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赋钱粮是清代国家的主要收入和经济命脉,而钱粮亏空在清代无朝无之,无地无之。造成亏空的因素有三:官侵、吏蚀、民欠,而官吏则是亏空的行为主体,清朝历代皇帝都将亏空与吏治结合起来,综合治理。由于历代君主的治政风格和治术有所不同,对亏空与吏治的治理亦有所差异,相同的是重人治轻法制,治标不治本,忽视制度改革。高度集权的中央财政制度,致使地方财政匮乏,造成火耗滥征、钱粮亏空和挪移凑垫;而过低的官吏俸禄,亦是吏治腐败、钱粮亏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亏空和积欠本来是财政问题上的两个概念。亏空是指官吏贪污、钱粮短缺、国库空虚的情况。积欠是指民间欠粮。清朝中期,官吏借民欠之名,亏空国帑,致使积欠和亏空混而为一,成为财政上最严重的问题。魏源说:“乃撙节倍昔,而司农告绌亦倍昔,何哉?  相似文献   

3.
清代仓储作为存放国家正赋钱粮的场所,与漕粮运输、荒政救济甚至军事行动都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统治者关注的焦点。但有清一代,无论是康乾盛世之时还是内忧外患的清末之际,都难以避免仓储亏空的窠臼,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究其原因仍是官侵、吏蚀、民欠。清代仓储的亏空带来了吏治腐败、荒政废弛、军事被动等恶劣影响,甚至动摇到统治的根基。为了应付亏空的局面,清廷统治者规定了限定时间赔补、连坐等行政处罚措施,以惩处造成仓储亏空的官吏并最终弥补仓储亏空。  相似文献   

4.
两湖地区作为清代的粮仓之地、财赋重镇,在康熙晚期财政亏空尤为严重。雍正帝即位之后即重点加以整顿,不仅对亏空严格清查、设法弥补,而且试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通过实行耗羡归公、禁革陋规等新政策以保障地方财政。在这一新政策渐次取得效果、特别是保障了省级藩库的充实之后,从雍正中期开始,两湖地区通过清理历年积欠,逐渐整顿了州县等基层地方的财政亏空。至雍正晚期,两湖地区的财政亏空之风得到遏制,地方财政走上了正常运转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道光二十九年清查州县钱粮积欠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查州县钱粮积欠是道光末年一次重大的经济活动。道光二十九年,为了增加国库收入,道光帝、穆彰阿、耆英、载铨等决定实施五项重大经济改革,即清查州县钱粮积欠、漕米改收折色、改革长芦和山东盐法章程、节省河工费用和裁剪河工冗员、广泛开采矿场。政府要求地方督抚必须在当年十个月内完成清查州县钱粮积欠,并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清查结果,查出地方亏空积欠总额高达3200万两(包括粮谷)之巨,几乎相当于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州县地方官既要完纳当年的赋税,又要催缴往年的钱粮积欠,除了向百姓摊派苛敛外,别无他途。清查州县钱粮积欠,进一步加剧了道光朝吏治的腐败程度,严重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成为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清初裁减存留钱粮的措施为清代财政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清蒋良骥《东华录》所载,而《清实录》及其他官修史籍竟只字未及。清廷不仅裁其可裁者,而且又将其不可裁者亦大量地裁减,这使清廷不被加派之骂名,而阴收加派之实惠。裁减存留钱粮,导致地方财政空虚,官吏奉禄不足,以及贿赂公行、贪风日盛和私派日增等一系列问题,于是,雍正二年遂行“耗羡归公”制度,使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利益都得到了满足。裁减存留钱粮和耗羡归公,都是一种变相加派,有损清廷形象,故《清实录》对此“讳饰净尽”。  相似文献   

7.
在太湖地区经济崛起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水利的有效开发和适时治理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明代该区农业和工商业皆名列全国前茅,这与其水利建设是分不开的,而水利经费筹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理成败。明代初期水利经费主要来源于预备仓和济农仓,兼由政府财政辅助,因仓储经营有方、积蓄充裕,而财政收入相对稳定,为其水利修建提供了根本性保障。其后,由于仓储经营不善,钱粮储蓄日渐式微,水利治理举步维艰,但继起的导河夫银征收制度亦为中期水利事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明后期济农仓已名存实亡,政府财政亏空,水利经费的筹备虽仍以导河夫银征收为主,然而其本身存有较大不合理性,施行愈加艰难,所起的作用亦只是杯水车薪;其余经费筹措,乃是临时性的应急之举,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8.
清末以来,安徽地方政府曾因地方财政危机、军政费用庞大,发行了大量的地方公债。北洋政府时期安徽军阀连年混战,军费支出大增。为弥补财政亏空,安徽地方政府不断发行公债,举债规模不断扩大,多次延期偿还,债信渐失,管理混乱,由此造成政府信任危机和财政困难。  相似文献   

9.
关于重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小健 《教育探索》2008,(11):71-72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着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财政经费严重短缺、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地方政府农村义务教育财权和事权不统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约束力软化等原因造成的。重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应采取以下策略:建立“分地区、分级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管理制度,建立以“地市级财政收支缺口”为标准的农村义务教育一般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系统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监督和审计制度。  相似文献   

10.
阴谋抵制清查案康熙末年,各省大半钱粮亏空,清世宗雍正帝下诏清查,全国各省惊恐万状。李卫(谥敏达)是浙江总督,找府内幕僚说:“如果不请朝官来清查,皇上不相信,但如果朝官来了,总督巡抚都没有权,事情就糟了。要赶快写了封奏疏,说浙江政事废弛已久,如果有朝中...  相似文献   

11.
清顺治末年,清政府继“通海案”、“哭庙案”之后,又制造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奏销案。此案公开的理由是追补钱粮逋欠,实质则是借清理财政之名打击反对清政府的江南士绅。文章拟从清初奏销制度着手,探究清政府兴此大狱的原因,以及从此案的审理中反映的清初法制状况。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增加财政收入,扭转财政混乱和亏空的局面,巩固统治地位,采取了一些稳定财政的经济措施.整顿税务是其主要措施之一,重点是收回海关自主权,整顿关税和盐税、裁撤厘金并改征货物统税.  相似文献   

13.
汉代甲渠候官颇具严密性的后勤管理,是汉帝国军事经济制度、财政制度在边郡地区得以贯彻和执行的高度体现。在戍卒衣装、戍吏俸禄、盐粮等供应方面,甲渠候官的物资消耗数额庞大。每年甲渠候官须定期制作带有预算性质的各种簿籍文书,上呈居延都尉府申请拨付钱粮等各种物资,以满足机构运转的需要。在钱、粮、食盐等物资的领取、输送、储存和分配诸环节,甲渠候官依据严格的规定,管理和使用各种物资,并接受居延都尉府的严密监督,候官自身没有独立的财政权。以财政、经济等有力的手段,汉政府实现了对甲渠候官等军事机构日常运转的有效管控,进而实现了对边郡地区卓有成效的管理和统治。  相似文献   

14.
教育财政公平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均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其适龄入学子女也逐渐增多。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无论是在家乡的农村还是在客居的城镇,都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和较好的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日趋严峻。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由政府公平财政责任缺位造成的。各级政府财政努力程度不够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财政制度缺陷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配置不公,部门、地方利益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筹措措施不力。要解决新时期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必须做到:遵守和完善现有法律,依法治理农民工子女教育;树立教育公平理念,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财政资助;最重要的是进行制度改革,逐步改革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教育资源配置体制,逐步规范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和建立较完善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5.
西征协饷与晚清财政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饷制度是清代财政运行的中心环节,由中央政府饬令各省在省际之间协拔,分为定时定额的经常性拨款和紧急的临时性拨款。本所称西征协饷即是在历年各省应协甘饷的基础上的战时及善后拨款,但由于晚清财政连年亏空,中央政府调度失灵,协饷制度无法得以正常运行。随着西征战略的确定以及新疆战事的展开,清政府在催饷无着的情况下,不得不变通协饷制度的运行方式,并在举借内债成效不大时,转而据左宗棠所请,以应协甘饷为担保,通过海关举借外债作为协饷饷源,从而保证了西征协饷如期如数地解往西北大营。  相似文献   

16.
财政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并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财政立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该从制定财政基本法、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法、健全预算法律制度、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建立国家信用管理法律制度、完善财政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财政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7.
厘金制兴废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厘金,又称“厘捐”,创办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裁撤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历时78年。厘金制是中国近代财政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存在不仅对于晚清和北洋政府的财政有特殊意义,而且广泛地影响到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1853年,太平军横扫江南广大地区,使清政府“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缓征”(《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37),财政拮据,饷源枯竭。为了筹措军饷,是年9月,清政府的副都御史雷以諴,以刑部侍郎在江北大营帮办军务,派官吏到扬州城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等镇公谕米行,“捐厘助饷”。次年3月,他又奏请在江苏各府州县仿照办理,课以百分之一的捐税。这  相似文献   

18.
罗丹 《中国教师》2011,(7):45-47
<正>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等都是造成流动儿童就学难的重要原因,而借读费的存在加剧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山东抗日根据地以军队政治动员的方式募集给养,也尝试与地方实力派组建联合政府统筹解决钱粮。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始独立自主地建立政权,逐步走上政府征收钱粮的正规化道路。政权工作的滞后造成山东的财粮秩序长期混乱,直接影响了中后期山东财粮工作的优化升级。山东复杂的政治生态导致国共两党共建抗日根据地的设想最终破灭,借助与地方实力派的合作获取钱粮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0.
分级的教育财政体系有利于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造成公平问题。为此,建立规范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必要的,需要提出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总目标及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