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何为"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波兰尼指出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直接表示的知识."隐性知识又称为"缄默知识"等,指的是:"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是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  相似文献   

2.
缄默知识:教师知识权威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闻 《班主任》2005,(3):10-12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非常注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这里的"无声"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知识,或曰缄默知识,"有声"则是指显性知识.在很多情况下,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效.笔者认为,教师缄默知识储备的量及其如何与显性知识协调好,是教师建立知识权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较之传统课程知识观,在发生论的意义上,微课程知识观以"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际遇为萌生背景,人类与知识的融生互动、技术与课程的相伴相融是其演进轨迹;在实践论的视域里,微课程知识观以"影像书写"对"文字书写"的扬弃为实践表征,知识形态的"网络化"、知识表达的"可视化"与知识习得的"具身化"是其当下样态;在动力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整体化即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记忆的充分调动将相关联的知识重构形成知识体系,进而以知识的系统化促进知识的深化。知识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黏合剂"。在重构知识系统的过程中,它如同"混凝土"一般将知识紧密聚合,进而以步步为营,螺旋上升之势促成对知识的整体学习。历史知识学习是历史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引入"迁移学习"是聚合历史知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凝练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5.
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是分门别类地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的,儿童集中于单纯地记忆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没有获得把片断的知识归纳为整合的知识的乐趣,充其量不过是把"学力"视为"记忆力"罢了,终究远离了"知识的竞技"。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竞技"。我们不妨着眼于"知识"原本具有的特质,并依据"知识本身的规则",去思考整个竞技过程的展开。作为"知识竞技"拥有的规则可以表述为如下三点:其一,知识的一贯性。如果有人以为"知识"就是对某种问题  相似文献   

6.
曹永国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5):20-24,30
知识的时代追求知识,但追求知识不代表有追求知识的能力和条件,更不代表有追求知识的理性之思。追求知识的根基是知"无知",是对作为"无知者"存在的知识。"无知者"是"有知者"的勇敢反叛者,是平等观念的忠实贯彻者,是真理和知识的理性探索者,是自身的恰切自识者。"无知者"的知识是师者思忖的知识。"无知者"的美德在于,忽视甚至遗忘了"无知者"的存在,追求知识、教育他人,可能会"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7.
知识对话策略,实质是把知识教育从过去的"知识灌输"变为"知识交往"。知识对话策略真正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创建"我—你"新型师幼关系的重要途径。教师与儿童在知识对话过程中,真诚相待、平等交流,从而能够使儿童更好地去探索世界。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课程哲学是机械论的,强调技术知识是可以"明言"的;事实上,许多技术知识是"难言"的,是非逻辑性的.在课程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明言"知识,对未加编码的非逻辑性知识关注太少.与之相关的是在课程实践中对体验性环节,以及对兼职教师作用的忽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践性知识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探讨也越来越多。笔者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被教师本人直接并迅速调用的知识"。与其相对应的不应是"理论性知识",而应是"前实践性知识"。"前实践性知识"通过教师的反思与内化,与教师原有的实践性知识相结合,形成教师新的"实践性知识",而新产生的"实践性知识"又将指导教师对"前实践性知识"的理解。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触发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一些研究者将以舒尔曼为代表的教师知识研究理解为正式的命题化知识、甚至是理论知识的研究,这是对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的一个误解.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重新解读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可以发现未来教师知识研究的方向应该是既研究显性知识,也研究隐性知识;既研究公共知识,也研究个人知识;既研究"知道是什么"的知识,也研究"知道怎么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是指学习者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创新或建构自己的知识,使学习更有意义,而且这种学习便于以后对知识的回忆。"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  相似文献   

12.
如何才能促使"死知识"向"活知识"转化呢?联想与比较是两种有效的"促进剂"和"转化酶"。如果说一般的阅读读方法是单纯的涉及某种领域知识向彼种领域知识的过渡,即进入思维领域中的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而是两方面甚至更多方面知识的相交碰撞。在很多时候,这种知识的撞击结果能促进思维的活跃,使阅读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承续"尊德性而道问学"儒学道统,发展出自成体系的德性课程知识观.一是以"心即理"阐明德性课程知识的意蕴,即德性课程知识既要满足自我的"尽心"而为的精神伸展需要,又要体现社会的思想约束和道德规制;二是以"复性"指明德性课程知识的价值,即以复己之性、复人之性、复物之性为价值向度,既继承儒家学术传统的知识积淀,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三是以"人伦"言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容,即在自我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上践行类别化的人伦关系;四是以"知行合一"申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部知识实践和外部行为实践过程,即在主观主义知识观和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统合中发现德性,在学问知识与生命实践的一致中发展德行.  相似文献   

14.
自建构主义传入我国,一些学者用建构主义来研究教师知识,认为教师知识是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建构而成,"实践性知识"是根本的、主要的知识。相应地"理论性知识"不是直接从实践中建构,因而被轻视、甚至被否定。这种重"实践性知识"而轻"理论性知识"的思潮对教师专业发展十分有害,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KM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M教学法是南北京科技大学杨炳儒教授倡导提出的,是将"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导图"进行融合,以知识逻辑结构为核心,经宏观知识架构与微观演绎铺展,形成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体系安排是在宏观上先进行"抽象数据类型"定义,然后在微观上进行具体操作"算法"的介绍.因此可以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KM教学法.  相似文献   

16.
毫无疑问,语法知识是"知识"。知识是什么?真正的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知——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它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引导人类智慧的明灯。培根的一句名言曾风靡神州大地:知识就是力量!当然,静态的知识本身只是潜在的力量,它作为力量的本色要在"运用"中才能显现出来。正如阿拉伯谚语所说:"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这话就应在汉语语法知识的头上了。  相似文献   

17.
<正>很多人在讨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当前教育最突出、最综合、最大的问题还是一种"过度教育"。这种过度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的"知识"。当前的教学大体上还是一种"知识教学",教师依据教材教知识,学生依据书本学知识;教师教的多半是"死知识",学生学的也基本是"死知识",结果是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中西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都表明:过多、过死的知识不但无  相似文献   

18.
<正>"课程知识"是相对于"客观知识"而提出的,强调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与课程知识"相遇"的可能情境。客观知识是自在化的、相对静止的、冷冰冰的"知识块",是"死"的"知识筐";课程知识则是经过改造了的、"动姿化"的,是灵动的、热切的、表现出趋向性的,它是由人建构的,具有与人对话的姿态。课程不是知识的"载体"或学习内容的"运输线",而是人与知识"相遇"的场域。人与知识"相遇"并非二者面对面,而是两者精神的对话。好的课程给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教师被认为是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习得与创新直接决定着改革的实际成效,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其中又起着关键作用。近些年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呈繁荣之势,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的探讨也不少,但大多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经过总结提炼得出,而不同的质性研究得出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也有所不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本土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的实然状况,从而对教师培训提供实证数据和建议。通过对上海市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教师实践性知识在静态层面由四个方面构成,分别是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和自我知识。其中,"教学知识"包含"学生知识","学科知识"包含"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指向自我的知识"包含"自己所处环境的知识"和"自我知识"。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对知识价值属性的探索都是停留在知识本身层面的。如斯宾塞的"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回答是科学知识。达尔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古代老子提出的著名教育隐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是在比较中强调了方法知识的重要。但所有这些探索均忽略了知识与"致知"方式的关联,忽略了致知方式的不同对知识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