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唇音是人类发声的基本音之一。唇音比较好发。孩童呀呀学语,首先会说的是“妈妈”。有些外语的“妈妈”一词,也是唇音。甚至小羊叫的声音“咩”,猫儿的叫声“咪”也是唇音。音韵学把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重唇音又叫双唇音,包括邦、滂、并、明四个声母;轻唇音又叫唇齿音,是上门齿与下唇发出的音,包括非、敷、奉、微四个声母。所谓“古无轻唇音”,是说秦汉以前上古时期没有非、敷、奉、微,只有邦、滂、并、明。轻唇音是中古时期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的,大约到近古元、明时代完成这种分化。古无轻唇音,是古音学声母流变方面一个重要的音理。自从清朝乾嘉年间有名的古音学家钱大昕提出来以后,一直为人们所公认,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一文中说:“凡轻唇之  相似文献   

2.
东晋徐邈曾为五经及《论语》、《庄子》注音,现存于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徐邈生活在公元四世纪,正是社会发生大动荡、语言产生大变革时期。他的反切和直音是研究上古音到中古音发展轨迹的重要资料。清人钱大听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多次引用徐邈音来论证“古无轻唇音”和“古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其中用来证实古无轻唇音的有这样三条:  相似文献   

3.
李林林 《语文知识》2011,(4):103-104
本文对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参照其研究方法从形声字、古人读音、古反切和三十字母四个方面分析了《说文解字》中的唇音,最终得出结论:轻重唇音在唐末仍是不分的。  相似文献   

4.
从关中方言看中古轻唇音产生的语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清代钱大听提出“古无轻唇音”的观点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旁证博引,不仅这个观点已成为汉语音韵学界的共识,而且轻唇音产生的相对时代问题亦基本解决。然而,轻唇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曾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些问题至今仍不是十分明晰的。有的认为轻唇音产生于三等合口①,还有人主张,由于唇音之后的高i接央元音或后元音而产生唇齿音②。至于轻唇膏产生的过程,也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是:非[p(iw)]→[pf]→[f],敷[p‘(iw)]→[pf‘]→[f],奉[b‘(iw)]→[bv‘]→[v]→[f]③;另一种观点与上面的截然相…  相似文献   

5.
与上古韵部研究相比,上古声母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除了少数的几种说法诸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喻三归匣”基本成定论以外。许多问题都没有达成一致。尤其是关于复辅音声母的讨论日益激烈。本文就上古声母研究代表性观点加以整理和概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除了用反切、异读、读若、声训等传统的论证方法,进一步论证了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这一古音学说外,更用大量的方言材料对此著名论断予以补证,使此论断的实证更为丰富、充实。  相似文献   

7.
安远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南部,地处闽、赣、粤三省交汇处,是一个纯客县,其方言属于客家话于信片。本文依据上古音类学对安远话声母系统进行分辨,发现它含有一些明显的上古音特征遗存,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归泥、晓匣归见溪群等。  相似文献   

8.
古无轻唇音,是清代钱大昕首先发现的,他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即在中古三十六字母中,重唇音(今双唇音)帮、滂、并、明,轻唇音(今唇齿音)非、敷、奉、微,在上古不分,只有一组重唇音。即是说凡后代f(非、敷、奉合并)V(微——现代以V为零声母的字),在古音里一概读成b、p、m声母的音。他在《潜研堂文集》中举了大量例证:伏羲即庖羲,扶服即匍匐、汶山即岷山、封域即邦域,纷读如豳,妃读如配,负读如背,凤读如鹏等等。  相似文献   

9.
古音这个名称:严格点说,是指周秦时代的声韵系统;宽泛点说,也可把两汉的包括在内。古音学说:就声母系统说,从清代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均见《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到近人章太炎的《古“娘”、“日”二纽归“泥”说》(见《国故论衡》上卷),曾运乾的《“喻”毋古读考》(见《东北大学季刊》第二期),钱玄同的《古无“邪”纽证》(见《师大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三期);就韵母系统说,从明末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到清代江永作《古  相似文献   

10.
李彪 《考试周刊》2011,(45):34-35
作者以音韵学中"喉牙声转"和"古无轻唇音"规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例,谈了音韵学常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五个方面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艰涩的音韵学知识通俗化,融汇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文教学中,其收益是明显的,对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钱大昕,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人,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钱氏对语言学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古今声类的演变。对此世有公认,无用赘言。然而钱氏关于音转的理论,学者们颇有议论。本文试图对钱氏音转说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一、钱氏音转说的由来古音学是在批判“叶韵说”中发展起来的。自从明代陈第首倡“古无协韵”,承学之士  相似文献   

12.
考之于古籍“不听”“不许”互为异、古训家以“许”训“听”、“听”“许”同义连诸语言事实,无一不在说明,“不听”用为“不允许”义最迟产生于汉初。而谢质彬先生《“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关于“不听”作“不允许”解年代的判定标准、论证过程及相应结论都是有欠妥帖的。且谢所提判定“不听”意义的语义标准和语法标准也是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3.
照三归端证     
上古声母系统经前人探究,逐步明显。如钱大昕认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章太炎认为娘、日二纽归泥,曾运乾认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但究竟有多少个声母,现在还没有定论。这里论证的是照系三等字上古应归端系。  相似文献   

14.
邪母古读考     
对于古代声纽的考定,有钱竹汀的《古无轻唇音》和《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章太炎的《娘D二纽归泥说》、曾先生星笠(名运乾)的《喻母古读考》,都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了。邪母古读,一般的把它归并从母,是不合于声类条例的。四五年,我写了一篇《邪母古读考》,把草稿印在桂林师范学院我所编写的《声韵学讲义》里,骆先生绍宾(名鸿凯)在湖南蓝田师范学院所编的《声韵学讲义》曾提到了,杨先生遇夫(名树达)索阅旧  相似文献   

15.
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 传统的语文教学任务分为四块,即“听”、“说”、“读”、“写”。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重“读”、“写”而轻“听”、“说”。在教师、学生的印象中,“听”、“说”是可有可无的附属物,教师不教它,不影响教学业绩;学生不学它,也无碍于考试升学。所以,语文教学中,它是被忽视、被淡化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唐律音义》是研究宋初语音的重要材料,安徽师大曹洁曾作过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反切系联和反切用字分析三法,拾遗补阙,为曹文归纳的“非敷混”、“浊音清化”、“船禅混”、“浊上变去”等语音现象补充例证,并进一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音注中存在而曹文未涉及的“部分三等尤韵明母字读同一等侯韵”、“部分尤侯部唇音字变入鱼模”、“支鱼混切”的语音现象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纽”是传统音韵学习用的名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音韵学著作、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含义不完全相同。今人一些论著对它的解释多有出入。“纽”的最初的含义是什么,今人说法颇不一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声纽”说:“汉语声母的别名,也称纽或音纽。最初指韵书每韵中的小韵,一个小韵称一纽。后来等韵兴起,把一个字音分析成声母、韵母两部分,于是声母也就沿用了声纽这一名称”。陈振寰《音韵学》中说:“最早出现‘纽,的概念是唐代。  相似文献   

18.
《广韵》次浊声母有牙音的“疑”、舌头音的“泥”、舌上音的“娘”、重唇音的“明”、轻唇音的“微”和喉音喻母三等的“云”、四等的“以”及半舌音的“来”、半齿音的“日”等共九个。现将这九个次浊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表列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学点音韵学     
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专门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经前人不断补充,修正,至今业已建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音韵学体系。 传统音韵学由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三大部分组成。“古音学”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时代的音韵系统;“今音学”(又名“中古音学”)则以研究隋唐  相似文献   

20.
高本汉有关中古汉语的拟音研究集中体现在《中国音韵学研究》和《汉文典》两书中,其中《汉文典》晚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书不少字的拟音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颚化声母、唇音字的开合、泰幽臻黠鎋诸韵字及异读字的音值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