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沁是那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女演员.与她擅长的昆曲中的“水磨调”一样,温润婉转,不急不躁一看见她的第一眼,很容易以为乖巧就是她的全部特点,但不多时便能感受到她娇小纤细的身体里蕴藏着一股执拗的力量.这种执拗的“不将就”在李沁的身上分明却不突兀,和她低调的美相得益彰.这可能正是学昆曲的那些年赋予她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2.
《音乐世界》2012,(23):6-6
谈到和何润东的亲吻戏,李沁还记得两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场戏是说李沁将喝醉的何润东扶回酒店,何润东在意乱情迷之下强行吻了李沁。小鹿乱撞的初次吻戏,让李沁却对何润东有了“吻戏教科书”的评价。何润东的细心更是大受称赞,“开拍之前,他知道我紧张还特意过来安慰我。”可惜两人还是没逃过NG的命运,祸首还是一个动物。原来是一只...  相似文献   

3.
体验经济时代,观众收视心理正经历着从感官“服务”到“游戏”、再到“心理体验”和“审美体验”这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并由此引发了电影文本的转型.电影本身顺应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变化,电影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了体验经济的前进.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时代》电影的成功并非无法复制,也是有迹可循.它宣告国内从出版市场到电影市场,已经成为由中学生到年轻白领为主导的“小”时代.在“小”时代里,粉丝电影需要对年轻观众的精准定位,才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小”时代的小妞电影也不再是围绕成熟女性的题材展开,《小时代》也成功填补了国内小妞电影的类型范式空白.  相似文献   

6.
王南楠 《文教资料》2013,(35):137-139
近年来井喷式的中国电影市场,敏锐的电影台词设计与对传统电影价值的反叛思考逐渐引起了业内和观众的注意.《西游·降魔篇》延续了周星驰一贯的“无厘头”风格,继承了中国喜剧电影后现代主义的潮流,给观众呈上了语言享受、诙谐幽默的饕餮盛宴.同时我们需要深度挖掘隐藏背后狂欢式的价值重塑.  相似文献   

7.
刘甜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35+137-135,137
电影是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渠道和形式,字幕翻译是沟通影片和观众的桥梁.近年来,我国电影字幕翻译逐渐呈现出大众化、娱乐化、本土亿的发展趋势,“接地气”的翻译蹿红荧幕.“接地气”的翻译能否忠实地传达影片的内容与特点,能否延续影片的经其性,仍需译者与观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8.
英汉电影片名的陌生化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以名扬。为先声夺人,英汉电影片名常采取陌生化手法,化“已知”为“未知”,将“熟悉”变“陌生”,激活观众已经机械化了的知觉,重新唤起观众的审美情趣。文章从片名长度、矛盾修辞、语码混用三个角度分析了电影片名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及其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超体》     
《八小时以外》2014,(9):115-115
说好的只拍十部电影呢?吕克·贝松的“十部电影”早就超了,其实无可厚非,一个曾经理想主义的电影导演,在多年电影市场的沉浮中变得更加现实,算不上坏事,只是改变让很多观众不适应罢了:法式浪漫的文艺气息与现代电影工业以及大众趣味的磨合较之以往更加激烈,甚至用力过猛。他这部名为《超体》的超能力大电影,就像是一个不太法国的法国人搞了一盘很不法国的法式大杂烩。这是自找“拧巴”还是寻求突破,就要您到电影院亲自评判了。  相似文献   

10.
电影画面是一种“专注性影像”。一方面,电影画面通过影像对知觉焦点动态系统的建构形成空间感;另一方面,观众的注意活动决定着电影画面空间感的生成。单个画面的空间感产生于视觉中心在景别、视角和深度上的选择,以及观众对该视点的聚焦。连续画面的空间感与视线运动方式的行动引导和身体引导相关,取决于观众注意在空间中的调度。画框外的空间感依赖于视听知觉的视域综合,观众通过注意的“透视”捕捉空间真实。综上所述,注意从观众视角还原了电影画面空间感的发生过程。随着电影技术与观影习惯的发展变化,观众的注意在观影活动中的结构性作用将愈发重要,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70年代末以来,世界影坛上涌现了一批新颖样式的电影,如“越战电影”、“政治电影”、“家庭伦理电影”、“意识流电影”、“生活流电影”和“探索电影”等等,它们接二连三地荣获了国际电影节奖和奥斯卡奖,引起了世界观众的注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电影作品有着现实的题材、深刻的主题、鲜活的人物、创新的技巧,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千家万  相似文献   

12.
鲁楠 《初中生》2015,(26):33-35
一 有位演员“无厘头” 将一些看似无联系的事物、现象、故事等进行莫名其妙的组合或串联,以达到带着搞笑风格的讽刺目的,这种“说话”和表演的方式被称为“无厘头”. 有一位演员最“无厘头”,他就是电影明星周星驰.周星驰在电影里用许多“无厘头”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欢笑,观众在欢笑过后常会发现“无厘头”的深刻含义,这就是“无厘头”搞笑且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欧洲先锋电影运动被认为是一次“精英运动”,是精英性和违背了观众的惯常审美心理导致其迅速消逝。但对观众的审美心理作出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先锋电影迅速消逝的原因并不是它违背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而是由于观众感知积累的缺乏;精英性也并未导致先锋电影走向尽头,反而使其摆脱了早期的“杂耍”身份,成为了20世纪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一条支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电影来与同样处在转型时期的其他人同享迷惘、欣悦与渴望,通过电影来理解、面对、解释我们所遭遇的现实。而中国商业电影对此却缺乏把握。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中国观众的传统观影心理和当代娱乐文化心理,认为在当代,商业电影是一种时尚消费,中国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群落由“领潮人”中产阶级和“赶潮人”普通大众构成。  相似文献   

15.
耳听八方     
中国的电影在韩国不受欢迎,是因为题材不丰富。——《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韩国电影制作者协会会长金亨骏关于中国电影的话题时,他如此回答。他说,外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在韩国不受欢迎,这是因为电影题材不丰富,故事简单,所以韩国观众不爱看。俄罗斯年2006年3月21日“,俄罗斯年”开幕式暨庆祝演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据介绍,中俄两国元首于2005年7月正式宣布,双方将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今年在中国举行的“俄罗斯年”,包括俄罗…  相似文献   

16.
周春媚 《文教资料》2006,(34):59-60
所谓“影眼”,是指电影中凸现的使观众眼目倏然一亮,排案叫绝的精彩与关键之处,是画龙点睛之作。各导演都拿出了杀手锏以赢得观众,“影眼”,可以说是他们获胜的武器。百般兵器,我们可以用话、势、幻、笑来对电影美学中的亮点——“影眼”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7.
王沁清 《海外英语》2022,(11):42-43+62
电影作为文化与商业的共同体,是让世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窗口。它能让你开怀大笑抑或是陶冶情操,抑或是感受科幻世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一部好的电影,往往从片名开始就能吸引观众。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积极地对外输出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而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中国电影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来看,电影片名的翻译其实是再创造的过程。翻译好的话将赋予片名新的活力,且为目的语观众所接受。该文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框架,对不同英语电影片名的英译名进行分析,总结出中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同时还对译者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中国电影走出去,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对红色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在古装历史电影中红色元素更是一些导演们着重塑造的一笔,电影中不断出现“红衣一袭”这一意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还体现出民族性.  相似文献   

19.
电影片名,犹如电影的品牌商标,有极强的“导视”作用。电影片名翻译应以影片观众的感受为重点,以观众是否理解接受乃至喜欢为主要衡量标准。而英语片名的汉译则应以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文化心理为出发点,依据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结合英语电影片名的特点,英语电影片名汉译有音译、直译、意译、创译等方法。译者应尽可能遵循简洁、适度、创新的翻译原则,以期吸引观众注意,获得票房成功。  相似文献   

20.
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讲述了一个小人物为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而付出艰辛努力的过程,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大家也许还记得,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周星驰因为不会演死人而被剧组辞退,他的角色被另一个跑龙套的顶替。在剧中客串演出这位擅长演死人的演员,就是今天华语电影圈的“大哥大”成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