。不同的语言在思维中对时间概念的表达是对等的,而对空间概念的表达并不是对等的。  相似文献   

16.
假装游戏是儿童普遍存在的游戏现象,游戏、假扮和想象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部分。文章集中梳理了已有研究对假装游戏与儿童发展关系的四种解释:关键作用关系,附加关系,等值关系,交互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一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走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讨论了创造性表演游戏的发展价值"假装、表达、交往、反思-评价",以教师行动研究的观察记录、反思笔记为依托,讨论游戏的组织过程:自主选择主题,伸张个性;讨论剧本,规划表演路径;制作和使用道具,丰富表演情境。  相似文献   

18.
假装游戏能力的显著缺乏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依据之一。虚构客体是假装游戏的表现形式之一。采用单一被试研究中的跨行为多探测设计,通过视频示范对一名孤独症儿童的虚构客体游戏技能进行干预。结果表明,视频示范策略有效提升了孤独症儿童虚构客体游戏行为的数量,促进了其假装游戏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明,假装游戏是幼儿早期进行学习、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普通儿童在24个月左右时开始出现假装游戏行为,发展至7岁时逐渐成熟。孤独症儿童的假装游戏能力发展却存在诸多的困难,如果没有刻意引导和有效策略的介入,孤独症儿童很难获取假装游戏的内容和规则等信息。而假装游戏能力低下又成为阻碍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者决定从假装游戏入手,通过提升他们的假装游戏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选取匹配言语智力的孤独症儿童21名、智力迟滞儿童18名和典型发展儿童20名,考察他们对指向客体与指向自我及他人假装动作的理解,探讨假装理解的相关因素。要求儿童对实验者演示的3种动作(功能游戏、替代假装和想象假装)进行解释,并完成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任务。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对假装游戏的理解存在缺陷,儿童对指向自我的动作理解不能自发迁移至对指向他人的动作理解中,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均能正向预测假装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