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裕固族作为中国唯一、甘肃独有的民族,拥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故而裕固族民族文化外译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裕固千秋》(中英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外译者合作的翻译模式,并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探讨裕固族文化名称、文化术语与文化标题的翻译策略,描述其译者行为特征,以期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
裕固族作为中国唯一、甘肃独有的民族,拥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故而裕固族民族文化外译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裕固千秋》(中英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外译者合作的翻译模式,并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探讨裕固族文化名称、文化术语与文化标题的翻译策略,描述其译者行为特征,以期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出发,通过4个具体案例,讨论了译内与译外之间、鉴者与赏者之间、自译与自评之间以及缺席与在场之间的关系,解析了翻译批评的操作性。作为译评者,具备明确的身份意识和角色定位,将有效提高翻译批评的操作性,增强其客观性,这也是构建翻译批评理论和检验翻译批评理论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译者行为理论范式的研究路径趋同性逐步增强,且缺乏相应的评估模式。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基于翻译学、社会学相关研究,尝试构建包括“翻译外”“译者层”“翻译内”三个维度的评价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汉译英项目,对译者“行为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旨在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拓宽研究视野,开拓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大量作品被译成外文。英语译者葛浩文对其作品的持续关注与翻译,使得莫言的作品得以真正意义上地走进西方读者的内心世界。首先对葛浩文译文汉英平行语料库进行分析,随后阐述葛浩文译者风格的特质,并分析其风格、基本特征,最后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葛浩文译者风格。通过分析得知,中国文学要想真正地"走出去",在拥有优秀作者与作品的同时,也要求译者长期关注、连续翻译作家作品,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应保持长期友好状态。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桃花扇》是清代文人传奇创作的典范,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走向世界。白芝与陈世骧、阿克顿合译的The Peach Blossom Fan,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获得诸多好评。然而,这样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却未曾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从译者行为批评视角对其展开讨论,更属首次。通过对译者“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特征的分析,发现译者在追求传递中国文学真色的过程中,并未束缚自己手脚,而是以“务实”为上,既生动地再现了孔尚任的情感意蕴,也有效地照顾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较好地在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戏曲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7.
《三体》是中国在海外最畅销的科幻文学作品,其英译版受到无数英语读者的喜爱。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以译者为切入点,以社会视域为评价视域,讨论译者行为与译文之间的双边关系。译者是意志体实践者,译者身份和角色决定译者行为。本文从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两个维度分析发现,刘宇昆的译文总体上偏向于求真,也兼顾了读者市场,契合了"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周梦 《英语广场》2024,(3):11-14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译者因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身份特征,往往具备扎实的汉英双语能力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拟借鉴翻译行为理论的重要概念,基于对新加坡籍译者温宏文翻译行为的解读,从翻译选材、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几个方面考察译者的身份和所处的地域对翻译行为的影响,意在探究东南亚地区华人译者在译介中国文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采取的策略及其发挥的作用,以期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参考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译者行为研究发展迅猛,是当前国内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理论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一个具有鲜明“学派”特征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从长远发展着眼,参照学派构成性特征来看,目前还有待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前应用性为主的研究尚未对理论本体发展形成有效的建构性反哺;二是研究对象和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理论融合度有待加强;三是学术共同体发展不平衡,集体建构力有待提升;四是尚未从国内走向国际,还未产生相应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4,(A0):17-18
翻译的等值性是现代翻译学中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也是译者的追求目标。由于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翻译的等值性具有相对性,这一相对性体现在语言意义、语言功能、文体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梅秋捷 《海外英语》2022,(21):26-28
文学自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译者同时具有作者、读者和译者三重身份。这一特征让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加容易,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比他译者更大的自由度。该文以白先勇和张爱玲的文学自译对比分析为例,探讨文学自译的作品选择、译者模式、翻译策略及译介路径;并重点分析合作自译模式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补偿类型的划分是文学翻译补偿研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笔者根据文学翻译的特点,将文学翻译补偿分类为:审美补偿、文化补偿、语义补偿和语用补偿四大类型,并根据各种类型的补偿对于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作此排序。同时,本文结合莫言小说英译的相关译例分别阐述了四种翻译补偿类型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这种文学翻译补偿类型的划分对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曹威 《现代英语》2023,(12):83-86
《飘》(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的经典作品,国内《飘》的汉译本众多。文章选取傅东华和黄健人的两个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分析了两位译者的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并借助“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以动态的眼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克强 《邢台学院学报》2014,(1):155-157,160
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其作品已被全球接收并赢得世界级声誉。《生死疲劳》作为这位寻根文学作家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写作风格。以葛浩文翻译的章回体小说《生死疲劳》为例,运用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探究葛氏在小说回目、正文及文化专有项三个方面的英译规律。研究表明:在回目翻译上,译者遵循"信、达"原则;在正文部分译者则采取大量删增的方法旨在加强故事的叙事性及衔接性;此外,译者对文化专有项的处理也十分到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批评研究是国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黄勤教授的《王际真中国文学经典译介之译者行为研究》一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而深入的探索。本文结合该书内容,归纳了该书的研究视角、理论运用与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与启示意义,以期为建立更加全面具体的译者行为批评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功能翻译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认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语言创新的大师,他的小说通过审丑而形成的语言陌生化,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愉悦,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莫言的作品常常凸现丑的事物,以丰富的感觉语言来描绘五彩缤纷的感性世界。审丑构成了莫言文学世界的中心,它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的特殊思考,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也展现了作品深刻的象征意蕴。当然,作家的审丑要有"度"的限制,应避免纯低级的感官刺激;作家理应努力追求那些闪烁着理性之美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广西旅游的特殊性和旅游景点名称的文本特性、功能以及在旅游行为中的作用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主体性,而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现存问题却又说明制定和倡导统一翻译规范的必要性。立足既有研究趋势,探究基于译者主体差异而形成的译者规范与主流翻译规范之间的关系,带动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由"单规"模式向"双规"模式转向,不仅能深化对景点名称翻译的本体认知,也能为该领域研究拓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生态和谐和伦理冲突在莫言作品中有着深刻的表现力。本文从乡土情结、隐喻中的伦理和生态翻译多角度,对比分析莫言的《丰乳肥臀》和葛浩文的译本,探析文学、语言、文化在作品中的体现及译者如何再现,以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唐诗三百首的译者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在进行隐喻文本的翻译时往往具有解喻者和施喻者双重身份。前者是指,译者在接触源语文本的隐喻时,需要经过自身经验映射和隐喻主体自洽这两个过程,对隐喻进行解读;后者是指,译者将原文隐喻译入目的语之时还需要经过施喻主体自洽,并且从目的语读者作为解喻者的角度出发,使译入的隐喻能够契合读者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