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下边采访时,常常见到一些初稿报道工作的同志,不是手头素材很多理不出个头绪来,便是见报上登啥他写啥,往往写出的东西成了“马后炮”。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上边精神吃得不透。这些同志生活在基层,对下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不乏材料,就是对上面精神学习、了解不够。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新闻报道是  相似文献   

2.
周立 《新闻导刊》2006,(5):44-45
获悉拙作《山村教师下井挖煤资助贫困生》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反思。回顾一年来写的不少有影响力的稿子.其中有偶得好题材的幸运感.也有为采访对方解决实际困难的丝毫成就感.也有操作失败的遗憾。  相似文献   

3.
去年3月1日,笔者采写的《养鸭“女状元”——记下岗女工王丽》被《湖北日报》二版加编后发表。该稿先后被近10家新闻单位采用。该稿的写作成功,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号准时代脉搏,方可写出好稿,否则,再好的新闻也会眼睁睁地从你身边溜走。 1997年底,笔者在襄阳县方集镇杨湾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原在襄樊市五金商场上班的女工王丽,因商场效益不佳下岗后,回村投资6万多元建起了一座养鸭场,年纯收入27000多元,听说这一消息后,我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自来水没有压力就上不了高楼”。我们当记者、通讯员的,怎样攀登新闻业务的新台阶?也需要自己寻求一种内在的推动力。从当前新闻行业竞争和报纸发展对提高稿件质量的要求来看,这种推动力就是“写好稿、登好稿”力争上游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6.
钱峰 《新闻实践》2011,(4):43-44
作为一名从事9年多新闻工作的记者,笔者经历无数个新闻现场。从大的方面说,我先后到过四川大地震现场、奥运会现场、世博会开闭幕式现场、“绍兴万人助学贵州行”现场等等;从小的方面说,我是绍兴晚报跑现场突发新闻较多的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作品中,其中发表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上的几篇稿件,被同行鼓励说是下了一些功夫抓出来的“珍品”,这是对我的一种鞭策。 如何才能写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呢?我从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首先是从宏观上确定主题。  相似文献   

8.
佳作无捷径     
本栏刊载了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庄户日记”》及其作者李振海同志所写的采访记《勤跑一线才能“有物”》,意在提倡一种精神:到事件现场去深入采访,才能出新闻佳作。兹将作者所在单位河北日报社对作品送审评语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署名“任仲平”的评论,已经是第六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了。有人问:“任仲平”为什么能多次获奖?在这里,我想以本届一等奖作品《走好全国一盘棋》为例,为同志们提供一些睛况。  相似文献   

10.
一接触到沈志荪的那篇《当不上驸马不能不娶妻》盼评论稿,就感到有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迎面扑来。细读全文,那有力的论证和精妙的论述以及巧用农民语言的功力,更使人惊叹。在去年广播系统的好稿评选中,这篇评论和他写的来信《庙小菩萨不能多》,继在南通市夺得两个一等奖之后,在省广播系统的好稿评选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进而评论又在全国广播系统的好稿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相似文献   

11.
韩冰 《青年记者》2016,(18):52-53
“无错不成书”的感叹这一两年不再那么强烈了,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个因素:一是人们不再“计较”,“无可奈何”了;二是不再关注、重视了;三是书刊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有大小差错时不时映入眼帘.有的同志在工作中对成语、典故不求甚解、马虎从事,想走捷径(不仔细辨析).一篇好的文章要做到言简意赅、不落俗套、能使读者受到教益,文字工作要做到干净(无差错)、准确、不拖泥带水.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生产行业均有自己的精品,它们是行业文化和团体精神的体现。对生产文化产品的出版社言,精品图书既是其行业精神的体现,又是其文化形象的奠基石,没有它们,出版社就会失去社会形象;一个出版社的实力如何,尤其是作为“软实力”的编辑队伍和各级领导层的素质如何,都可以从其生产的精品图书中反映出来。精品图书并非生产者自认便会而为之,它有形成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打造精品图书是个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有些业余通讯员,有时为了抢时间,发现一些新闻线索,也不去深入采访,便匆匆写稿发稿。这种走捷径“取”来的稿子最容易失真。我自己就有这方面的教训。记得前年夏季的一天,我正在家里劳动,某村派人来找我,说是该村党支部被乡党委推荐为宝鸡市优秀党支部,让我写份先进事迹材料。由该村副支部书记口述,由我执笔整理。讲到村支部书记×××为村上承包砖厂索回一万四千多元的损失,为村办纸厂购买设备  相似文献   

14.
渴望好稿     
俗话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本人当编辑时间不长,却饱尝了“等米下锅”的焦急滋味。那种心慌,时常搅得人食无味、坐卧不宁,有时候竟到了内火攻心的地步。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  相似文献   

15.
渴望好稿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见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理,但有时候一天也难选出一篇象样的稿子。你说,能不让人心焦吗? 从大量被淘汰的稿件来看,不能用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类:  相似文献   

16.
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深入一线,轻车从简,不谋私利,投入情感,这样才能把该项活动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李鹏总理对《建议》的说明,全面体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展示了今后15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前景与宏伟纲领,是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长治久安、胜利跨入21世纪的强大动力。因此,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好全会精神,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关注,成为动员群众、团结群众、鼓舞群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新闻宣传单位包括我们企业报刊、工人报刊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新闻长风刹了数年,刹而不止,近几年又有回升之势。长通讯洋洋数万言,三、四千字的会议消息屡见不鲜,五、六十字的长句习以为常。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新闻的宣传效果。快节奏的当代人无暇、也不愿拜读这些长篇大论。去年11月份,李瑞环同志在全国省、市、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讲话中指出:新闻报道“要增加报纸上的信息量,就必须多报道短新闻。我们的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报纸上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领导  相似文献   

19.
新闻如何改革?这是新闻工作者正在求索的问题。目前有的报刊正在改变那种一人一事、一点一隅用典型材料传播新闻的传统做法。使新闻报道向交流型、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发展。为此,找好“新闻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求真务实写好稿报纸是传播新闻的一种载体,而新闻必须真实。因此,各家报纸都采取严格措施,力争使自己的新闻报道真实无误,杜绝虚假。尽管如此,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在各家报纸中仍时有发生。我在农村基层采访时,有位农民听说我是记者,很不客气地对我说:“现在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