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中,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履行职责,更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整个社会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近邻文化,是从传统的民俗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文化,如何发挥这一文化的作用,如何将近邻与家校协同育人结合在一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家校协同育人、近邻文化出发,研究了目前近邻文化和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近邻文化进行了思考,并对如何利用近邻文化去优化家校协同育人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都市圈发展带来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成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型内驱力。都市圈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各地政府加强整体规划与协调,使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更精准地服务社会、创新区域技术、整合人才资源,进而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机协同发展。基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入剖析新型区域共同体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以苏锡常都市圈智能制造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提出在协同育人框架内,要构建具有共同体特色的管理保障制度,行业企业要勇于承担协同育人责任,要持续完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方式,共同打造都市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俊亚 《上海教育》2023,(34):68-6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毫无疑问,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要十分重视与家庭、社会的携手共育,给家长创造更多了解学校文化、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而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纽带优势和专业素养,发挥好家校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家长的家校共育认知能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4.
"协同育人"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学校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从本质上说,这样的顶层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并作"思想的延续与表达,从大教育的高度和广度全面、深刻地解读"协同育人"的涵义,将有助于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更真切地看清自己的历史坐标与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5.
由于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出现育人主体观念差异、角色关系模糊、交叠影响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协同育人效能不高。立足于全面育人理念,透析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内在价值,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最终构建“家校社”生态系统协同育人互动理论模型。基于此,提出了融通参与主体育人观念,创新协同育人文化,健全规章制度体系,优化沟通渠道等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校和社会协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短板、实践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育人团队薄弱和社会参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失等主要教学问题,通过创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环境、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育人体系、建立教学团队优化方法和社会参与实践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及建立持续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等,构建了优质资源共享、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学校和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与之形成互动互联、开放合作的协同育人格局,对于完善美育育人机制、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创新学校美育方法、讲好中华美育故事、缓解美育师资不足、提高美育普及水平、构建终身美育生态带来了积极价值。然而,主体间协同育人意识淡薄、合作机制乏力、审美教学联结点难寻、师资队伍管理模糊、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间的文化隔膜是参与的困境所在。需要从深化协同育人理念、建立持续深入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发美育主题课程、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师资队伍以及树立并落实大美育观方面入手,构建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的路径,促进二者在共同育人道路上的协同与贯通,保证美育育人价值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地位不断凸显,协同育人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然而,我国协同育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学校家庭社会职责定位不清晰、家校合作和家师关系有待改善、社会成为协同育人工作的短板、缺乏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完整机制等一系列亟待突破的问题。学校作为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教育的最专业、最重要机构,在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协同育人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拓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能力,加强统整社会资源参与协同育人的能力,读懂学生以便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等,充分发挥其在协同育人新格局构建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阳阳 《家长》2023,(31):73-75
<正>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要作用,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社会需要提供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在立德树人这一宏观教育背景下,家长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是重大的,在推进实现高质量德育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让家长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同合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孟四清 《天津教育》2023,(13):10-1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家庭学校社会在家庭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社会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  相似文献   

1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特征。校企合作的大力发展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大的启示在于要因地制宜、与企业需要接轨、与社会发展同步。基于协同育人理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建立全人教育理念和协同育人机制,将企业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建立校企合作心育项目,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到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研究中.社会要素、社会结构与社会系统的功能是社会系统研究的三个要素.通过对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有序联系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机构.同样,研究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协同育人中主体与功能的不同,可以更好地把握高校协同育人内在主体联系,寻找高校协同育人的...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是“合作教育”在内涵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文认为,高职教育要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之路.本文阐述了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理念及其内涵,并就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从制度、平台、路径、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选择。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包括沟通协调、资源整合、协同育人、利益分配、人事与考核激励、综合评价等六个主要方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科技英才班、研究生联合培养和联合共建学院等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典型模式。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实践中,一方面,不仅要遵循运行机制,还要将相关运行机制运用到有关协同育人模式里;另一方面,不仅要逐步完善和优化相关机制,还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使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进入最佳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实施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关键是要协同多个育人主体和多种育人资源,并聚拢到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下。或者说,协同育人的目的是组建一个多元性的“工作团队”,全面服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最终达到最优效果。在实施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对内而言,要重新定位高校相关人员的角色,使其发挥主导者作用,建立高效的体制机制,促进多项资源的协调分配;对外而言,实施协同育人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在整个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中,最为核心的纽带是学生。学生在国家政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多个育人要素中起着核心的联结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思嘉 《知识文库》2023,(19):195-198
<正>高校实施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汇集思政教育系统中各种要素,提升育人协同合力是新时期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手段,为此需要加强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研究,注重激发出协同育人的社会思潮引领力。文章就此先分析了高校协同育人内涵与结构要素,随后介绍了高校协同育人引领社会思潮主要思路以及发展特征,最后提出了新时期加强高校协同育人工作对社会思潮引领力的发展策略,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同样发挥着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功能。因此,为突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资源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是“互联网+”大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顺势而为的有效路径。推动两者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要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厚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底蕴;要拓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信息化载体,打造新型学习共同体;要深化馆校融通,构建协同联动的信息化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8.
从国家政策与实践策略来看,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然成为重要的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研究话语。建设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的育人共同体是对落实国家意志和回应现实关切的科学统整。具体来看,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明确权责与边界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前提;育人共同体要在实践的社会化学习中形成;智能技术为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培育时代新人,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文化自信。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协同育人的现实梗阻,主要表现在:协同主体较为单一、协同过程较为不畅、协同资源整合较为不足等问题。在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下,应当积极探析多元协同路径,构建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协同主体协作机制、全过程贯通机制、全资源整合机制,培育形成“1+1>2”的协同共生效应,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感召力和行为引导力,让青年学生自觉成为厚植优秀传统基因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具有多元育人价值,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高校有必要结合新技术新手段将红色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开展红色育人,利用新媒体平台抢占红色文化网络宣传阵地。高校、地方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协同合作力度,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形成高校、政府和社会三位一体红色教育模式,使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