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古代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理论界主要存在三大倾向,即传信尚实倾向、传奇贵幻倾向和虚实相生倾向。三种倾向在虚实主张方面各有侧重,其中“虚实相生”理论更符合历史小说的文体特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艺术处理中离不开虚实关系。虚实相生,互变.构成中国画艺术处理的重要手段。中西虚实观在中国画创作中沟通、运用。  相似文献   

3.
从虚实相生的过程来看,艺术形象的意蕴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缘实而成的感通、感受和感应,一是因虚而生的妙悟。虚实相生艺术效果的获得,必然要以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相匹配为前提,即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的相互顺应对艺术形象的呈现和艺术意蕴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于语言媒介具有直接的精神性,可以在人的语言解读活动中直接诉诸人的大脑,非语言媒介则没有直接的精神性,只能通过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来诉诸人的大脑,因此语言呈现意象的深广度和灵活性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介都望尘莫及的,所以语言在促发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生成和扩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真情作文","以我手写我心"。高中生作文之所以空洞肤浅、矫揉造作,主要原因是思维禁锢、评价错位。教师可通过比较阅读、观察生活、虚实相生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选材奥妙、触动写作灵性、打造动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6.
从虚实相生的过程来看,艺术形象的意蕴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缘实而成的感通、感受和感应,一是因虚而生的妙悟。虚实相生艺术效果的获得,必然要以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相匹配为前提,即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的相互顺应对艺术形象的呈现和艺术意蕴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于语言媒介具有直接的精神性,可以在人的语言解读活动中直接诉诸人的大脑,非语言媒介则没有直接的精神性,只能通过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来诉诸人的大脑,因此语言呈现意象的深广度和灵活性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介都望尘莫及的,所以语言在促发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生成和扩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诗歌理论中的艺术境界。在古代文艺理论中,追求这种艺术境界时易于走向偏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文章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过多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意蕴所构成的意境,其结果往往影响了绘画、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赛博自由是指主体以现实实践为指导在赛博空间对对象真善美追求的实践过程中生成的一种超越性观念和活动。赛博自由是虚实相生的,赛博空间是人类自由理想实现的可能之境。赛博自由的未来,挑战与机遇同在,问题与希望并存,人类应保持清醒的反思态度,以健全的人类自由意识来参与这场"虚实相生、网人共生"的自由革命。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元论”思想对宇宙生命本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性。这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哲学原。  相似文献   

10.
虚实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本诗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2)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答题步骤:先总写,写出虚实结合的手法;再分析,指出实写、虚写的诗句和描写的内容;最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万里蔚 《小学生》2013,(7):65-65
和音乐无声胜有声的处理、书画布局虚实相生的技法、戏剧表演中静场的安排、电影中定格的运用一样,作为成熟的教学技巧,课堂学习中布一点"空白"也是不可缺少的。"空白"是运用含蓄的的方法,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余地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空白"是学生思考的孕育期,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课堂教学中的"空白",有助于学生对前期学  相似文献   

12.
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是中国传统写作理论的精华。传统写作理论功底深厚的白先勇在其小说创作中,成功地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来处理情景关系,塑造人物,营构情节,创造风格,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艺术有一大创造,那就是留白艺术,它在于追求一种空灵,虚中求实,从而达到"虚实相生,无为处皆成妙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样留白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要.诚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古代的美学范畴,它包含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两大部分内容。意境的虚实相生美学理论有其演化脉络。它的思想根源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形而下界与形而上界的依存运动变化的辩证思考。它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要求,概括出审美活动由暗示性诱发到创造性想象的飞跃,引导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与掌握。  相似文献   

15.
“无极生有极,有极便是无极。”说的便是虚实相生相合而成大千世界。我认为写作也与此理相通,虚实结合可臻妙境,写出他人无法描绘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飞白”,原为一种书法艺术,笔画中间露出一丝丝的白地:无墨,断丝。其目的是让观者从有限的“书’中体会无尽的美,充分体会出书者的心境,达到“无处尽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后来,诸多艺术形式也借鉴并运用了这种艺术。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理应也要体现这种审美追求,让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营造课堂间的“空白”、“间歇”,便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飞白”艺术。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从结构上说,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不断开拓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诗人的心灵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艺术有一大创造,那就是“留白”。它在于追求一种空灵,虚中求实,从而达到“虚实相生,无为处皆成妙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样的道理,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留白艺术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诚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讲的东西,就好比学生思维的引爆器,  相似文献   

20.
阿城认为:中国小说的性格是世俗,中国小说是随着世俗一路下来的,只是在"五四"以后小说被拔得很高,转成了反世俗;"五四"以来,中国小说一直为"载道"所累,中国小说被"道"压得半蹲着.1968年,阿城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试图以小说的世俗性和营造虚实相生的诗境消除载道文学的语法的权力化、内容的严肃性和意义的确定性,让小说还原本真、回归世俗,叙述民风之盛衰,预示中国人无法逃脱的宿命,字里行间饱蘸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性.阿城的小说无疑把八十年代的小说带入了新的审美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