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外来农民工子女在上海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的适应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与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相比,就读于上海公办学校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能够更好地与学校和社会相适应,他们在上海公办学校中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充分接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指出上海公办学校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纳更多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是促进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进城农民工子女由于受到原有乡村课堂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适应城市学校的课堂文化,甚至与其发生冲突.从课堂文化内容的角度看,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课堂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倾向、符号体系、规范意识和教学行为层面.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作出多方面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有效化解这些冲突和不良适应,帮助农民工子女实现对课...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但进城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表现出矛盾的不和谐的态势。农民工进城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和适应城市环境,这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市化的推进具有不利影响。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主要有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当前有诸多因素影响到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4.
由于城市入学难、学籍管理政策以及产业转移等背景因素影响,农民工子女由城返乡就学现象将长期存在。根据对中部三省的抽样调查,返乡就学农民工子女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学业适应问题,尤其是对课程和教法的不适应。但返乡就学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它赋予不少农民工子女一种亲切感,他们不再被标签化,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这是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为此,一方面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加强课程衔接,开展差别化辅导;另一方面应注重因势利导,发挥返乡农民工子女社会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5.
《教师》2017,(35)
运用学校适应状况问卷对425名初中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女总体学校适应状况一般,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和自我接纳程度较低。此外,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学习成绩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状况有显著差异。针对调查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讨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农民工随迁子女较为集中的4所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水平整体偏低,表现为学习主动参与程度不高和学习满意度低、学校归属感弱、家庭支持度不足、与同伴和教师难以深入交流等特征。只有通过随迁子女家庭、就读学校、教师、政府和社区五方协同合作,才能让农民工随迁子女真正融入城市教育。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子女入读城市公立学校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生活适应问题,影响其正常学习与成长。为此,学校应建立农民工子女辅导机制,强化辅导功能,通过设计、开设了解自我课程,帮助其考量自我人格,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同时,应开展跨文化教育,促进城乡文化融合,营造农民工子女生活适应的环境与氛围。  相似文献   

8.
黎红 《华章》2013,(19)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宁波等沿海发达地区,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中坚力量。其中,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有着强烈的城市融入渴求,其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在城市融入中发生了同化现象,这正是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主动融入城市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差异普遍存在.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与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城市学校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当他们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时,必然面临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压力.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如果学校采取措施不当,将加剧学生心理调适上的困难,并导致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出现障碍.因此,而实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有助于城区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近年来语言生活调查研究的成果,考察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语言状况。通过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情态分析其言语交际方式,探讨农民工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对乡村和城镇语言生活及其发展的影响,同时总结我国城镇化进程对语言文字工作和语言文字研究的影响并提出建议: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城乡语言生活加强对语言服务、语言教育、语言变迁以及语言资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适应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学校适应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随迁子女的教育结果和身心发展,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职业选择和整体发展。利用2007年世界银行—教育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促进项目"数据,以就读学校的类型为变量进行比较分析,从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考察在两类学校就读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校适应性方面的异同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获得良好的学校适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迎  李翠红 《成人教育》2012,32(7):10-12
农民工这一充满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资料显示:目前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较差、职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出现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生产要求的现状,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教育培训。然而,目前调研发现关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主要采取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方式,然而这种高成本、低效果的培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因此,文章尝试性地提出对中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方式应由传统培训方式逐渐向E-learning方式转移,并认为利用E-learning方式,输入地用工企业需要给为他们创造利润的在职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同时需要输出地及输入地政府共同担负起为农民工提高信息素养的职前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3.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约束,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社会地位上存在着种种差别,农民工在社会结构中的弱势地位无论对于农民工自身,还是其家庭及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扩大县域经济,把农村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消除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体制性障碍;坚持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权性质的受教育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社会权性质的受教育权的缺失体现在农民工教育制度安排上还不是常态;教育机构设施不健全;教育培训上没有做到实质的公平.城市农民工不是城市的他者.同时国际和国内法都赋予了农民工的教育权.公权力机构有义务满足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加强教育立法、扩大行政诉讼范围和加大输入地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设施保障是完善农民受教育权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与国际上许多国家不同,我国城镇化一般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把农民转化为农民工;第二个过程是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只有相继完成这两个过程,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才称得上真正实现。我国城镇化的主要困难,不在于把农民转化为农民工,而是在于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农民工指的是农民的身份没有改变,而又进城打工的工人。农民工是城乡差别在城市的缩影,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产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消亡之日.就是农民工终结之时。要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又取决于发展的程度,而且,改革力度又不能超越发展程度。可见我国城镇化道路之漫长,任务之艰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进城务工农民日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做好农民工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新形势下如何规范建立管理农民工档案,真正发挥农民工档案的作用,使其在农民工资源开发利用、权益保障等方面切实产生效用,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本文比较透彻地分析了农民工档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开展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公民素质水平,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综述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概述当前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现状与问题,并且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阐述了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受歧视问题日益突出。分割的二元结构、城市观念的排斥、农民素质不高成为农民工受歧视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工受歧视问题,必须加快相关制度配套改革,引导城市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民贡献,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必要性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人数大量增加,由于体制的原因,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在迁入地受教育权受到限制,城乡背景的差异也使他们不能很快融入城市社会,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深入研究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社会的必要性和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战略,流动的农民工是未来城镇化的主体人群。但农民工自身所具有的劳动技能与就业素养又是先天不足的,故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统筹解决流动人口和城市农民工问题,以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民工的再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民工对接受教育培训也具有强烈的需求,但目前的农民工培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资金不足、培训内容与需求脱节等问题。文章在具体分析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并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