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术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而人类社会中军事斗争又促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和演变。中国的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且融技击性、健身性和表演性于一体,是其他国家的搏击格斗技术无法比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诸如百戏、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对武术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仅从武术套路运动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现代武术套路运动的特征阐述武术套路运动与表演艺术美的关系及其如何体现健、力、美的  相似文献   

2.
<正>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出现了一种竞技性、游戏性的表演,名叫“角抵”,民间也叫“角抵戏”。一般认为,“角抵”或“角抵戏”即为杂技艺术之滥觞。关于“角抵”的来源,一种说法认为与蚩尤有关。据《乐书》(宋·陈旸)记载:“或曰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又说:“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角者,角其伎也,两两相当,角及伎艺射御也,盖杂伎之总称云。”  相似文献   

3.
杨宇全 《杂技与魔术》2012,(2):52-53,61
从画面分析考证可见,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上,不但有手技——"跳丸、跳剑";竿技——"戴杆";绳技——"走索";大型的兽舞——"鱼龙曼延";惊险马戏——"戏车高橦";还有迄今已失传的独特而又难度极高的"七盘舞"。堪称一幅奇险绝伦的"百戏角抵图"。稍微对照一下,便会发现,今天活跃在舞台上  相似文献   

4.
汉代角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抵",其起源记载纷纭,有的追溯于西汉、秦、三代或三代之前;但是,以始创于战国,推广于秦、西汉的说法较为可信.汉武帝将"讲武"而设的"角抵"戏,演变成宫廷淫乐,到汉元帝时一度被罢废.东汉王朝建立后,"角抵"又得到了恢复,在宫廷内十分流行.自萧梁以后,"角抵"的规格和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宫廷仪卫队的一部靠分,并影响至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作为民间"百戏"之一,蔚然成风,这一阶段是"角抵"项目发展最活跃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南宋临安民间“体育社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民间体育社团 ,虽非宋代始创 ,但是真正称得上“体育社团”的民间结社 ,却是在宋代才得到一定规模的发展。特别是南宋临安城里的民间体育结社 ,更是空前活跃。这些社团既出现在百戏的表演队伍中 ,又时常出没于瓦舍、市肆和西湖岸边 ,为观众和游客表演 ,有的甚至被召进宫中在皇帝御帘前踢弄献技。南宋临安的民间体育社团可以说是宋代市民体育活动的集中反映。据《武林旧事》、《梦梁录》和《都城纪胜》等书记载 ,临安城里的体育社团如按体育项目和体育功能划分 ,则可分为武术和娱乐两种 ,所谓“武术社团”是指临安城比武献技、表演和…  相似文献   

6.
有着远古文化历史的济宁如一幅古朴厚重、笔墨苍劲的国画,亘古不息、日夜流淌的蓼河仿佛静静诉说着济宁千年的文脉故事。山东省济宁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济宁发掘的汉画像石中有大量百戏表演的场面,印证了汉代百戏的技术技巧已达到相当高度。济宁市杂技团原创杂技剧《汉风?百戏》依托济宁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立足杂技本体,在无言的艺术境界中演绎还原历史与文化、传统与经典,像一位耄耋老者用沧桑的口吻讲述曾经凄美苍凉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如歌如诉。  相似文献   

7.
杂技艺术,古已有之。早的概念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故一般称谓杂戏或百戏。今日的杂技艺术就是在不断借鉴和吸取各艺术门类的表演程式和技巧中发展成型的。杂技艺术对既有艺术的借鉴、吸取,最终是通过创新编导而体现。在几千年的艺术进程里,一代代杂技工作者努力探索、借鉴、吸收磨合,终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像戏曲、舞蹈等)的独特的艺术风  相似文献   

8.
康黎标 《精武》2007,(3):40-40
武术戏是武术与民间戏曲结合而成的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又称“化妆武术”,《沧县志》称其为“五虎棍”。据老艺人们回忆,流行于沧州的武术戏,相传兴于明隆庆年间,由山东拳师经衡水的饶阳县传入,发展至清末民初,武术戏兴盛一时,每逢重大节日庆典都有演出,现代的武术戏班遍及沧州肃宁县全境及沧县、盐山等部分县市。  相似文献   

9.
我曾写过《汉代的角抵(戏)和捽胡》一文(刊登在《体育史料》第五期上),中心的意思是说明汉代的角抵不是摔跤,捽胡才是摔跤。这是从文字史料上研究的结果。汉代的角抵戏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杂技、歌舞、武打戏。从体育的角度来说,角抵戏和中国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北方许多少数民族酷爱摔跤运动,这是有渊远的历史根源的.摔跤,最初起于远古时代的“蚩尤角抵戏”,抵戏和现在的摔跤略有不同,主要比赛方式是头戴牛角,相互对顶,谁将对方顶到规定区域以外,谁就是胜利者.这种抵戏运动,又称“角力”、“贯交”、“校办”等,比赛的方式大都是较量与技巧的对抗性运动. 到公元前一世纪,角抵逐渐演变为“摔跤”,军营中尤其普遍,是一项重要的军事体育活动.汉代以后,摔跤已从民间的自由嘻戏变为皇室成员的消遣活动.汉  相似文献   

11.
一、汉代角抵戏的大发展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说:“春秋之后,火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谣乐中矣”。东汉人文颖的《汉书注》说:“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梁朝任昉在《述异记》中,叙述了角抵戏源出于民间的游戏:“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其后传入宫廷,并有了专业的艺人。“(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优徘之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角抵”和“手搏”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部分文献资料中还存在有相关“角力”、“角抵”、“角抵戏”、“手搏”等词语混用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古代武术典籍的研究。对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古代的竞技活动“角抵”和“手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述。认为“角抵”与“手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对研究古代武艺至关重要,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思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墓葬制度与习俗方面的变化,是汉代社会景象的再现。汉画像石具有承载历史文化的作用,其中出土和发现的手搏、击刺、武舞、剑舞、刀舞等汉画像蕴含着汉代的武术文化现象,同时隐射汉代的民族精神,汉画像石承载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实地考察和检索文献资料,收集大量相关武术的汉画像石资料,从文化学视角分析其中武术画像所折射的汉代武术文化特征,得出结论:汉代武术具有了弓步、马步、仆步、跪步等基本步型,可能已经形成了古拙简朴的武术套路;武术的实用性与竞赛性、娱乐性并存,武术对练和竞赛的雏形已经具备;"角抵"比赛已经完善,相应产生了教练员和裁判员;汉代武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娱乐和教育之中,表现出汉代人民具有崇尚斗争、彰显武力、宽宏豁达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被称为“东方歌剧”,它是传统戏曲中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剧种。广东省电信公司就曾发行过一套《京剧行当》200电话卡。共4枚,将生、旦、净、丑这四大京剧行当的代表性剧目和人物搬上了电话卡。  相似文献   

15.
武术经过艺术加工出现在舞台银屏上,即为武功艺术,是为剧情和剧中人物服务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向武术家李尧成学了"八仙庆寿剑"之后.取其形舍其力并融汇了刀,锏等兵器的某些使法,把武术化成了一套精美绝伦的剑舞,用于《霸王别姬》剧中,将虞姬生离死别又强颜欢笑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武术原封不动搬上舞台银幕银屏、脱离剧情与人物特征,最终会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解放前,东北"少林会"以武术家何月山为首的一批武林高手,南下上海、投身于京剧舞台,在报纸上以"真刀真枪,当场出彩!"  相似文献   

16.
通风报信     
《中华武术》2000,(7):17-18
少林武僧团京城展雄风 作为“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的《少林雄风》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精心制作、隆重推出的一台以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为宗旨,努力使传统的武术表演进入艺术殿堂的精彩节目。《少林雄风》取材于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僧的日常生活。全班人马均由少林武僧团演员担任,堪称世界上惟一正宗的少林真传。《少林雄风》浓缩了一千多年少林武功历史的精华。这台节目由曾在国际上数次获奖的李西宁女士担纲导演。整台节目以春、夏、秋、冬分为四场,歌唱表演分别展示了十二生肖象形拳、硬气功、各路拳术、十八般兵器及少…  相似文献   

17.
我国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广泛。从远古时期的"蚩尤戏"到汉代的"角抵戏"、唐宋时期的"乐舞百戏"、民国时期的"技术""武艺",直至今日的杂技,杂技艺术始终呈现着不断蓬勃发展,繁荣壮大的趋势。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杂技艺术与舞蹈、音乐、戏剧等姊妹艺术相互交流学习,借鉴融合,不断推陈出新,竞相发展,使杂技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呈现出日新月异、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赋予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神魔小说,也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著之一.中华武术作为小说灵感创作的重要信息来源,在书中展现功夫打斗的场景笔墨尤为浓重.传统文化是武术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根基,中华武术的精髓部分在书中喻以春秋笔法,借助若干个主要人物的英勇事迹附加以神话描写,共同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古代神魔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西游记》.文章立足于对《西游记》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猴王孙悟空的解析,以美猴王战斗形象构成为主要线索,进一步解读美猴王人物塑造的武术特色,为发掘和印证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相关联系提供研究论据,亦为武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拓宽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摔跤历代名称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摔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它的称谓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先秦时摔跤称为角力、相搏、手搏,主要用于军事训练。秦时正式定名为"角抵",开始成为娱乐表演项目。汉代摔跤称角抵、武戏,出现职业化倾向,形成三种固定风格。两晋南北朝时期又称为相扑、蚩尤戏、争交。唐宋时期摔跤活动达到高峰。明清摔跤多称布库、撩脚、撩跤、掼跤,并且进入泛民间化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作为武术专业中的新兴方向,是弘扬中华文化和武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但从总体而言当前武术课程的设置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文章从武术表演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角度论证了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发展的路径,进而提出合理化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