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平时我接触不少写作爱好者,他们中有人感到素材很多,一篇未了,另一篇又成熟了,也有人时常感到没东西可写,恨自己生活范围狭窄,捞不到好素材。对这后一部分人的苦衷,我不大以为然。诚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选取素材,对一个写作爱好者,尤其是新闻写作者来说,是一种优势,但不是唯一的优势,关键还在于你能不能细心的去观察、去积累、去思考。不少人生活在比较阔大的生活范围里,也有条件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生活,也没见他写出多少好作品。相反,有些人生活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天下谁人不识君——记李华伟博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3月8日,星期一.广州阳光融融的早晨.上班伊始,我拆阅收发员递过来的一封寄自大洋彼岸的信,一行文字跃入眼帘:"在模范地服务于美国俄亥俄大学及其图书馆二十一年之后,李华伟博士将于年内退休".  相似文献   

3.
图坛谁人不识君——悼念于鸣镝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声①辞世驾鹤去, 业界同仁谁不泣? 黑发勤学早, 白首志千里②. 三更灯火五更鸡, 著花遍山雨③. 博学广引写华章, 荟萃百家谱新曲. 多少事,从来急, 灵感闪光,只争朝夕. 月月出大作, 年年二十几④.  相似文献   

4.
朋友:我们上次讨论新闻美的特征,是就新闻审美的一般标准而言。生活中美的事物及其对象丰富多彩,特点各异,它们在新闻中也就有不同的形态表现和特性。总的来说,新闻美在受众心理上是一种美感,但由于新闻美的形态不同,所唤起受众美感情绪反应也不尽相同,这是新闻审美的客观事实。这里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借鉴中西方美学传统的概念,我们不妨也将新闻美的形态主要划分为几种。崇高。崇高它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令人产生一种激昂慷慨的喜悦”。古今往来,崇高的现象总是深受社会的褒扬与尊崇。新闻紧伴着时代步伐,只要真实而准确地反映了社会实践中崇高的事物,自身必然也显现出崇高这种审美形态,唤起受众敬佩、钦仰、崇尚的美感。比如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期间为新华社写的诸多消息,忠实描绘  相似文献   

5.
于春林 《新闻世界》2007,(11):29-29
集市A院分来了一个博士后,方院长和唐副院长、刘副院长、毕副院长专门就博士后的工作安排问题召开了一个小型碰头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春雨蒙蒙、寒风阵阵。今年年初的一个早晨,当我们刚踏上长山乡保二村保驾桥头的时候,就看见一群农民在桥脚边的凉亭里议论纷纷:“金龙师傅改行了!”  相似文献   

7.
在4月30日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第17集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康有为决计回南方去,刚到郊外,光绪帝之师翁同和赶了上来。来得仓促,袜子尚未穿上。两人在道边席地而坐,交谈起来。翁同和说:“阳货(huò)日”。这个“货”字在这里不念 huò,而应该念成 hǔ。查杨伯竣先生著的《论语评注》第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报道,有的让读者大吃一惊,有世事白云苍狗之感。1993年轰动中外的“大邱庄事件”就是一例。1993年年初,《中国青年报》推出了记者张建伟的系列报道“中国第一村探秘”,这组报道为我们展示了作为农民政治家、企业家、理论家、语言大师的禹作敏的形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  相似文献   

9.
月苹 《新闻导刊》2006,(6):57-57
11月23日,本市某报08版头条通栏:《供求不平衡文科招聘岗位比理科少一倍》,是一条数字不确、逻辑混乱的新闻。这条新闻的导语说:在重庆技术展览中心举行的“我市2007年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文科类专场”。“3000个岗位.7000人参加招聘”。而同日的同城几家报纸报道的则是:“上万毕业生涌进现场找‘婆家’”、“进场人数超过了1万人。”同一场招聘,何以该报所报数字与各报殊异?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本来是一次“文科类专场”招聘.记者却要横生枝节扯列“理科”。且断言“文科招聘岗位比理科少一倍”,  相似文献   

10.
顾执中是我国当代的名记者,素以“飞毛腿”而名声遐迩。他的那种雷厉风行,不怕艰苦,勇敢果断的采访作风,是堪为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楷模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时,顾执中才只有十三岁,可他已开始向报纸投稿了。一九二三年,二十五岁的顾执中进入上海《时报》,开始了他历尽沧桑,备尝艰辛的记者生涯。一九二五年,上海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上海的工人学生为了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顾正红的暴行,在英租界举行示威游行。英国巡捕悍然开枪,当场死伤达数十人。  相似文献   

11.
21年前,我刚学做新闻报道工作时,总想读到新闻行家谈他的一篇篇新闻佳作是怎样采写出来的书。但那个年头,报纸办得不象报纸,新闻写得不象新闻,哪里得到这样的好书。如今这类书不难找了,而梁衡同志写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书海出版社,1990年7月),是其中出色的一本。杜导正同志为该书作序时说:“这本书值得一读,特别值得青年记者和通讯员阅读。”我相信,如果我当年能读到这本书,会是入门更易,深造更快。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80年至1987年作为《光明  相似文献   

12.
从清华走出的领导者中,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在毕业之后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时常回到母校。但他们并没有忘记清华,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关心着清华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君弦"指古琴第一弦,是基于琴弦与五声的象征意义而言,不能与五声对应的具体音高及其比例关系混淆。通过妙玉口中的"无射律"可以推知,黛玉调弦换调后所用的弦式是紧五慢一调,这与黛玉弹琴时的情感、情绪正相呼应。这一情节的设计,不仅反映了后四十回有意模仿前八十回的写作风格,也展现了作者接续前八十回故事框架及人物命运走向的努力。然而,与前八十回相比,作者对古琴专业知识、专业文献与小说人物、情节之间关系的处理,显得"消化不良",对前八十回情节的呼应和故事框架的接续,也过于刻意。这意味着,后四十回作者有着高度自觉的"续书"意识,使得百二十回《红楼梦》成为了相对完整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2月1日,某电视台为了配合国际艾滋病日的宣传,在18时开始的新闻节目中,播出了有关广西6岁男童小龙,因父母身患艾  相似文献   

15.
“特别报道”是《经济日报》一个名牌专栏.创建当年就被中央台、中央电视台摘播达60余次,收到了读者数以千计的来信来稿。那么──特别的策划意识好的策划往往是一个栏目能否脱颖而出的点睛之笔。通常报纸的做法,编辑工作大多局限于把记者的稿件编编就完事,编辑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但在“特别报道”专栏中,这种编辑与记者间普遍存在的被动与主动的关系则倒了个个儿.编辑将策划的主动权把握在了自己手里,主动贴近生活,广泛搜寻新闻线索1解老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并按照自己的设想、意图、要求去迅速地安排有关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16.
李静 《编辑学报》2011,23(2):180-181
《编辑学报》2011年第1期刊载了游苏宁撰写的《光荣与梦想》一文。作为一名年轻编辑,反复拜读,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当午夜看完这篇文章,辗转反侧,  相似文献   

17.
5月25日某报《出国学习要有的放矢》一文说:“‘良园’虽好,那毕竟是人家的。” “良园”在哪里?我疑心作者是用了一个典故。我国汉代有一处名园,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是接待宾客的所在。当时的名士司马相如、枚乘等均为座上客。因为是梁孝王所建造,故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19.
"我们马上要在网上公布消息,而且要占领天涯,占领你们所有得到信息的渠道!""我今天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我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部长强建周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六月下旬的一天,《民主与法治》杂志河北站的张君等人找到我办公室,送上他们的第2012年第十四期样刊,同时送上的还有一些溢美之词,说我写的稿子是XX直接编辑的,是本期的压轴戏,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为印刷品,而且占据了几个版面,又配了插图,就像看到自己走失一年的孩子突然站在面前一样喜不自禁。但客人走后,另一种滋味袭上心来,首先,我由第一作者变成了第二作者,由一个近三十年职业生涯的记者,变成了本刊的通讯员,而且使用了化名,隐姓埋名变成了"太行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