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学史上,发表柔石《二月》的一九二九年十一月,正值“革命文学”论争进入尾声、左联成立前夕,是文坛比较微妙的阶段。在当时创作题材普遍“政治化”之时,柔石与一些作家却依然沿着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路子走下去,成就出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如《二月》、《倪焕之》、《黄金》、《莎菲女士的日记》等等,远离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与《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发表于 1 93 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 ,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 ,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 ,① 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 ,读沈从文的作品 ,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 ,即“知人论文”。沈从文一度自称是二十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写理想 ,当然便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边城》、《三三》等许多作品就是这样 ,而且 ,正是它们才被公认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但是 ,是否凭此…  相似文献   

3.
看《十月》     
2008年第1期《十月》以汪曾祺先生的早期作品辑佚开篇,赢得喝彩;2009年第2期,《十月》再发表沈从文的两篇小说拾遗,以飨读者。此次由裴春芳先生辑校钩沉的中篇小说《梦与现实》和短篇小说《摘星录(绿的梦)》是沈从文后期的小说作品,与其创作前期的“都市讽刺写实”、“乡村抒情想象”和“经典戏拟重构”三种标盘性文体迥然不同,是沈从文模糊小说、散文、论文的文体界限而作的实验。论者往往认为,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乃是对其个人感情生活的过程记录,然而在记录的过程中又隐曲、抽象,使之升华为具形而上意义的人性探索。  相似文献   

4.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许杰的《赌徒吉顺》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两篇典型的以“典妻”为主题的作品。本文从表现主题、描写角度和方法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并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封建宗法文化对人性的戕害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左联作家赵平复 ,笔名之一曰“柔石”。赵帝江在《柔石传略》(见《中国现代作家传略》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 5 33页 )中说 ,柔石故乡在浙江宁海县城之西的方孝孺先生祠堂之前。那时 ,祠前有座桥 ,称“金桥柔石” ,笔名柔石即源于此。余览此 ,谓“金桥”可解而“柔石”难谕。桥为金则善 ,石而柔 ,复何可取 ?赵平复与林淡秋先生合译的《丹麦短篇小说集》 ,在他殁后的一九三七年出版 ,林署名淡秋 ,他署名金桥。这是笔名源于“金桥柔石”的一证。但“柔石”究属何意 ,久思而不得。因治先秦文学 ,于检阅《说文解字》之际 ,忽见《厂部字》下…  相似文献   

6.
王静悦 《函授教育》2002,(1):107-108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即“知人论文”。  相似文献   

7.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水云》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是个特殊的存在,对于研究沈从文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水云》中传达的沈从文对人生的看法、自我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解读沈从文其他作品的钥匙。文章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水云》,展示关键符号的魅力,解读沈从文的别样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家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1928年)是在英国作家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2年)的基础上的续写。虽然均被视为“童话”,但从实际的创作来看,作品中还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感悟现实的成人视角。而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也导致了作家不同的创作心态,从而令作品产生出彼此迥异的艺术特性来。从以上种种角度来看,沈从文虽然续写了“漫游”,但却创作出了一部与原本大相径庭的小说。两部小说的艺术个性也是判然有别的。  相似文献   

10.
一作家柔石(1902—1931)和他同时牺牲的其他四位“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一起,一般称为“左联五烈士”,也因鲁迅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而知名。柔石在师范学校上学时(1921)起就开始写作,1928年在上海进入作家生活,到1931年被国民党逮捕杀害为止,时间不长,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留下了一定数量的作品。过去,他在中国的评价,例如说“左联五烈士不但是作家,而且,更重要的,他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他们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然后才是革命的作家。”那终究不过是作为殉难党员作家来评论的,还没有作过深入他作品世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取材于湘西农村 ,小说中的人物纯朴、自然 ,没有半点对社会人生的愤恨 ,即使有怨 ,也是怨而不怒。这就使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同时代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沈从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 ,将美融于自然之中 ,使人“见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表现、风俗介绍、语言表达等方面 ,都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沈从文自己很看重《边城》,“你们能够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够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初期,“乡土文学”向“寻根文学”的衍化过程中,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往往被看作是最富“乡土情结”的文学,它交织着几种意识:乡土意识、现代意识和忧患意识。他的一系列取材于沅水流域的作品,构筑了一个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原始、半原始的封建宗法社会向“现代”过渡,留下了一幅清新的图画,《边城》和《长河》就是代表作。作为一种作品的特征,沈从文的“乡土意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植根于中国先秦时期,荆楚地区的南少数民族的巫鬼文化。由于沈从文与苗族的血缘关系和他颇传奇色彩的经历,他着力发掘那些未被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情和未被扭曲的人性。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这个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的。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的地方为羞耻。”①五荒八蛮,古朴的民风世俗与边陲山村的人情美、人性美构成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公认沈从文的《边城》有牧歌般的田园诗风格,在诗意性的话语和简约的叙述中,作品笼罩着一股淡淡的忧伤,用沈从文的话说,就是“美丽总是愁人的”,而这种“淡淡的忧伤”是和沈从文的“寂寞”分不开的,这种寂寞来自“另一种情感的堆积”,还来自作家在文坛的孤独寂寞,也来自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取材于湘西农村,小说中的人物纯朴、自然,没有半点对社会人性的愤恨,即使有怨,也是怨而不怒。边就使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同时代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沈从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将美融于自然之中,使人“见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表现、风俗介绍、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  相似文献   

16.
“砍头”叙事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大量地呈现,他的小说或是《从文自传》中都艺术性或真实性地书写了砍头事件.作者童年的真实经历和作家艺术地创作的文本呈现,使《黄昏》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怡然自得的小城生活中,充斥着砍头故事的游戏情节.沈从文叙写砍头尽量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叙述得淡定、平静,然而这种平静背后愈加显示出生命的悲痛,作品弥漫着沈从文浓郁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珍重和敬仰.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边城》反映的是湘西边远小镇茶峒的社会人生风貌,是一部很好读又很难懂的作品。沈从文用优美、蕴藉的文字,“山水画”般的笔致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湘西所独有的和谐、古朴、宁静的风俗画,揭示了边城人“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除此之外,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小说中隐藏着的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地区凤凰县,他祖父曾任清朝贵州提督。沈从文在湘西度过了童年。1922年进京,先在北大旁听,同时试着写作。他与郁达夫、胡也频、丁玲等交往密切,并开始发表作品后来,他又接办《大公报》文艺副刊,团结了大批知名作家,形成京派作家群,在当时造成不小的影响。沈从文的绝大多数作品,包括《边城》,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奠定了沈从文的现代著名作家的地位。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回到湘西家乡,后又到西南联大任教,这一时期他开始搞文学研究,作品很少。1946年回北京任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9.
经鲁迅推荐,柔石于1929年年初接手主编上海版《语丝》周刊.第5卷《语丝》周刊共出52期,其中1-26期为柔石主编.除鲁迅外,北京时期的语丝社成员已较少在《语丝》周刊上发表作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时期的《语丝》杂志在社会上的影响已大不如前.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边城》与川端康成的《古都》存在着极大的可比性。“死亡”是这两部作品分别表现出来的主题之一,同时,两位大家分别在作品中探讨了女性的命运问题。通过平行研究,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死亡”主题下传达其对女性命运的认识,从而深入理解两种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