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公孙龙和荀子同为赵国人,生活时代也大体相同,但公孙龙所秉承的更多的是赵国思辨文化传统,所以,他的名学思想缺少功利色彩和政治理想;而荀子所秉承的更多的是带有治世性质的实用文化,其名学思想以明天下大道为目标,倡导的是“别同异、明贵贱”的治世文化。  相似文献   

2.
独特的赵国历史文化孕育了公孙龙独具一格的名辩学说。概括地讲,赵氏的尚贤之风是孕育公孙龙名辩学说的肥沃土壤,赵氏思辩的处世哲学是公孙龙名辩学说的实践基础,赵国历史上的崇法传统是公孙龙名辩学说的思想源泉,“兼爱、非攻”的文化影响是公孙龙名辩学说形成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贡献主要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者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荀子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唯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多着重其心、性、天、礼或政治、伦理学说之阐述,而较疏于其名学之研究。然而,就目前已发表之论着而言,无论是在厘清荀子之哲学立场或对于名学之分析等,亦颇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吾人借镜。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主要贡献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著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荀子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目前对于荀子名学本质之探讨,其中最重要之问题是荀子之名学是否即等同于西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所创之传统逻辑(traditionallogic)或形式逻辑(formal]ogic)。虽然,大陆学界大多主张荀子之名学即等同于西方之逻辑,然而,学者皆未予以明确之说明或证明。因此,有关荀子名学本质之看法,实有待厘清,否则,将影响吾人对荀子名学之确切理解与把握,此外将对此一议题予以反思,并提出未来可能之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探寻了公孙龙的论辩产生的时代根据及价值.作者认为,公孙龙所揭示的矛盾在当时政治生活中大量存在,公孙龙是用思辩的方式将之尖锐化地展示出来.公孙龙的论辩最有价值处是"分"、"离"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深入具体地研究事物.后期墨家的逻辑学成就、荀子思想的精深、韩非法家思想的细致,均与公孙龙这一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6.
《邯郸师专学报》2010,(1):38-38
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赵文化与华夏文明》一书,共收录文章43篇,全部选自于《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分为综合研究、荀子研究、公孙龙研究、赵国都城研究等七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赵文化与华夏文明》一书,共收录文章43篇,全部选自于《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分为综合研究、荀子研究、公孙龙研究、赵国都城研究等七个部分。  相似文献   

8.
惠施的同异观是朴素辩证的.庄子和公孙龙,对于惠施"毕同毕异"的思想,相继各执一端而均流于片面.墨子后学和荀子,综合了庄子和公孙龙的观点,承认有同有异,提出要"明同异之处"和"辩同异".  相似文献   

9.
探寻了公孙龙的论辩产生的时代根据及价值。作认为,公孙龙所揭示的矛盾在当时政治生活中大量存在,公孙龙是用思辩的方式将之尖锐化地展示出来。公孙龙的论辩最有价值处是“分”、“离”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深入具体地研究事物。后期墨家的逻辑学成就、荀子思想的精深、韩非法家思想的细致,均与公孙龙这一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国地处四战之地,频繁的战争孕育了赵国丰富的军事思想。对赵国名将赵奢的"用众"思想、思想家荀子的兵要思想、纵横家虞卿的军事外交思想等进行了论述,对赵奢指挥的阏与、李牧指挥的大败匈奴之战的战争指挥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赵国诸子思想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赵国诸子可称为诸子中的“巨子”级的人物。荀况、慎到、公孙龙等人,还有其他兵家,纵横家等。这些赵国诸子的思想主张,大多具有法家或兵家的思想倾向,几乎看不到有鲁文化中的仁义礼让、温柔敦厚的纯儒家理论。以往学者虽然肯定了赵地思想家及其思想,但忽略了对于涌现这些大师级学者的赵文化原因的探讨。从赵文化的二重性,“四战之国”的地理位置,三晋是法家的策源地,赵文化的实用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赵国诸子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荀子出自赵国,少年立志,游学四方,返赵国助战议兵,主"一民"之道.荀学孕育于赵文化沃土,以"隆礼""重法"之特色而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14.
荀子出自赵国,少年立志,游学四方,返赵国助战议兵,主"一民"之道。荀学孕育于赵文化沃土,以"隆礼""重法"之特色而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赵国 ,受学于稷下 ,成名于稷下。荀子一生三游稷下学宫 ,稷下学对荀子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荀子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稷下学的发展 ,对稷下学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殿军,以爱民、隆礼重法和尚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荀悦作为东汉末年社会改革思潮的一员,在治世思想上跟荀子有着很大的渊源,同时又在荀子治世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两人在社会政治目标上也具有一致性,都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儒家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赵国,受学于稷下,成名于稷下。荀子一生三游稷下学宫,稷下学对荀子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荀子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稷下学的发展,对稷下学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统类"思想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礼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则,把握礼义之统,是个人道德成就和社会历史文化形成的根本。牟宗三等先生重视荀子的"统类"思想,同时指出,按荀子思想逻辑,其"礼义之统"是无根的,存在"本原不足"的问题。其实荀子自觉意识到这一理论难题,因而在人性论上做了结构性说明,并论证人之价值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张力关系中展开与实现。荀子思想赋予了现实中的人们更多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9.
荀子名学思想有其独特性,归纳来看表现在:他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出发点,以经世致用为目标,既有对各家各派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对不同学派的批判与解蔽,展现了其名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他敢于标新立异的学术风范,奠定了"制名以指实"的思想基础,完善了儒家的"正名"理论.  相似文献   

20.
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名学理论,在孔子守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制名,意在将儒家固有的礼制传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并充分融入墨子、公孙龙子等其它派别的名学思想,形成了儒家名学思想多元化、开放式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