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界定所谓西方思潮是指在西方社会中当今流行的,被社会群体广泛接受、认同的各种观念、学说、制度、价值体系以及物质生活方式,等等。它不仅具有现时性和广泛性,同时,它还具有影响的深远性和内容的多变性以及历史的继承性。它往往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社会文明的变迁,但是,当它与时代的发展相背离时,又会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因而被人们所批判、否定甚至彻底抛弃。西方思潮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一种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精神力量,它作为一种工业文明形态有别于东欧的工业文明形态,它表现为…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四大政治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四次政治运动中,西方传教士采取的态度不同。他们除了对义和团运动采取敌视态度之外,对其它三大革命运动基本上都表示支持。持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社会接受西方文明的内在冲动和资本主义鲜明的扩张掠夺性。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既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发展和异质文化的碰撞、选择和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油画家一方面受西方油画的影响 ,在艺术语言上寻求与西方对位 ;另方面又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思维的影响 ,主观自觉地力图摆脱艺术殖民地痕迹 ,在艺术语言上又呈现出与西方不对位的势态 ,构成了中国油画风景发展的复杂状况 ,从而表现出中西文化对中国油画风景发展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不同:即发轫于气论思想的“关系自然观”和肇始于原子论思想的“实体自然观”。这种哲学自然观的差异,对中西方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影响,表现出中国古代重生存、西方重占有的两种不同社会发展走向。但无论中国古代抑或西方的自然观都有其精髓所在,要建造现代意义的自然观,就必须对中西方两种自然观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既源于中西自然观,又高于中西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转型时代是乌托邦主义流行的时代。中国文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儒家乌托邦世界。这是一个反西方,也是超西方的乌托邦世界。从康有为到梁启超再到吴趼人,这是一个从外在冲突走向内在超越的历史进程。由最初的外来文明输入引发的文明冲突论,到最终反本溯源,依赖传统天理世界观指出的路径,以内心的良知唤醒"内在超越",晚清文人试图在东方和西方之外建构出儒家普世的"文明境界",为后人指出一条文化保守主义者道德救世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显示出了它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它不可避免地体现出落后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思想意识的影响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另一方面,在近代化起步后受社会进步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它又呈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其间,海外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们对“天下移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在积极倡导移风易俗的同时,更以可贵的勇气身体力行,成为铲除社会陋俗、树立社会新风的重要力量。而留学生投身移风易俗,则体现出大多以西方国家为楷模、融入爱国主义情怀、参与领域广泛和女留学生更为注重妇女解放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历史文化村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程,因而在空间构成方面表现出众多的文化共性。但由于各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风土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村落在空间形象上又表现出各自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8.
沃格林对意识形态与知识扭曲的关系十分关注,认为二战前希特勒之所以能够上台,主要原因是当时德国知识界的精神氛围已经出问题,致使知识异化,最终导致德国时代精神整体败坏,这是典型社会无序的表现。如何防止知识异化为意识形态成为当代西方知识分子的使命。沃格林强烈的文明危机意识体现出西方知识分子对自身文明传统至深的关切,是知识分子反哺社会的一种方式,即以知识的力量来推动社会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降,内忧外患的时局促发了国民思想意识的急剧转变,挽救亡国灭种之危机的时代主题、经济模式的转型以及西方法律制度的现实刺激等导致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提升.法律意识的近代化又为清末民初政府向西方借鉴法律制度、民众接纳西方新法制等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然而,由于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民众的法律意识还常常表现出对新制度的诸多不适应,最终导致了清末民初律师制度的实施效果与初设之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新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要注重相应法律意识的提升,这对我们当前的法制建设事业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在清末民初时期达到一个显著高潮。这一时期,西方医学体系伴随着西方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明的进入,对我国西方医学实践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山西而言,清末民初的西方医学教育主要经历了初步萌芽和蓬勃发展两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与当时的西方医学实践密不可分。在教会诊所推动西医传播的背景下,出现了诊所培育助手和官办医学馆两种形式;在教会医院兴盛背景下,产生了医院附属医学校和官办中西医学校两种形式。以这两个阶段作为考察对象,探索山西西方医学医疗和教育事业之间的有机关联,从而发现清末民初山西西方医学教育从碰撞到共生的特点,以期为今后医学教育创新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法律影响着社会,但法律本质上又是回应社会的一种结果,其内容与作用受社会的制约。清末的刑法改制是在因列强的侵略而被迫进入近代以后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回应,如果说法律与近代社会的脱节是清末刑法改制基本原因的话,那么捍卫皇权则是法律变革的直接动因。法律改制导致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法律理念与制度规则,《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刑法近代化的标志,但它又可以说是简单移植西方法律的结果而与中国的“本土资源”相差甚远,这样的法律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与社会的脱节。清末刑法改制中的法律与社会的互动考察对出箭由图确&南1锄脚肿.建;夸南当者生漆刻确直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美国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馆藏资料为主要基础,描述清末福建美以美会教会两次内部争论,力图从新角度探讨清末基督教史。文章认为:西方传教士并不是清末中国基督教的唯一代表。中国基督徒、西方传教士,同样是清末传教运动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清末福建美以美会,传教士的内部矛盾与华人基督徒的影响密切相关。双方的互动交流构成清末基督教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海上花列传》的作者韩邦庆是清末明初的落寞文人,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中西方文化相互涤荡、较量的背景下,他的内心是矛盾徬徨的。他批判传统试图颠覆传统,同时又无时无刻受着传统的约束,有时甚至是有意识地维护传统;他崇尚西方文化,希望学习西方文化以求富国强民,同时又处处以文化大国形象自居,排斥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进入近代社会的。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这是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体现,这一扩张除了传播西方工业文明外,还要压制其他民族,不让它们独立、健康地发展。面对这种“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冲破障碍,开始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华文明再次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洋务运动——铺垫了融会西方现代文明的道路鸦片战争后,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提倡了解和学习西方。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再一次战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是由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激发产生的,其进程是顺向的。而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部力量的冲击下,被迫发生的逆向过程。这种发展轨迹导致了不同的后果。在西方,文化现代化是多方面整体推进,理性发展,从而激发起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理性发展迟缓失衡,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阻碍,因而导致了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滞后。文章着重探讨和比较中西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两种迥异的进程及其造成的影响,以期对中国当前和谐社会的营造和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申报》自创刊伊始就关注西人在沪的音乐活动,所刊文章及消息反映出,上海商业性音乐演出构成了近代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西乐商业演出活动及清末洋人的音乐生活态度,对当时上海人的娱乐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有钱有闲又乐意消遣西乐的文化阶层在西方商业演出的诱导之下正在形成,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多元文化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西方社会里影响最为广泛的意识形态之一。现代西方社会中,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去教堂接受真、善、美的福音传播;在美国自称有宗教信仰的人高达百分之九十;西方青年一代的宗教观念也十分深厚。由此,宗教以这样广泛的人群基础全方位渗透进西方社会各个领域。其中,道德教育是受其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个领域。道德自产生以来就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一段时间,道德教育被宗教教育所垄断,甚至是替代。因而,探究宗教对西方教育的作用很有必要。本文将以分析现代西方社会宗教发展的转变为起点,展开对现代西方道德教育中宗教作用表现的具体阐释,以此揭示其对中国道德教育发展所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清末警察与直隶、京师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近代文明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层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马克思的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决定着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结果。马克思的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先声。东西方主流经济学大都没有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以至于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只有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内在作用,把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孤立的增长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方式转变过来,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以西方为叙事主导的民族主义话语,主导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使得民族国家的历史在西方学者眼中不仅具有世界的同一性,而且表现为发展中的单一性。中国清末民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存在多重性,绅商阶层作为国家权力在乡民社会中的递延,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地方权益的使命,当西方殖民行为在中国衍生出民族主义运动时,乡绅阶层的"裂变"特性,使他们在乡民社会书写了另类的民族主义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