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旧年交替的前夕,又一次见到了徐本禹.一如半年前的他,记者面前的徐本禹,依然是黑瘦黑瘦的,脚上还是那双蓝帮黑底的运动鞋,褪了色的牛仔裤,身着半旧的暗条纹的夹克衫,只是戴着黑边眼镜的眼中多了几分沧桑和成熟,头上也多了很多的白发.  相似文献   

2.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摘自徐本禹日记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这位22岁的小伙子2004年志愿到贵州义务支  相似文献   

3.
22岁的徐本禹,近日被提名为今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朴素报恩:每月50元勤工俭学报酬,他捐了43元“你校学生徐本禹,被列入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之一。”华中农大宣传部长彭光芒教授接到央视的电话后欣慰地笑了:徐本禹感动了无数人,也定会感动中国。2003年5月,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硕士研究生,他却申请先保留学籍,远赴贵州支教!徐本禹“弃研支教”的事在华农引起轰动。大一那年,武汉秋意渐浓,而徐本禹还穿着单薄的军训服。一名同学的父母看见后,执意将带给儿子的毛衣和毛裤分给他。拿着柔软厚实的毛衣,他流下…  相似文献   

4.
徐本禹,一个感动了无数国人的名字,一个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2年的志愿者。如今“,徐本禹”这三个字,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名字,而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成了奉献与爱心的象征符号。据悉,徐本禹已经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但他的行为带动了众多的志愿者,贵州支教接力将在华中农业大学一棒一棒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一个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徐本禹,一位平凡的大学生,为了一个心愿,从繁华的城市到贫困的山村,用爱心和执着感动着现实社会中越来越现实的人们。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圈子"的形成,加速了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使得信息流动更加快速、便利.但危机事件的全面渗透造成了公众心理和情绪的快速形成、更替与变迁,人们开始正视危机事件中关于"理性"与"感性"的辩证思考.基于此,研究通过危机事件、共情传播以及传播效应的相互关联分析,提出了规律性假设,并应用实证分析进行了具体事例的认知探索.结果表明,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机制呈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双过程表现,且各假设成立.同时,研究又根据实证中提取的要素特征和传播路径,构建了共情传播要素评价体系,勾勒了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演化机制与发展轨迹,讨论了共情传播路径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圈子"的形成,加速了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使得信息流动更加快速、便利.但危机事件的全面渗透造成了公众心理和情绪的快速形成、更替与变迁,人们开始正视危机事件中关于"理性"与"感性"的辩证思考.基于此,研究通过危机事件、共情传播以及传播效应的相互关联分析,提出了规律性假设,并应用实证分析进行了具体事例的认知探索.结果表明,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机制呈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双过程表现,且各假设成立.同时,研究又根据实证中提取的要素特征和传播路径,构建了共情传播要素评价体系,勾勒了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演化机制与发展轨迹,讨论了共情传播路径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作文与考试》2023,(14):33-34
<正>家境贫寒的徐本禹,从小享受了很多人的温暖和关怀,很想将这种关爱传递下去。大三暑假,徐本禹来到当时没有通水、没有通电、没有通路的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支教,原计划两周的支教最后变成了两个月。告别时,面对当地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徐本禹承诺:“毕业了我会回来教你们的。”考上研究生后,因为一直牵挂着贵州的孩子们,他决定放弃读研,  相似文献   

9.
4月2日上午,“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现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徐本禹和2004年中国青年志愿金奖获得者、我校成人教育学院2003届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叶海光应邀来到学校,就基层就业创业的话题,与沈阳农大部分学生代表在牧医学院会议室进行了座谈和交流。校长张玉龙、党委副书记金宝莲和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学生处处长郭忠孝主持。徐本禹和叶海光在座谈会中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在基层艰苦环境中志愿服务的情况,平实朴素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同学。徐本禹和叶海光希望同学们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10.
徐本禹,一个感动了无数国人的名字,一个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2年的志愿者。如今,“徐本禹”这三个字,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名字,而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成了奉献与爱心的象征符号。,据悉,徐本禹已经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但他的行为带动了众多的志愿者,贵州支教接力将在华中农业大学一棒一棒传递下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动感中国     
《徐本禹自述》是一篇十分质朴的文字,但它又是难得一见的“美文”。它的美不是那种文学意义上的结构奇巧、语言华丽,而是从字里行间,它的浑身乃至每一个毛孔,都蕴含着至情至性的大美!“我叫徐本禹,今年22岁,中共党员……”这么一个寻常的开篇,在徐本禹笔下,却显得异常沉稳、自信,舒缓有致。徐本禹的骨子里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敦厚、赤诚、与人为善,甚至舍身取义。这是一个偶像横行、榜样缺席的年代。在时下大学校园里,好多典型是炒出来的,比如因家贫勤工俭学而成为“打工健将”、因就业形势不好去西部而号称“援边英雄”等等,虽然也…  相似文献   

12.
以“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的活动为案例,从活动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分析这次事件营销传播活动的成功和不足,总结事件营销传播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2005年2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评选”揭晓。经过3个月的评选,有将近90万人通过网络、信件、电话等各种渠道,把自己心中的感动最终献给了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仆牛玉儒、女公安局长任长霞、青年志愿者徐本禹、为母换肾的田世国、飞机试飞员梁万俊、缉毒警察明正彬、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驻伊拉克前大使孙必干,而感动团体则由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获得。其中对徐本禹的颁奖辞是这样写的:“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相似文献   

14.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徐本禹徐本禹,1999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2年7月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义务支教,2003年考上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的研究生,当年7月,他申请保留研究生学籍,之后,再次回到贵州省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在乌蒙山区腹地的农村小学,他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用爱心精心呵护着贫瘠土地上的“花朵”。他那平凡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2005年2月,他被评为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感受关怀,传递爱心徐本禹…  相似文献   

15.
以《刮痧》为例,从强环境文化、弱环境文化下跨文化传播的伦理事件及其伦理悖论的视角分析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伦理建构现状,提出跨文化传播伦理建构的"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文献   

16.
Flash的出现,使制作动画不再是繁复冗长的事情,正如它被俗称为“闪”一样,这就使动画要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变成了可能。因此,Flash既可以用来制作传统意义上的动画作品,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人们用来表达、交流、传播思想的新语言、新媒体,这种趋势正日益显示在互联网上。黑匣子创立的“闪媒体”概念第一次系统地将Flash应用于表现新闻事件,其“娱乐周记”只是黑匣子用来表现娱乐事件的专栏。与传统媒体相比,黑匣子Flash系列表现新闻事件时有自己的方式与角度。传统媒体重在展示和恢复事件的原貌,黑匣子则是将事件抽象化、符号化、类型化,在个…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月17日,北京,北航体育馆,暖流涌动。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被誉为“当代大学生楷模”的徐本禹与梁万俊、任长霞、袁隆平、田世国、明正彬、刘翔、桂希恩、牛玉儒和孙必干等10人当选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当主持人宣读了评委会为徐本禹题写的颁奖词后,全场顿时掌声雷动,许多人都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泪水。一个月后,由新浪网、雅虎中国、《e时代周报》社和浙江卫视等网络企业和新锐媒体举办的“中国首届网络最经典”评奖活动,由全国18万余网民投票的网络评选共决出年度最佳博客、年度最佳写手、年度人气美眉等11个单项大奖,徐本禹也力压热门的刀郎、方舟子等当选为其中的“一搜焦点人物”。  相似文献   

18.
舆情传播是网络舆情发生演化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机理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规律,为舆情应对和管理提供依据。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理进行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宏观层面的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理进行研究,提出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模式;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事实信息的传播态势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了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态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策划人语: 徐本禹,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  相似文献   

20.
□勤工俭学一月获50元报酬,他留下7元,将43元捐给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学校发给他300元特困补助,他将大部分捐给了“保护母亲河”活动;□以372分的高分考取硕士研究生,他却申请先保留学籍,远赴贵州支教;□他叫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近日华中农大接到通知,22岁的徐本禹被提名为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