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两句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素受赞赏。这两句诗直接将几个不同但互有联系的意象排列在一起,形成超常规的组合,构成形象生动的画面。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我们称之为“列锦”。现试从句式特点、修辞功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诗词中的列锦修辞格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2.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作为电影用语,有剪辑和组合的意思。它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电影片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阅读古诗,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蒙太奇”笔法。如晚唐诗人温庭筠写过一首《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三、四两句不着一个动词,仅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通过“镜头”的连接、组合,便勾勒出一个春寒料峭的山村晨景画面:月光下,听…  相似文献   

3.
谈霜的色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白色的,《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晨霜凝结在蒹葭上,白茫茫的一片。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秋霜铺地,早行的人们踏霜而过,留下一串串脚印,黑白相间的地面,暗示着行人的辛苦。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头发就会变白,人  相似文献   

4.
名迹·名篇     
商山早行 宋·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相似文献   

5.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脍炙人口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也是有口皆碑 ,然而要对它们进行诗意分析 ,又确非易事。就拿“鸡声茅店月”这句诗来说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鸡声”是报晓的鸡声 ,“茅店月”是晓天的残月 ,这两个意象属于同一个时间。另外 ,“鸡声”是从茅店传来的 ,残“月”也低挂在茅店的屋角上 ,耳闻的鸡声和目睹的残月又是属于同一个地点的。但是 ,也许不把“鸡声”和“茅店月”的关系固定下来更好。这句诗只不过借着一个声的意象和一个色的意象的直接拼合 ,表现了一个早行旅人的孤独感和空旷感 (袁行霈《中…  相似文献   

6.
讲诗一得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中有这样几句:“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  相似文献   

7.
直通高考     
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的意境,论及者颇多。但见仁见智,确系永不褪色之话题。鉴于斯,笔者闲话一二,以凑热闹是也。 意境即境界。意:是指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境,是指经作者提炼而描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意境指作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其主观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构成一个鲜明而独特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天地。 唐代温庭筠《高山早行》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作者只用了十个字,就十分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山村秋景的图画。其间有破晓的鸡啼,有晨风中的茅舍,有西坠的  相似文献   

9.
    
《同学少年》2011,(7):24
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阳?谁不渴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欣喜?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这一切,都源自对"早"的向往。有了"早",才能欣赏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阳?  相似文献   

10.
<正>诗意并不是少有的、难寻的东西,寻找诗意也不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有的人认为诗意地表达并不容易,可能是因为有误解。他们认为:在平凡的生活中和普通的事物上很难找到诗意;诗意是非凡的、脱俗的,需要到非凡之物或近乎完美的东西上去找寻。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唐代诗人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写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句诗非常有诗意。更有意思的是,  相似文献   

11.
告别孩童,迈入求学的圣殿--中学,不经意间一年时光悄然离去。细细回味,竟觉我们的中学生活恰似一首首妙趣盎然的诗篇。 清晨6:00! 灯开了,整栋大楼一下子亮堂起来了。接踵而至的是威武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内务,奔向操场。此时乃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往往惊叹于诗词中动词、形容词的非凡表现力。尤其对“红杏枝头春意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绿肥红瘦”等传世名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更是赞叹不已。而对名词,却往往忽视了它的修辞效果。殊不知,名词经过精心构思,巧妙组合,同样也能熠熠生辉。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成功运用名词的佳句。这两句诗,对仗十分工整,没有动词、形容词,只抓住六个典型事物,  相似文献   

13.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榭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是小学《语文读本》中的一首诗,忆及我上中学的时候,每逢星期天回一趟家,星期一早上再从乡下的家中赶到城里的中学。为了上第一节课,总要天不明就在嘎嘎的风箱声中爬起来,摸盆凉水洗把脸,母亲从锅里捞起烫手的鸡蛋,用一方大红笼布包起来,塞进我的书包。  相似文献   

14.
商山早行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①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②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③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④  【注释】①征铎 (du幃) :指驾车的马身上悬挂的铃铛。铎 :大铃。②茅店 :茅草为顶的客店。③槲 (h挷) :落叶乔木名 ,叶冬天枯萎 ,至次年春嫩芽萌生时方脱落。枳 (zh嫬) ,落叶灌木 ,春开白花。④杜陵 :汉宣帝陵 ,位长安东南 ,此指代长安。凫 :野鸭。回塘 ,岸线曲折的池塘。在晚唐诗歌中 ,有一首诗一直为人们传颂不衰 ,这就是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它之所以为人们喜爱 ,不仅因为它写得清丽工细 ,更因为它通…  相似文献   

15.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遥忆上个世纪的1956年,我这个中师学生由于命运的眷顾,在毕业之时,就将自己的名字写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花名册。入学不久,系里请来贺敬之座谈并演讲。其时他年方而立,但早已以歌剧《白毛女》的作者身份闻名于世,而且以新作长篇抒情诗《放声歌唱》而名噪当时。犹记他自诵  相似文献   

16.
正当我行走在乡村里,把那些诗句里学过的植物、食物的名字一一对照,一一相认,显然,此时获得了多一个认识世界的维度。一年将尽的那几天,阳光出奇地锃亮。乡下的村民说,这种天气往往晚上会下霜。下霜的话土豆会遭殃但芥蓝更欢迎,芥蓝是越冻越甜的。在乡下的时候如果起得很早,会想到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太好,珠玉在前,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槲叶和枳花这两句是败笔,像清代文人沈德潜、纪晓岚都认为,"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两句诗"卑弱"。  相似文献   

17.
对《旅夜书怀》的解读,历来似无异议,尤其首句“,细草微风岸”,即“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唐诗鉴赏辞典》第56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这样理解未免笼统,且与杜甫的命意不合。“细草微风岸”当如何读?是“细草+微风+岸”,还是“细草+微+风岸”?“微”是修饰风,还是修饰细草?此中大有讲究。习惯性思维,当然是“细草+微风+岸”,三个名词,三个意象,组接在一起,有电影蒙太奇之妙。古诗词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均属此类。但这样解释至少有两点难以说通。其一“,细草+微风+岸”,是美景,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8.
家访散记     
凌晨五点半,闹铃声响起,搅醒清梦。睡意蒙咙,忆起今日家访,不敢怠慢,折身起床,妻儿熟睡。如在冬El,此时应该还是星月皎洁,明河在天。老师齐聚学校,六点出发,兵分五路。我们一行四人驱车一百三十多里奔赴古云大张。一路颠簸,虽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清寂,但也车马不喧,行人稀少。  相似文献   

19.
"月亮""月光"频见于古诗词,与诗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赋予种种含意。月的皎洁,柔美本身就是极好的审美对象,便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此外,"鸡声茅店月,人迹极桥霜",月为早行的特征性景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相似文献   

20.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是晚唐诗人温庭筠写的一首颇有特色的行旅诗。诗人十分有才气。从前曹子建七步成诗,温庭筠双手交叉八次即可完成一首律诗,人称“温八叉”;又因为他的诗含蓄而艳丽,与名诗人李商隐风格相近,因而文学史上并称“温李”。这首诗写的大约是诗人在长安再也混不下去,远走襄阳投靠曾袒护过他的高官徐商,途经商县东南的商山时的一个生活场景。中晚唐诗同盛唐诗大不相同。盛唐时国运正隆,士子们纷纷立志从军从政报效国家,自己也得以发达而名扬天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