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月前,宁波师范学院召开了首次“浙东文化研究”工作会议,曹屯裕副院长和全院各有关系科、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各有关处、部、室及图书馆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浙东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定宝主持,“中心”办公室主任季学原谈了“中心”科研工作的初步设想。与会同志就“中心”成立的重要意义、系统地开展浙东文  相似文献   

2.
甬上四先生及其后学与书院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上四先生及其后学与书院教育李才栋陆九渊在槐堂、象山讲学十数年,弟子属籍几数千人。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称:“何其盛哉”!其在江右之门人虽都能维护师门旨趣,可是在学术建树和光大门户方面则大大有逊于浙东甬上诸人。故黄宗羲又说陆氏“其学脉流传,偏于浙东。...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开创人,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著名启蒙思想家。他是余姚黄竹浦人,与宁波地处近邻。当时的余姚县属绍兴府,不属宁波府。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一般情况下,当时余姚与宁波的关系,没有今天这样密切。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署名,习惯上冠以里籍,黄宗羲的通常署名是:“余姚黄宗羲”或“姚江黄宗羲”,个别地方也有署“山阴黄宗羲”(如梅文鼎《勿庵历算书目历志赘言提要》有:“最后以属山阴黄梨州先生宗羲”云云),这是因为当时余姚县既属绍兴府,后一种署名当然也是对的。诚然如此,但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黄宗羲在宁波逗留之久,各方面关系之密切,  相似文献   

4.
沿着河姆渡先民的文化足迹,经汉晋,历唐宋,至明清,浙东始终是一个学术俊彦辈出、学术成果辉煌、人文精神彪炳的文化名邦。在新时期的感召和激励下,本院一群学人几经探讨,决心承接、光大浙东先贤的学术传统、学术成就,于1986年9月组建了一个以黄宗羲及其开创的清代浙东学派为研究对象的黄宗羲研究室。研究室初创时,几乎是白手起家。七个成员都是兼职的,都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和策励下,挑起了教学和科研两付重担。省社科院与本院注意到了这个学术群体出现的重要意义,以不同方式不断给予关注和鼓励,使研究室全体成员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不断  相似文献   

5.
白云庄在宁波市城西管村,也称“证人书院”,是明末清初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黎洲)讲学的地方。“浙东学派”导源于宋代金华人吕祖谦,讲求历史文献的实学;几百年来,代有传人。到了明朝末年,余姚黄宗羲继承这一派的学术,成为清代史学派的鼻祖。鄞县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学生,全祖望也是私淑黄宗羲的。  相似文献   

6.
今年距明末清初杰出思想空黄宗羲逝世整整300周年了。为纪念这位中国十七世纪的时代巨子,由余姚市政协、省社会科学院及我院联合发起、召开“纪念黄宗羲逝世30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将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70余人,就黄宗羲研究领域中的诸多方面展开研讨,有利于推动黄宗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我院浙东文化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三大家”“三大师”“三大爱国主义者”“三大诗人”,这是人们给予黄宗羲和王夫之、顾炎武的头衔,有的则用另外一些称谓,比如:说黄宗羲是我国十七世纪“最伟大、最有成就的学者”“浙东史学的一面旗帜”。在浙江,又有另外的说法,比如“东浙三黄”、“姚江三哲”,等等。在历史上,真正无愧于这样一些称号的人物,实在是不多的。但是,人们在考核史实之后,却不能不认为:这些称谓对于黄宗羲来说,并非溢美之词,黄宗羲是足以当之的。但是,迄今为止,这位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有多方面贡献的文化巨人,却并没有  相似文献   

8.
《原君》一文,选自《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为梨洲先生;又固曾筑续钞堂于南雷,人又称他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父亲黄遵素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因参与反对阉党魏忠贤的斗争,被害而死。黄宗羲也曾继续与阉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他曾在浙东一带组织义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讲学。清政府一再诱逼他出来做官,他都坚决予以拒绝。他的重要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抗日战争爆发55周年,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出版了《宁波文史资料》第十二辑,题为《浙东浩劫》,该专辑内容分五部分,有“日机日舰肆虐浙东”,、“日军暴行在各县”、“劫后余生话当年”、“沦陷区的黑暗”、“失却国土的沉痛”。这些资料真实地记载了当年侵华日军在宁波屠杀、凌辱我  相似文献   

10.
浙东学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自宋代以来,浙东学术日趋繁荣。北宋有明州“庆历五先生”和“永嘉九先生”,南宋有永嘉、永康学派和明州淳熙四先生,明中叶王守仁创立阳明学派,清代黄宗羲开创的由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等人组成的清浙东学派,在学术上更是独树一帜,蔚为大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浙东学派形成了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宝贵传统,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学术的瑰宝,其影响远及海内外。为弘扬浙东学术的优良传  相似文献   

11.
薛瑄是明代前期理学家,黄宗羲说他“悃愊无华,谨守宋人矩矱。”(《明儒学案》卷七)全祖望批评黄宗羲这一结论是出于“门户之见”。(《鲒琦亭集。答诸生问南雷学术帖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宗羲生于姚江,欲抑王(守仁)尊薛则不甘;欲抑薛尊王则不敢。故于薛之徒,阳为引重而阴致微辞,于王之徒,外示排挤而中存调護”。(卷五十八)黄宗羲轻轻一笔,把薛瑄作了无研究价值的盖棺论定。因之翻阅近代各哲学史著作,几乎没有提到过薛瑄的名字,间或有之,也简单几笔,只作为朱学维护者而已。“明  相似文献   

12.
黄尊素宁波余姚人,与汪文言并为当时"东林党的两大智囊",著名学者黄宗羲之父,有《忠端公集》。黄公以"东林七君子"而著名,加之其子黄宗羲声名极高,因此掩盖了其诗歌的光辉。本文就其诗歌中所蕴藏的忠义思想以管窥,探微其对浙东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宗羲年谱》在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热忱扶持下,即将出版。《黄宗羲年谱》的出版,既是对这位中国十七世纪杰出的思想家逝世三百周年的纪念,也为学界在黄宗羲研究领域中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也可视作我们献给由余姚市政协、浙江社会科学院及我院联合发起组织的“纪念黄宗羲逝世三百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件礼物。  相似文献   

14.
在黄宗羲逝世二百九十周年前夕,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浙江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宁波市哲学学会联合举办的“黄宗羲与浙东学派学术讨论会”,于十一月三十日在宁波开幕。省社科院沈善洪院长致开幕词,中共宁波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孙光锵到会讲了话。华东师大教授冯契在会上作了  相似文献   

15.
历代都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待访”对象是清朝统治者,并据此认为其有失士人气节。其实,黄宗羲于明清鼎革之际,潜心著就《明夷待访录》一书,其目的是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封建帝王制度的弊端,设计出理想的政治制度。黄宗羲在书中自道“如箕子之见访”,其真实意图是要寻找与他志同道合、追求“天下为公”理想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16.
1986年10月,在宁波举行了首届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与会的国内外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确认了深入研究黄宗羲的重要性;同时又在大小会议发言中一再提出:较为全面地系统地提供黄宗羲研究的有关资料,是十分必要的、迫切的。其时我们宁波师范学院黄宗羲研究室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学者们的呼吁促进了这项工作的进展。1992年,黄宗羲故里余姚市乡贤研究资料中心成立,我们两个单位携手合作,戮心同心,终于于1993年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学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浙东学派。一是南宋时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一个哲学学派,包括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派(亦称金华学派),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及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一是明末清间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郑梁、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的浙东史学派。后者提出“六经皆史”(章学诚)、“先穷经而后求证于史”(黄宗羲)等观点,倡导经史贯通、通经致用的治学方法,重视历史文献、地方史料的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浙东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一代史学家中,有作为的大多出自浙东,其主要标志为浙东学派。这个学派在顺治年间开始形成,先后连续四朝,涌现了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邵延采、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等杰出的学人。清代浙东学派继承、发展了浙东学术史上的优良传统,成为富于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学派。  相似文献   

19.
“续一”三节,亦同前篇,主要任务是提供一些有关黄宗羲研究的有用资料,同时,简明地提出我的一些观点。黄宗羲别号、书名考释在《散记》首篇中,我曾简略介绍过黄宗羲的小字、名、字和部分别号,本节拟对黄宗羲的别号和有关书名作些补充、考释,亦借此纠正若干讹误。  相似文献   

20.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徐定宝教授撰写的《黄宗羲评传》最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学术专著是我国已故著名学者、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部 ,属中宣部、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国家重点社科研究项目。包括《黄宗羲评传》在内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被海内外学术界誉为本世纪初“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黄宗羲评传》对三百年前的这位文化巨子进行了全方位观照 ,重在表现其传奇般的生命历程与博大宏阔的学术胸怀 ,有意凸显黄宗羲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思考与具时代意义的人文情结 ,还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