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以这个光辉的名字自谓,中华民族也以此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2.
3.
在长达40年的名城保护实践和探索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理论,向世界彰显了历史文化保护的中国智慧。首先回顾了名城保护40年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名城保护如何与旧城改造从对立走向统一,以名城保护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也一步步走向完善;其次阐述了名城保护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关系,并从真与伪、恒与变、整体保护3个层次介绍了名城保护的理论探索;最后对名城保护的未来进行展望,对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街区保护更新技术体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等项目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落实公司“十四五”安全发展规划,厚植公司安全价值理念,建设具有国家电网特色的优秀企业安全文化,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工会从构建公司安全价值体系、规范基层安全工作行为、提高全员安全思想认识、提高专业安全保障能力、担当央企安全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助力职工会员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我助安全”转变,充分发挥人心凝聚对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作用,防范事故发生,筑牢安全堡垒。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12,(5):79-79
傅白芦在《书屋》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高筑门墙陶醉于自我封闭之中,拒绝与异族、异域交流,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甚至难以"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鲁迅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化中心,是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聚的地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突出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城市又是人类明的结晶,是世界明进程最重要的物化形式。历史化名城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见证,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脉络,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明水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蕴育的城市精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名城,发展名城,是继承和发展民族化事业,推动国家明进步的重要任务和必然选择,是每个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将名城保护与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7.
"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是早已被实践证明了两个极其重要的大学哲学观,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存在的根本以及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学逐渐融入到社会中去,面对外部世界越来越强烈的种种挑战和诱惑,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其突出表现是一些大学在积极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广泛需求的同时,不能自觉地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时代呼唤当代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通过研究,人们认为,在当代,大学继续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的关键是确立"‘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这个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它既深深地蕴涵在"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之中,又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大学理性正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向和谐理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蒋晋光  刘饶 《文化学刊》2012,(1):139-146
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在吐故纳新之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宛如一个人的呼吸过程。中国历史上有着三次"呼吸"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基调的确定、格局的形成以及未来的方向。中国文化的这三次非同寻常的"呼吸",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今天中国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现代化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不断深入地运用,以及由此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到文化在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还特别涉及到人们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转型。虽然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范围上看,现代化过程肇始于17—18世纪的英、法两国,19世纪才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却构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延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促进了人类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因此60年代以后,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普遍面临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界也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现代化的意义、价值。我们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任务时,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把传统文化与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包含其中,因为从历史因果关系上看,现代化是伴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不断运用并促进了工业化文明的  相似文献   

10.
"伪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间点,是中国人民的屈辱经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妄图通过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侵略,最终实现其吞噬中华民族的罪恶野心。本文立足历史文化的研究视角,考记伪满时期日占区城市规划、建筑设施等的历史流源,解析这一特殊阶段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的风格特征与时代风貌,进而揭示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对中国思想、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侵略罪行。  相似文献   

11.
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文明是具有浓烈艺术感召力和文艺界与时俱进的大课题。我非常同意周局长讲的生态文化的观点,生态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进文化当中理应包含生态文化这样一个内容,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学艺术界的同志们肩负着弘扬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先进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大家要自觉地投入到弘扬生态文化的洪流中。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次采风活动确实是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这也是作家、艺术家“三深入”体验生活的一次绝好机会,大家将放下手头繁…  相似文献   

12.
追星,有时显得幼稚可笑,千奇百怪 不可思议。 球星的一件臭烘烘的球衣,被撕扯成碎片,抢着一片,就如获至宝。 为了看上影星一眼,可以通宵达旦地等待,无怨无悔。 痴痴呆呆,学着歌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完全忘了自己姓张姓李。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春节刚过,我即发表了《坦言春节联欢晚会》一文。10月30日,刚上任主持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总导演金越与我通电话,告知他看了我对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评价,认为“有道理”,“值得参考”。 我认为,现在的春节晚会有四个“大干”,即:一是技术的进步大于艺术的进步:二是物质的豪华大于精神的升华;三是宣传炒作大于内功务实的动作;四是文化垄断大于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特色人文城市,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都比较重视发掘、整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新动向,也是城市在更高发展阶段上新资源观的反映。不过,很多城市在发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只注重供给主义,忽略接受者的需要与观感。为了提高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代城市形象塑造、丰富城市内涵、振兴文化产业等的效果,有必要引入接受美学的合理成分,从接受者的立场与视角来优化当前城市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洛阳在这方面的做法,可谓是一个较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回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历了漫长的斗争历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斗争活动的成因主要有三种:即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属性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两种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理想的追求与对立,以及二者在文化观方面的狭隘性.了解文化因素在历史上回族战斗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的民族文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指那些传承道统的文化,中国文化的道统是孔子所建立的,其核心内容是"恕",也即"忠恕",也即"忠恕、均平、仁惠",这个核心思想,完全包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而内涵则更为丰富和深刻。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09,(6):120-120
伏来旺在《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生态文化是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文化。在古老的蒙古人意识形态中,天地是父母,水草是衣食。从而形成了天地崇拜、山地崇拜、树木崇拜、水草崇拜等自然崇拜。这是一种与游牧相适应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为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但是因过去对历史文化街区认知的局限性,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在近30年的保护利用中有一些不足.如何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去思考探索优化该街区的空间质量,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给出较好的应对方法与措施是当前值得考虑的议题.根据实地走访与调研绍兴市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八字桥...  相似文献   

19.
沈慧 《文化学刊》2013,(2):54-58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法制文明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由于古老的中国具有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相对封闭和长期形成的大国优越感等复杂国情,因此,中国的法文化传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有着土生土长的自生性。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孕育了中国的法哲学文化传统,也滋养了其内在的人本精神,但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是在中国封建人治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自然会缺少现代人本思想的基本理念,从而很难与法治建设的格调相协调。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中,以及 最近两年,我有较多的机会为一些大众传媒,如报纸、电视撰稿,或参与“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谈话节目。为什么要介入大众传媒,我有较高的自觉意识。 我的一些私交极深的朋友或学生经常劝我,写这么一种短文,或在电视上露一露脸,讲几句话,对一个学者是不相宜的。学者应关门闭户、潜心于鸿篇巨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