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 诗人。而为什么成年后的诗人这么 少?童年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快乐 而又美好的,充满着天真的幻想和 美丽的愿望。然而,为什么现在的儿 童感到压抑、苦闷?  相似文献   

2.
沈丽新 《师道》2013,(1):4-5
记忆真是靠不住的么?我们都曾经是儿童,都曾经是在校学生。在我们的童年时代.在我们的学子生涯里,或多或少,都曾被轻慢、被误会,甚至被伤害。那时的我们,有过多少惶恐、忧伤与痛苦?为什么很多人成年后,或者成为教师后,都不可避免地对孩子复制那些轻慢、简单粗暴以及伤害呢?真的就淡忘了自己也曾经是儿童么?  相似文献   

3.
华兹华斯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的观点是他独特的儿童观的核心内容。这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独特的创作方式及内心境界的真切流露,是诗人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人对童年的回忆,对本真的追寻,实际上是想寻找失落的自我、逝去的天堂,渴慕永生和无限,向往欢欣与自由。  相似文献   

4.
儿童不只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不只是作为客观事实存在的,不只是以一定年龄为界限的群体,而更是一个社会学、教育学命题,是富含价值意蕴的,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具体生命。如何看待儿童是一个恒久且意义深远的问题。儿童究竟是“小大人”,还是不同于成人的存在?儿童世界究竟是成人世界的缩影,还是独立于成人世界的另类文明?儿童阶段即童年是否就是为了将来做充分准备,为此他必须广纳人类知识,覆盖或压抑他对周遭事物的独特理解?……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如何看待儿童,如何与儿童相处,教育如何发生作用,本文尝试对此类问题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宝琪 《下一代》2013,(1):39-39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天真无邪村野儿童的字句俯拾皆是,而这些人物又伴随着田园牧歌而存在。它们以清新明丽的风格,淳朴悠然的情趣,深得人们的喜爱,几乎成了文人墨客羡慕的对象?可见人们对无忧无虑、轻松自由的童年时光充满着羡慕和向往,古今都是相通的。下面就来读几首“儿童”诗吧!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而所谓“儿童的样子”,就是对一切都怀有好奇。但在我们呼唤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今天,儿童的提问受到怎样的待遇呢?我们常常乐于回答“这是什么”,却苦于,难于甚至不愿意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快乐、自由、诗意地生存是童年的真谛,但如今的儿童却失去了太多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快乐,无情地被压制了太多的兴趣,剥夺了太多选择的自由。故一个不容回避的沉重话题是如何还孩子一个自由快乐、诗意、本真的童年?如何“保卫童年”?真实而触摸的数据呈现出令人震憾的实然图景:自由缺席,快乐出局,天性淹没,人性失真,生命淡漠,情感缺失,“儿童”这个弱势群体正按照成人的逻辑在特定的轨道上承载着特殊的使命艰难地“跋涉”。  相似文献   

8.
涂涂抹抹是儿童都喜欢和经历过的,他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为什么儿童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  相似文献   

9.
六一儿童节,是全社会都十分重视的节日。每到“六一”,全国各地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儿童少年联欢活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团体都组织多种形式的为儿童“送温暖”、“送关爱”活动。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儿童这一盛大的节日里,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思考:教育应为儿童做些什么?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何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  相似文献   

10.
“人的栖居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上的。”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诗人的诗人,而“荷尔德林步入其诗人生涯以后,他的全部诗作都是还乡”。诗使我们回到故乡。而童年与故乡是相互缠绕的。故乡之所以是故乡,是因为童年时我们栖居于那里,是童年的生活使我们早期的栖居地成为我们的故乡。而童年又是故  相似文献   

11.
童年体验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世界的有效途径。通过考察童年体验发现:儿童生而就是生活者、游戏者和学习者,其生活、游戏和学习之间相互交融,并由此构成多维交叠的儿童世界。  相似文献   

12.
华兹华斯提出的复归童年、儿童乃成人之父、灵魂的前存在等一系列儿童理念,是他对英国社会的一大贡献。他怀念童年,歌颂童真,认为成人只有复归童年才能找到幸福,成人应该向儿童学习。对处于“文明困境”的现代人类来说,华兹华斯的儿童理念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拯救色彩。  相似文献   

13.
童年是一本美好而令人向往的无字之书——打开她,你将走进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广博天地:那神奇的想象空间、另类的思维视角、独特的生活哲学、忘我的游戏精神……无不向我们昭示着她的独特性与自立性。基于此,反观我们的品德教育,是否真正烙上了童年的印痕呢?我们的品德教育究竟该如何去形塑与表达童年呢?结合儿童文学、儿童生活与儿童游戏,...  相似文献   

14.
华兹华斯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及“灵魂前存在”的观点是他独特的儿童观的核心内容。诗人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社会及上帝的和谐关系,这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独特的创作方式及内心境界的真切流露。童年经历在华兹华斯儿童观的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诗人对童年的回忆,对本真的追寻,实际上是想寻找失落的自我、逝去的天堂,渴慕永生和无限,向往欢欣与自由。  相似文献   

15.
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我们谈起孟母为什么依然有一种亲切会心的感觉呢?原因在于,孟母的教育方法是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而符合规律的认识就是真理。  相似文献   

16.
内容简介:成功,是每个孩子内心的渴望,更是每一位父母关心的焦点。可是,为什么孩子总在失败的体验里挣扎?为什么父母总在失望的困惑中长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孙云晓研究员,依据他多年的潜心探索,提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走向成功的新家教方略,即成功是发展、选择与和谐,而其真正的内涵是幸福;人类关于儿童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父母应当成为童年的捍卫者!光盘内容:A面:1.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2.成功在于选择。 B 面: 1.学习化社会与成才之路 。 2.提高父母…  相似文献   

17.
杨启亮 《中国德育》2009,(12):24-27
儿童读经本身不是问题。中国幼儿学外语都不是问题,读点儿中国文化经典竟然成了问题?但是,如果不想想儿童为什么要读经,不问问儿童读什么经合适,不知道儿童如何读经有益,不懂得如何教儿童读经,成人不读经只让儿童读经,这就是问题了。儿童读经不可能是儿童自主选择,只能是成人选择,而且还是成人组织、实施教学、操纵评价的。说到底,这是个教育事件,  相似文献   

18.
《新教育(海南)》2005,(8):45-4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重度抑郁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心理专家称,孩子缺少关怀,或者获得的关怀过多,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抑郁症。目前儿童抑郁症患者主要是6至12岁的孩子,儿童抑郁症主要来源于孩子童年的精神创伤,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2009,(7):76-77
春夏之际是幼儿手足口病的高发时期,孩子为什么会得手足口病?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后该如何护理和治疗呢?种种问题都让家长忧心不已。为此,我们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请教了浙江省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李荣女士,和家长共同关注幼儿手足口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汇》2006,(4):14-14
几年前。看到的新闻多是教师带病坚持工作、救助失学儿童等正面消息。近几年可不同了,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的都是有关教师乱收费、体罚学生等负面报道。我想问,短短几年.为什么套有这种转变,又是谁玷污了教师的名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