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也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生命感悟之歌。然而,许多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把分析母亲的形象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文字中透露出来的对生命的悲悯与感悟。因此,我立足重塑教学的“生态、生本、生命”状态,对《合欢树》的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2.
毕伟玉 《当代学生》2015,(Z1):13-14
史铁生的《合欢树》(见沪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实在是一篇好文,作家以平淡干净的文字写出了对母亲质朴醇厚的感情。向来,我们在理解合欢树的作用时,一般都把这棵树作为一种象征体来理解。即,可以把合欢树理解为作者,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同时,合欢树也可以理解为母亲,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然而,此种解读似乎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文章前后两部分关系的问题。学生阅读此文,基本会发觉文章前半  相似文献   

3.
读一篇美文总能让人齿颊留香,余味无穷。《合欢树》就是这样的文章。《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入选高教版中职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写母爱,赞美母爱的文章可以说不胜枚举,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然而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史铁生的《合欢树》似乎不能够说这是一篇有创意的新篇,甚至标题就给人以平淡无奇的感觉,但是这篇文章却早早地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并被作为歌颂伟大"母爱"的典型范文。  相似文献   

5.
《合欢树》是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用平实、淡泊、洗练的笔调,按时间的顺序向我们叙述了母亲的艰辛,讴歌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悲痛又愧疚的思念。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并不像朱自清看到父亲背影时的那种辛酸和怜惜,而是在平实、淡泊的叙述中透露出深深的思念与愧疚。母爱,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人人都懂,是不用教的,而且越是感性的东西,越难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诠释、解读和把握。所以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6.
《合欢树》语言如闲话家常,学生对文本的赏析往往只关注作者所叙之事,止步于"母爱"的主题概括,忽略了作者潜隐的情感。想要读出作者在那淡淡叙事背后的情感秘密,就要关注"这一篇"散文的语言特点,琢磨行文中语言顾盼生姿处,读出隐藏的情感,找到解读作者内心情感的密径。  相似文献   

7.
正一、案例背景《合欢树》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散文部分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小与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合欢树》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情,以小见大的文章。"合欢树"是母亲种的一棵树,它象征着史铁生的命运,对母亲而言合欢树寄寓着她对儿子的希望,对儿子来说合欢树凝聚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并且《合欢树》是史铁生  相似文献   

8.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质朴清淡的语言谱写出的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作。本文通过对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白描式的语言特点的剖析,揭示其蕴涵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合欢树     
徐浩哲 《新读写》2008,(3):54-54
很显然,这篇文章模仿了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合欢树》,所写的事情也大多类似。但小作者也不只是模仿,而是在模仿中因时因地因人变化创新,别有一种情趣和亲切感。文章语言灵动机智,反映了小作者活跃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谱写的一支感人至深的真情之曲,震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缓缓地流淌了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是儿子对母爱的一首热烈深挚的赞歌。文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如水如云,质朴中显风采,真情潜藏于字里行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的散文,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质朴隽永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名篇《合欢树》就是这样的佳作。 古往今来,写母爱的文章太多了,如何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较难的事。史铁生的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的独具个性的鲜活的母亲形象。在母亲身上体现的不止是对儿子的爱,还有对生活的爱,甚至是她身上的“缺点”。  相似文献   

12.
<正>在作家史铁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母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他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三篇文章被选入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我们不禁要问,在众多抒写母爱的文章中,为什么偏偏这些文章经过多次教材改革而仍被选入其中呢?到底是什么使它们经久不衰,让教材编者如此难以割舍?我想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母子情之外,它一定有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感悟的地方。笔者  相似文献   

13.
叶卫民 《考试周刊》2015,(44):33-34
本文从《合欢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入手,着重从作者史铁生的成长阶段中感受到的母爱、阅读本文时遇到的三个困惑成因及三次提及孩子看合欢树影的意义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围绕《合欢树》这篇课文,有两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一是文中的"树"倒底象征谁,二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意义。由于对以上两者缺乏清楚的认识,老师们很难把握文章结尾的深意——"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句话简直像一则难猜的谜语。其实,经过细致分析,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树"与  相似文献   

15.
表现母爱,赞美母爱是永远的主旋律。此次教学设计中选取了同样母爱抒情母题的散文:《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老舍)。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母亲",但由于不同的作家,"性情面目,人人各异",所以两篇文章各呈其妙,各有风采。具体从篇章主题、写作思路、写作特点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旨在充分理解文本,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学会在平淡中体验亲情,从而学会怀着感恩的心回报亲情。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是教师、课文、学生三者间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讲授《合欢树》的过程中,通过以听促读、以读促想,以情传情三部曲,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失去母爱前后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对母爱的感受和体悟。  相似文献   

17.
张金晶 《新读写》2011,(4):35-35
近日,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感触颇深。文章写作者死去的母亲种的一棵合欢树,其中写到小院儿里的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这里的“树影”自然指的是那棵合欢树。  相似文献   

18.
细品史铁生的《合欢树》,体会到的是离别痛。这种离别不是一般的异地他乡的相隔,而是生离死别。是一个母亲为了治愈残腿的儿子在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光焰之后,带着永远的遗憾和担忧,不愿而又不得不撒手的永诀;是一个心灰意冷的残疾儿子在母爱的百般呵护和精心栽培下能够飞跃而不能够回报的断肠之痛。题目与内容的强烈反差。  相似文献   

19.
@@《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中国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真正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母爱的伟大却颇有难度。课文对母爱的内涵没有做具体诠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层诠释母爱的内涵,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呢?@@@@一、上勾下连,整体感知@@@@高年级学生初学一篇文章,首先需要通读全篇,了解大意。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的主脉、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下一步“精读”,分析文章的主旨,将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情感。文章基于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的“主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巧妙设计主问题,以《合欢树》为例开展具体课例设计,以期为《合欢树》及其他散文的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