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西伯利亚囚徒》是普希金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写于1827年,是普希金为鼓舞反对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被流放到寒冷、僻远的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而写的诗作。  相似文献   

2.
《致西伯利亚囚徒》是苏教版必修三教材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我们分析诗歌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以及人的情感等因素,因为它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政治产物,是反应政治情感以及特定阶级的情感结晶。政治诗歌创作时,作者往往会以代言者的身份去传达强烈的政治情感,以便鼓舞人们的气势。《致西伯利亚囚徒》也是一样,它是1827年沙俄反奴隶制度运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普希金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写下的,目的就是为了鼓舞人们推翻沙皇统治下的奴隶制度。一、对殉道者的志向与高傲致敬《致西伯利亚囚徒》是怀念十二月党人的伟大诗篇。在几个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人文精神和人的教育意义的重视,生命化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不仅成为一个实验的课题,更成为一种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本文重在从文本的角度出发,阐释语文课堂浸润生命化教育的可行途径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纵观当代语文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可谓名号繁多,花样迭出。透过纷纷扰扰的教学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时尚的语文课堂过于注重形式的浮华,而非实实在在对文本的感悟。有的语文课甚至走上了反语文、非语文的道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去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歌传情达意不可或离的艺术手段之一.<致大海>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样都以大海为主要意象,但两者有很大不同.普希金笔下的大海是实写,海子笔下的大海却是虚写.  相似文献   

7.
轻轻地你走近我在无数黑暗来临的夜晚你奔腾着、欢笑着陪我度过每一个书香飘溢的长夜你如雨、如雾、如露滋润我那方贫瘠的土地你带给我光明失意的时候你点亮我阴霾的心空花开的日子你投给我灿烂的微笑有了你的陪伴我的生命已不再孤单蜡烛——致《阅读与鉴赏》@黄亦兵!湖南  相似文献   

8.
《离骚》描写本草有22种,其意义在于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艺术效果,这种描写对后代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也真实地反映了医药文化的发展历史。《诗经》中药物描写的比兴之义是原始的近乎功利主义的,而《离骚》中药物描写的比兴之义是文学的,属于审美范畴的。  相似文献   

9.
《绝唱》和《口技》都是描写声音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将两文作比较阅读,必有裨益。两文都运用了衬托手法。1.以道具的简陋衬托演技的高超如《绝唱》提到的“梨花简”,仅“两个铁片儿”,但到了白妞手中,“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没有高超的技艺,能有如此奇妙的演出效果吗?《口技》强调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  相似文献   

10.
一、空白语言诗文中有“无言之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在《药》和《祝福》这两篇小说中,作者就独具匠心地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成为教材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药》中写华老栓拿了人血馒头回家时,提到了“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这“古□亭口”中的□是个什么字呢?显然,作者不是不知道。稍有文史知识的人都清楚,在浙江绍兴县城内的轩亭口有一牌楼,楼上有一匾,匾上题有“古轩亭口”四个字。秋瑾烈士于1907年在这里就义。作者不把这个“轩”字写出来,是有意运用了空白艺术,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表…  相似文献   

11.
陈佳 《上海教育》2013,(15):78-78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其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在其内容和表现方式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这部作品的节选被安排在了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年级教材中,因此这篇课文的教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读过邓刚《迷人的海》,①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②这两部作品无论在叙述方式、结构、人物塑造,还是在背景描绘上,都有某种共同点.不能不说《迷人的海》是受《老人与海》的影响的.但两位作家,却通过两部结构、人物、背景相似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各自不同的人生哲学和作品独特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讨《离骚》与《九章》是否为同一时期的作品,旨在论证《离骚》的创作年代与历史背景,然这在汉代人的载论中是难以解决和论定的,故须从这两部作品的叙事内容的对比研究入手,加以论证其为同一时期的作品,方能从根本上而且极具说服力解决《离骚》的创作年代与历史背景的问题。当前,争论似乎不大,但敢于公然这样论说的学者并不多,这就是撰写此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从身份定位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无悔追求两个方面分析了高家林和于连的人生轨迹,并试图从中找到对当代人具有启发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古语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忠言必定逆耳吗?顺耳的忠言岂不更易为人所采纳?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篇句句忠言,却又声声顺耳的杰出文章。细加阅读、揣摩,它在表达艺术上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屈原的<离骚>等相关楚辞作品与阮籍的<咏怀诗>(主要从内涵主旨上比较),以此来指出阮籍处于魏晋易代之际那种人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而又迷失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梳理出自屈原至阮籍这一段历史中国文人的精神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我认为作品不止于怀旧,还另有更重要的内涵——《边城》体现了作者想通过完善人性重建民族品德的历史责任感。沈从文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现代文明物欲泛滥,古老的美德在失落。作为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京派小说流派中的沈从文与废名创作思想极为相近,皆以叙写乡村的风土人情为主题,追求一种优美而又和谐的生活方式。但是仔细品味《竹林的故事》与《萧萧》这两部作品,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细微的差异:《竹林的故事》中清悠自然之韵与《萧萧》里古朴拙野之美,田园生活和谐中的人性美与矛盾中的人情美,命运无常之凄凉与麻木蒙昧之哀婉,顺乎生命之自然与张扬陋习下的人性美。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展开,对《竹林的故事》与《萧萧》进行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和《社戏》两篇文章,尽管两位大师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但通过比较阅读,会发现两篇文章相似之处:写作背景相似,都表达了对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材料的来源及处理方式不同,作者面对社会现实持有的态度与践行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20.
教育有没有秘诀?教育成功的秘决又在哪里?只要你认真阅读完上述两篇小说,你会确信这是一个真正的秘诀。《爱的力量》是美国作家艾瑞克·布特渥斯的一件精美的小品。说它“小”,是因为它篇幅虽然短小,但丝毫不影响内容的深刻和丰实。小说先由一组对比引出问题,造成悬念;随着人们好奇心的增强,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并巧妙地过渡到结尾部分:“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说的是何等自然、轻松,但留给你的却是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