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使用Chen和Starosta(2000)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浙江大学外国留学生进行测评,从性别、国籍、宗教信仰、是否参加过跨文化培训、来华时间、汉语学习时间六个方面对不同身份类别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为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提供指导;并通过探究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因素及五维度之间相关性分析,为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文化差异提出科学性指导。  相似文献   

2.
当前,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拓宽学习者知识面,了解不同文化的过程。英语学习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更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备高度的跨文化敏感度,能够包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学习者逐步意识到外语学习中跨文化敏感度的重要性。文章简要介绍跨文化敏感度的内涵及国内外研究趋势,旨在探究跨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者的影响,以探求更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某校为主,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通过分析发现:70.6%的留学生适应中国教育系统,仅有7.1%的留学生不适应中国教育系统;89.4%的留学生对中国学习生活满意,仅有3.6%的留学生不满意;关于心理适应性,88.2%的学生不存在心理不适应性,仅有11.8%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等。本文通过对留学生不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影响因素和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宁夏以独特的民族宗教特点,吸引着众多国家的学子前来求学深造。宁夏医科大学作为本地区唯一一所医学高等院校,目前已有数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在银川常驻外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状况,对其学业和生活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搞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本文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的对华态度、学习、生活以及文化交流适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留学生群体的观察和访谈,探究了造成留学生来华后出现跨文化不适的原因。基于跨文化适应模型,作者针对留学生群体的跨文化适应,从高校管理者和留学生两个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来华的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8,(5):178-180
随着高端战略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有着越来越重大的意义。中亚国家留学生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在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等方面的程度。中亚地区民族多、文化多元、语言上既有相通性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跨文化适应方面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体差异性。近年来,来京留学的土库曼斯坦学生人数上升较快,土库曼斯坦学生对中亚国家学生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在北方工业大学学习的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总结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在学业适应、心理适应、语言适应、日常生活适应等方面的特点,并且建议根据该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在中国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8.
王颖 《教师》2019,(5):122-123
2017年,来自156个国家及地区接近1.2万名留学生在西安学习,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文章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不同生源地区的留学生进行分类调查讨论,发现各地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各有长短:欧美留学生在语言和课堂理解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而亚洲留学生在适应中国本地化生活方面有明显优势。文章提出建议,各高校要加强语言培训,设置语言考查门槛,为留学生提供寄宿家庭和更多文化交流节目,帮助他们融入西安生活。  相似文献   

9.
林冬 《职业技术》2023,(3):30-36
文章以福州两所高校的德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得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五个因子中交际信心最弱、本科样本比大专样本的差异认同感高三个主要结论。提出相应的德语教学建议:以知识、经验、行动能力三个维度为切入点,增强德语学生的交际信心;包括以交际为导向提升德语产出能力、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以交际框架为指导进行跨文化训练等策略,借助“移情”能力的发展策略培养大专层次德语学生的差异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多所高校148名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学历、非学历留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来华前受教育水平对学习经历中的控制点影响显著;汉语水平、来华前的出国经历与受教育水平、社交活动首选群体及是否善于社交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人格的形成;其中前四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后者的影响则见于文化层面;社交活动的首选群体为中国人者,具有较强的社会依存性;在短期跨文化适应中,价值观的改变较难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东盟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涉及到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影响到中国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提出在课堂翻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比较,以及中国文化的导入,有助于促进东盟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2.
在来华留学生当中,中亚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一群体当中,以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居多,以20岁左右的青年为主(所占比例为91.49%),大都信奉伊斯兰教.这些学生活泼大方、热情好动,但年龄较小,自由散漫,不适应中国式教学管理;由于极度敏感,民族自尊心较强,容易发生群体斗殴事件;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较差,但热衷于各类文化活动.建议高校建立健全班主任负责制,多开展素质拓展性活动,积极、适当地开展汉语知识类比赛,建设师生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杨敏  邓珏 《文教资料》2015,(4):149-151
作者针对在华留学生课外活动吸引力不够、实效性不强的状况,依据文化传播理论及跨文化适应理论,结合苏州大学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留学生的真正需求。调查发现,设计留学生课外活动,需要建设活动官方平台,尤其是做好英文活动宣传,关注不同国籍学生对于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语言、举办方等需求的不同,为不同国籍的在华留学生设计独树一帜的主题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非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来华非洲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占有重要份额。开展来华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了解留学生在华环境下跨文化适应方面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并对此做出理论探讨,对优化来华留学环境,促进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社会文化适应度,学业、学术适应度,社会支持满意度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了非洲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5,(4):123-126
随着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来广西留学的东盟国家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其留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本文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14级留学生为研究个案调查了泰国、越南两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并试图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校的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留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符合当前留学生的特点。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对层次化、多维度的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该校通过实施专业企业"双导师"专业教育模式、完善来华留学生奖助金体系、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的存在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对消除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障碍、培养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也朝着国际化深入发展,留学生教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来华留学工作已成为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四川,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留学。以四川省为例,研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内陆地区的开放程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考察研究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情况,以北部湾大学留学生为例,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实际数据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并且结合现实情况将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用以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对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美国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的适应现状,本文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8名美国留学生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美国留学生与中国人的跨文化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下列问题:语言障碍影响了沟通效果和人际和谐;刻板印象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有负面影响;刻板印象主要和种族与国别有关。文化差异包括:平等自由和服从上级;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就事论事和人情面子;人际距离的远和近。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对美国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提出了包括语言培训、跨文化教育和培训、有关制度调整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学或学院开始重构教师教育项目,创新实践跨文化国际教学实习项目,旨在使未来的教师具备丰富的跨文化教学体验,形成全球观念与跨文化意识,培训他们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任教的能力。本文主要以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Culture Immersion Projects)为例,分析该方案的目标、实施以及发展评估,以此展望全球教师教育发展,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