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给爱心加分     
一年级学生毛毛参加数学测验,试卷上只有一道题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一分。这是一道连线题,左边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是“一吨、2公斤、3克”。毛毛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画了道线。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试卷上要学生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话,这段话是不算分的。打动老师的是毛毛的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2.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教师虽然不是什么“官”,但也领导着一个班级几十号的学生,于是乎,新学年伊始,接任了新的班级,“领导”了新的学生,第一把“火”当然也应该是“旺盛”的:有一位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被老师用鸡毛掸打得双手紫一块青一块的;有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做数学题没能做出来时,老师要学生每人打他一下;有一位学生因为迟到,没有打扫卫生,而被班主任打了几巴掌,致使当天鼻出血三次……  相似文献   

3.
听课时,一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用“计较”造句时学生造出了这样一个句子:“李伟就打坏了一块玻璃,我们别与他计较”。老师听后一愣,接着问学生这个句子意思对不对?不少学生认为“计较”意思正确,老师接着追问:这个句子好不好?学生分析后一致认为,虽然“一块玻璃”不值多少钱,但损坏了集体利益“别计较”不对。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把这个句子改一改,学生改出了“李伟打坏了一块玻璃,已经赔偿了,我们不要再与他计较了。”“李伟无意打坏  相似文献   

4.
学生道德教育与我国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是我们古代文明的一块瑰宝,应不断发扬和光大。学校不仅要重在“教书”,而且要贵在“育人”,尤其不要忽视用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来教育、感化我们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流行音乐一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围绕它进行的种种争论既是自古就有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雅俗之争的延续,也是音乐教育中一块让教者与被教者都身感无所适从的一块白留地。音乐课本中的歌曲编排无法紧密地与中小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相融合,无法与社会的流行元素共进退,无法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得益彰的现实让音乐教师尴尬,让学生痛恨。学生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的矛盾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要提高自然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设疑生趣。教师精心设置疑问,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在教学《磁铁》一课前,把一个乒乓球挖开一个小洞,装进一个铁制小物体,封装好。教学时,让它从一块斜放的玻璃片上滚落一次,之后,在玻璃片下放一块磁铁,提问:乒乓球会滚下来吗?当教师把乒乓球放在玻璃片斜面上时,球停止…  相似文献   

7.
创设愉快怦境,激发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本身的联系,创设愉快,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仿“多米诺骨牌”游戏,先把一些长方块立在桌上,再将它们一块接一块地全部推倒。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认为学习者是一块可以记录知识的“白板”,是可以储存足够信息知识的“空桶”,从而使教学行为突出了“教室为主、教师为主、书本为主、知识为主”。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这种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是的,课堂幽默,似一把“击棒”,能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似一片“热土”,能沸腾学生的“血液”;似一块“磁铁”,能“吸”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一座“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似一个“贮存器”,能给学生永久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与使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呼唤广大语文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形式又过于单调,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结果难免“少慢差费”。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长出羽毛,但很难能让他们飞翔。  相似文献   

11.
1教学背景 30年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是教师的全部“家当”。低矮的教室里,教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学生在弥漫着粉笔灰的空气里大声朗读……一张教学挂图吸引了学生求知的眼球,一台录音机牵引了学生聆听的耳朵,一块小黑板提进了教室,学生的脸上露出微笑和希望。  相似文献   

12.
“概率”是新教材新增的一块内容,求解概率问题会涉及到许多数学思想,在教学中应加以点拔与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举例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则故事:苏格拉底带着学生去郊外授课,在荒山上开垦了两块同样大小的地,一块什么也不种,另一块则暗暗种上庄稼。他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块地有什么不同?”学生无以对答,到了秋天,他又带学生去看那两块地,结果只看到种有庄稼的地,另一块地已被荒草掩蔽。  相似文献   

14.
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想尽办法,尽可能把作文题出得范围“细小”,似乎总在设置一个又一个“圈套”,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一块,以形成对问题的“统一认识”。这种“万马齐喑”的作文课,使学生没有理解与表达的自由,无疑会阉割学生写作的灵性,熄灭他们写作的热情之火,因而教学也难以真正产生实效。其实,“文无定法”。由于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角度的不同,学生对作文题的理解也不可能“定于一尊”。因此,作文教学应提倡“一题多作”,具体做法如下。1讨论思路。教师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  相似文献   

15.
郑剑珍 《广西教育》2014,(17):105-106
当前仍有大部分农村学校还保留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或“板书+挂图”的传统模式。通常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它注重于教师“教”的技艺,较少地顾及学生“学”的规律;偏重于传授知识,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这种形势,过去培养的“记忆型”“知识型”人才己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在教“长方形的认识”时,教师讲述:“老师的一块台板玻璃不小心被压碎了,压碎成两部分(如图1所示)。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在生活中,有的学生曾经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他们从没有仔细考虑过。这时,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必须带两块,有的说带那块小的玻璃,有的则说带大的玻璃。教师出示图2,并问:“这样能恢复到与图1一样的形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不行。”又问:“那么带那块大玻璃呢?”有学生说行,还能画出图3。此时,教师趁势引导,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学生发…  相似文献   

17.
教给“点金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张福香改进语文教学,从单纯研究教师的教法发展到研究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学法,这无疑是教改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交给学生“金子”,而且要交给学生“点金术”。一块“金子”是有限的,但是拥有了“点金术”却是无限的。叶圣陶先生有句...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的偏科现象是长期困扰中学教育的一个问题。在学校教学和教师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把偏科现象当作“短腿”看待,甚至出现“抑长补短”的情况。有一阵,教育界流行一种“木桶理论”,所谓“木桶理论”,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因为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盛水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生物生殖和发育”的最后一块内容。学习本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初步知识,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教材选用鸡卵作为代表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来获取相关知识,贴近生活,增添情趣。同时,安排“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有关函数知识(数学课学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解读图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传统私塾教育中,对对子是学生的必修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老先生教完诵读后,偶然抬头看见门前土墙上吊着一块泥巴墙皮.一时兴起,口咏上联:“雨淋土墙,掉一块吊一块”,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下联,谁知半天也没人对出来。学生实在想不出,便请教先生该如何对。老先生本没有准备,愣了许久也没能找出合适的下联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