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任。针对我国中学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应在教学模式、思维模式、教育内容方面下功夫,从而将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任务落到实处。 一、改革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民主化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经验型模式。这种模式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该模式曾对人类文明的传承起过积极作用,但因其缺乏民主氛围,学生主体地位无法真正落实,所以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十分重视教学民主问题,他常跟学生说的话是“商量商量”。从教学…  相似文献   

2.
英语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论述了什么是创新教育模式、如何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创新教育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注重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主体精神,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所培养出的学生多是“高分低能”,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差;而创新教育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王里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158-160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应试教育和前苏联教育细分专业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思维和知识面偏窄、动手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致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从现在的大学教育情况看,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应当引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着为“创造力而教”的理念对我国现行艺术教育模式进行了反思,其中与此理念相抵触的教学模式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形成:1.僵硬刻板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灵性的泯灭。2.“技术至上”的倡导使学生感悟能力的削弱。3.圃于规矩的多重戒律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为此,笔者根据创造思维理论和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七条可供具体操作的方法:1.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创造性动机。2.引导艺术鉴赏培养独特发现目光。3.倡导独立思维、鼓励大胆质疑。4.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5.倡导求异思维,进行思维流畅性训练。6.观摹大师作品以及研究大师创作过程启发创造意识。7.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6.
数学这一学科作为我国现行教育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众多数学教师比较关注的课题。如何更好的发挥数学课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数学真正成为启迪思维、开发智慧的学科。本文就此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键 《江西教育》2002,(8):25-25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再新颖的内容、再理想的环境,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以单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评价学生的标准也不仅是知识记忆的多少,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训练和培养。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多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把改进课堂教学作为主攻…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结果的直接获得,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参与过程。加之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轻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进一步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培养的学生习惯于按常规办事,擅长模仿和继承,善于守业而缺乏创业精神,根本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实施者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国一直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美国高校主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注重实现学术性目标,而且也注重实现应用型目标,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全面了解和研究美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对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指的是"创新的引导者"--教师,运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培养出思维敏捷、考虑问题全面的创造型人才.高中英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试图从英语教学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培养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用新世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去指导改革、指导实践,需要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入手,创造和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而人的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内容。所以,创新教育必须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来进行。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人类正是靠着创造的伟大精神,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文明。而创造是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才使今天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和光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既包括集中思维,又包括发散思维;既包括直觉思维,也包括逻辑思维;还包括直觉、想像、灵感以及潜意…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形成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局面。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人的培养上强调共性过多,追求过分的统一,忽视甚至扼杀了人的个性,因此要培养创造型人才非常困难。本文拟对课堂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一些粗浅思考。一、目前教学中仍面临的问题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可是目前我们的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上表现得明显不适应。通过听课、调研…  相似文献   

14.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创造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化学教学中积极渗透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和创造能力,开展以“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其具有灵活运用和处理有关信息,善于迁移和设想的强创造能力的跨世纪人才”为目标的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是时代的呼唤。一、化学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的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中国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障碍有:传统文化缺乏人的主体性基因;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上的弊端;创新教育的环境不宽松、条件不成熟;创新型教师紧缺,等等。因此,要正确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树立创新思想,培养一大批创新教师,建立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营造适合创新教育的条件和氛围。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规模有了迅猛发展,职业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①职业教育部门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意识淡薄;②专业设置太细,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岗位适应面太窄;③培养模式单一,片面强调“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④教学方式死板,习惯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⑤评估学生能力的手段和模式比较片面,普遍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能力,将创造潜力与一般学习能力相混淆;⑥激励机制不健全,  相似文献   

17.
论高等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创新进行了论述,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创新的教育为依托,高等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热情,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要克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具备开放式知识结构、动态式知识结构和纵横式知识结构的创新型教师,选用能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教材,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良好的化和社会环境中,掌握好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全面综合的素质,以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融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特点和信息类专业的特色,形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试图从创设有利环境、培养发散思维、培养有助于创造力发挥的非智力因素三方面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简单地阐述。  相似文献   

20.
赵素素 《化学教学》2001,(4):17-18,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根据“创造教育”理论,在中专化学教学实践中,加强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取得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