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能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了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双方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在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时而合作。时而斗争。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双方的分歧是无法弥合的。这就注定了国共两党不可能在合作的条件下完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本文试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全貌。  相似文献   

2.
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个条件,就会改变事物的运动形式和存在方式。国共两党由合作到破裂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规律。诚然,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因素很多,笔者仅就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作一初步探讨。一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指导思想不同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国民党“一大”,以中共党员个人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的形式,最终实现了国共合作。尽管国共合作有一定的阶级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然而,国共两党依然是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政党职能。在土地问题上,国共两党仍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并因之形成了不同的土地纲领和土地政策,从而也构成了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要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多地少,土地问题积累的大量矛盾,常常引起整个社会动荡和不安。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都对土地政策做了相应调整,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对国民党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指出两党求同存异、良性互动,制定出合乎实际、行之有效的土地政策,对于维系统一战线,保证抗战胜利功不可没,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亦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4.
马学松 《新高考》2005,(12):30-34
[学法点津] 1.了解本专题包括的主要内容: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三次统一战线,国共两党重要谈判,中共在不同时期对国民党的政策等。明确本专题的重点: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统一战线在不同时期的作用等;难点:如何认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三次统一战线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 ,国共两党实施了各自的土地政策 ,其动机、内容、实行过程及对抗战影响都不相同 ,这是抗战期间国民党愈战愈弱 ,而共产党则愈战愈强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和陈独秀分别作为国共两党的创始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历史地位,孙中山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使得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他创立了"三民主义",同时领导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即后来的中国国民党。陈独秀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革命,同时他宣传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且一直担任党的早期领导人。因此孙中山与陈独秀的国家观也分别成为了国共两党早期的行动纲领,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国共两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国家观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根据其自身小集团的阶级利益,根据客观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共两党力量的消长和政策策略的变化,对国共两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时联蒋反共;有时亲蒋联共;有时反蒋反共;有时联共倒蒋;有在蒋与共之间形成一种“中间势力”。这对国共两党时离时合的关系,对国共两党力量的消长,乃至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化、国内政治斗争的状况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国共两党在对日政策问题上均提出了自己相应的主张。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对国共两党此间对日政策的演变及其成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章通过对“耕有其田”从提出到推行进行纵论,通过对国共两党推行“耕有其田”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看,能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解决的好坏,是中国革命乃至中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从历史教学的角度看,能对教材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对教材也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全面爆发6年间的国共关系,即国共两党从尖锐对立到第二次合作的历程。文章的着重点在于分析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两党政策的演变。结论是国共两党在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时刻,能够捐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互谅互让,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的掀起并走向胜利,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虽然国共两党的阶级基础、政治纲领及方针、政策都有几、则的区别,但这并不能成为两党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国共两党有着共同的民族利益。在历史上国共两党先后有过两次合作,每一次合作都对国家的独立与统一、民族的振兴与富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国民党每次都在取得合作成果后,为了阶级私利,又在历史上导致了合作的两度破裂,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历史上国共两党反复合作与分裂的复杂关系,现在似乎因为有了台湾海峡这个天然地理障碍而终止。在国际势力的干预下是否永远断绝呢?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和平、民主、民生、倡廉方面的政策,揭示得人心者必得深厚的伟力,并由此阐述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国共两党政策在几个重要问题上的比较(一)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两党追求目标和实现方式不同国民党追求一党专政。1945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大称:"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土地政策学尚是一门新兴学科,因而,对土地政策范畴的研究也比较匮乏.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了土地政策的数量与土地政策的质量、土地政策的供给与土地政策的需求、土地政策的成本与土地政策的效益等范畴.  相似文献   

14.
1937年至1945年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分裂.出现了两党团结抗日的新局面.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实施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然而.“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应该说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日益严重地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致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反蒋抗日倾向发展起来,国民党内部要求抗日的势力也逐渐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正确路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谭平山的政治实践涉及国共两党一系列重大政治活动.他一直关注农村、农民问题.他对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提倡保障农民利益、采用地税方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用阶级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农村问题等诸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两面政策,即既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一面,又有与日妥协反共反人民的一面。这种两面政策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始终,只是其重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演变。明确这一问题,便能较正确地把握国共两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苏俄不仅帮助了中共的建立,还推动了国民党的改组,直接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对中国政党政治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国共两党围绕"合作"展开博弈,国民党欲变"容共"为"溶共",中共则取"合"而"不同"之策;陈独秀等中共党人以"左右之分"认识和评价国民党,推动国民党的"向左转";由于苏俄理论和政策的矛盾性,直接接受其领导的中共面临着与国民党妥协或分裂的两难。  相似文献   

18.
土地政策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政策,对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其重要性更为突出。邦联制定土地政策受到政府内的政治派别、东部移民、土地投机公司,甚至外部势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土地销售有所侧重。这一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也为以后美国土地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为以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团结带领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芷江有幸成为日本投降的接受地。今天,国共两党围绕芷江受降而产生的历史情结、相互认同、民族精神、和平诉求,是推动国共两党交流的强大力量。我们要顺势而为,加强国共两党交流,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说明“三大政策”并非孙中山生前提出的,而是中共对孙中山晚年思想的概括而成。作者认为:这一概括基本上反映了孙中山晚年的主张,但并不十分准确,尤其是在“联共”这项政策上。为此,本文对孙中山思想的发展作了一些剖析。然而,“三大政策”的概括是符合当时客观形势的需要,它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斗争艺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