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祥友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5):90-92,133
《诗经》中的“言”字用法比较复杂,前人对此问题有所论述,但都有一些问题。总结前人的认识,我们认为《诗经》中的“言”字有三种用法: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用作连词;用作副词词尾。  相似文献   

2.
短篇小说《归》与Pele Hamill的Going Home相比较,《归》中有十七个自然段在叙事顺序、人物动作、情境设置、人物对话等方面与Going Home如出一辙。《归》的开头与结尾虽有变动,但亦不如Going Home的开头与结尾精彩。毫无新意地重复别人已讲过的故事是没有学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校再三强调不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稍有逾越,就会被抓典型,因此教师谈"罚"色变,对"罚"字甚为忌惮,畏手畏脚,不敢放手管理学生.哪怕是学生不完成作业、违反纪律等,在说教无效的情况下也只能听之任之.可想这样的教育效果不会太好.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解决不敢管理的问题呢?本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识大体令人称赞,廉颇的勇于改错成为佳话,他们的爱国情操千古传颂。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身上的其他美好情操。一、诚信之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并且说:“如果他(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到后来,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谁拥有它,意味着谁就拥有巨大的财富。而诚信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勇敢赢得了这一宝贵财富,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与认可…  相似文献   

5.
在《说文解字》里,许慎最早提出“俗某字”这一概念。大徐本中由许慎本人列为俗字的只有15个。本文拟就这15个俗字的类型、发展趋势作一些探讨,并对其释文作正误。  相似文献   

6.
7.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唐代,长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著名的“丝绸之路”即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西域后再往西行。为保证“丝路”通达和商旅安全,以巩固唐朝西北边疆,唐朝廷于648年在“丝路”北道特设安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作为一个诗人而著称的 ,其中又以田园诗的成就最大。几千年来 ,他笔下所展示的那平和、静穆的世界和他那光辉伟大的人格 ,曾诱惑多少人去追求一种田园理想和牧歌式的生存环境啊。《归园田居》五首写于晋义熙 2年 ,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陶渊明一生三仕三隐 ,而每一次出仕都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我们可以把《归园田居》五首看作是其告别旧环境和投入新环境的“开场白”。《归园田居》中作者始终沉浸在一种“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的昂扬而欣喜的愉悦之中 ,归田后他几乎一直生活在这种宁静、轻松、自由的心境中。他强调…  相似文献   

9.
《山东教育》,是我们立教的指南,从教的向导。从我们为师至今,无时不吸取她那甘甜的乳汁。是她扶我们学“走路”,带我们去“攀登”,教我们怎样从教、为师、育人。她是我们爱不释手的刊物,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装帧精湛,哲理深远顺便捧起一本《山东教育》,都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那精湛的封面设计,艳丽夺目,催人奋进;那活泼的版面形式,一目了然,引人入胜;那精当的文中插图,丰富多彩,示意清晰,助人记忆;那短小、精悍的卷首语、卷首诗,哲理深远,成为我们的座右铭,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提高着我们的修养。观点鲜明,方针正…  相似文献   

10.
也说"杖"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是陶渊明时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相似文献   

11.
12.
也说"拼"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对"拼"的解释: ①合在一起;连合.②不顾一切地干;豁出去. 义项①是指某人把零碎的物体合成一个整体,如"拼图""拼音""拼布块""拼积木"等.义项②是指某人努力地做某事,如"拼命""拼死""拼搏"等.在当前的许多报纸、时尚杂志以及网络传媒中,常见到跟"拼"有关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都没有收录到词典里.我们把这些新词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X 拼"式,一类是"拼 X"式.(本文的例句均来自百度网)  相似文献   

13.
也说"田"     
语言与文字的产生、发展变化相辅相成而又各有其规律。本文以此为依据,阐述了“田”这个字与“dien”这个词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从而澄清了王力先生关于“田”字的解释使我们产生的疑惑。  相似文献   

14.
"因材施教"作为指导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被我们应用已久,但在目前实施的过程中有些片面的理解.本文简述了"因材施教"的由来和现状,并提出了由"提优补差"--"提中补差"--"促优发展"的因材施教观,以此给同仁们一些思索.  相似文献   

15.
也说"凉茶"     
读了<老年教育>第四期贾泽宗先生<体味凉茶>一文,感触颇多,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在近些年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不少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从官到民,从热到冷,落差较大,一时难以适应,难怪有的同志感叹"人走茶凉".  相似文献   

16.
秦荃田 《现代语文》2007,(6):125-125
12年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中曾播发过一段画面,山东省莒南县法院负责人面对镜头宣称:"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北京几家报刊就此登载了一些言论、杂文。《法制与新闻》杂志于1995年第5期刊发了《戏说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活跃在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政治舞台。其在经学方面也有独创的见解,提出了“《系辞》等非圣人所作”这一极具有震撼力的论断,这一观点虽曾一度遭不少学者的非议,但最终被证明是正确无误的,从中也体现出欧阳修的远见卓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8.
鸡年第一期《语文教学与研究》登载了《释<故乡>中的“圆规”》一文。该文认为“圆规”根本不是借代,而应是借喻。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在某种程度上表示赞同,但又不完全赞同。笔者认为,“圆规”既不是单纯的“借代”,也不是单纯的“借喻”。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9.
“天下”,在今天指全世界,在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指全中国。《过秦论》中的“天下”,与“宇内”、“四海”、“八荒”同义避复,指的是后者,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有论者谓,《过秦论》“天下”一词凡十一处,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一处指“全中国”外,其余诸如秦孝公有“席卷天下”之意,山东诸侯“以致天下之士”、秦始皇“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及陈涉起义“天下云合  相似文献   

20.
“乃”字在各辞典中均有多个义项,但其义项间的关联,却鲜有人问津。笔者今以《左传》中的“乃”字为范例,从纵向历时角度,分析其义项间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