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与之密切相关的武德体系,并闪烁出夺目的光芒。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中武德的内涵、武德传播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相关策略,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研究武德传承,对于武德文化未来的发展更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武德内涵,继承其理性、优秀的内容,并引入更多的时代信息,进一步丰富武德的概念和外延,这是弘扬武术这支中华文化文明中的奇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武德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本质属性,是武术的灵魂所在。当前的武术传承中习武者的武德修养被忽视,使得武术成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最终导致武术运动失去其原有的魅力。文章聚焦于武德的传承与发展,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武德教育的相关对策。建议通过设置武德教育理论课、建立武德规范体系、在武术技术教学和训练中贯穿武术文化内涵的介绍以及在武术技术教学和训练中渗透武德教育等措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武德——随中国武术之产生,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道德思想的熏陶与规范下,逐渐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文章围绕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武德与和谐社会建设诸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展现武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着重阐述了武德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协调发展作用、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并通过武德对武术人才的导向作用来反映其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5.
莫黎群 《教师》2011,(27):124-126
武德——随中国武术之产生,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道德思想的熏陶与规范下,逐渐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文章围绕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武德与和谐社会建设诸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展现武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着重阐述了武德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协调发展作用、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并通过武德对武术人才的导向作用来反映其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需要对传统的武德教育加以改革,才能有利于武德教育的持续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和综合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武德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开展武德教育工作是对武德教育的深化和改革,它有利于武德教育同和谐社会接轨,实现全社会的协调、和谐的发展,有利于武德教育的丰富和发展;寓武德教育于教学、训练之中,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达到技德双修的目的,有利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将武德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将武德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武德应该具备新的时代内涵,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佛教禅宗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时代,禅宗思想赋予少林武术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文化、武德、禅武合一、医学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有升降,禅宗思想慢慢转化为体育化、娱乐化、商业化,与以往的佛教教义相背离,但是,它适应了社会的大发展,并没有失去其精要,反而让更多的人去接受,说明佛教禅宗新思想的转变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论高等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在武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对武德进行价值转换,通过武礼武技的传授、武术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  相似文献   

10.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里的"武",指的是军事。由于军事与武术是同根共源,交叉发展的,后来武术也就将"武德"纳为已有了。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在现代社会中,缺少的就是武德精神,把武德精神融入人文社会和人文精神中去,所收到的回报可以想象,这个社会必将和谐融洽起来。以下几点,是本人认为武德精神融入社会的几个途径和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从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看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对标志设计中的文化内涵体现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体现标志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是标志设计的命脉。通过对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进行分析,探讨标志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在标志设计过程中文化内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喻馨锐 《海外英语》2014,(21):267-268,270
The names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re full of historical origi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family name and given name,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origin and culture connotation of family name and given name, and also the hidden influences of name played on human beings.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nglish name will also be concerned because we can not ignor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made great effects to English name.According to the whole essay, we can easily realize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English name through all my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相似文献   

13.
学习型社会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我国全社会的共同理念。伴随着这一理念的深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有300所企业大学成立,这凸显了企业大学的现实存在意义,也为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理念与内涵。本文综述了企业大学的相关基础理论,探索了企业大学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企业大学的驱动因素;并结合国内外企业大学的研究与实践,论证分析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及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提出旅游社会这个概念,并对旅游社会概念的内涵做出规定。同时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旅游资源的人类共享性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人类社会进入旅游社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是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认真学习,使我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有更深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民”的概念及内涵主要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带有浓厚的的资本主义阶级色彩,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公民内涵的局限性同时,历史的发展了公民意识的新内涵,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在新时期发展了公民概念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形成了所谓的市民社会话语系统.我国理论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及其新的发展趋势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的发生变化,教师除了具有信息社会普通公民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还应该具有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应具有的促进其职业自我发展的信息素养.并且笔者从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四个方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背景,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从而总结出“1243”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围绕一条主线,做到两个融合,确立四个保障,实现三项能力”。经过1年多的实践,这种培养模式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